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各国环境教育

世界各国环境教育

/jjzx/zywx/%BC%D2%BD%C C%B5%BC%B1%A8/%CA%C0%BD%E7%B8%F7%B9%FA%B5%C4% BB%B7%BE%B3%BD%CC%D3%FD.htm/jjzx/zywx/家教导报世界各国的环境教育常初芳“环境教育’(EnvironmentJ education)萌生于本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的“生态复兴运动”,发展于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大会”,确立于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环境规划署国际环境教育规划司召开的贝尔格莱德会议。

1977年在第比利斯召开的有68国代表参加的国际环境教育大会,则使“环境教育”趋于完善和成熟。

近年来,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环境教育更是为世人所关注。

伴随上述过程,一个全世界普遍重视“环境教育”的热潮勃然兴起。

美国的联邦教育局设立了“环境教育科”;英国制定了以8~18岁学生为对象的《环境教育计划》;俄罗斯新近公布的中小学教学计划,则把“生态学”和“生命活动安全基础”列为单独开设的课程。

一、日本近期的环境教育状况前日本东京大学基础部化学教研室教授绵拔邦言撰文介绍了日本国内开展环境教育方面的情况:日本政府在方针、政策上对地球环境的保护加强了领导,在1989年6月30日召开了部分内阁大臣会议,研讨加强省厅之间的横向联系,开展协作研究的对策。

文部省也提出了关于在学校中加强环境教育的要求。

在1992年颁布新教学大纲时,就曾要求提高对环境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充实各学科的教学内容。

此外,还编印了环境教育指导资料。

由此可看出日本学校环境教育的状况。

目前被日本学校公认的环境教育目的是:关心环境及环境问题,具有这方面的知识,对人类的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有综合的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能考虑环境的保护,具有良好的技能、思考力、判断力等,能主动参加良好环境的创造活动,同时还要培养对环境具有责任感的态度。

文部省专门颁发的学校环境教育的基本观点是:学校环境教育不能只靠部分学科来进行,要通过多种学科、德育和特别教育活动来开展;希望从不同学科中学到的知识能相互联系,从环境教育的观点多方面地来处理,使学生能综合地加以掌握;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都要发挥作用;为提高教育效果,要加强全体教师的环境保护意识,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指导法要反复研讨,努力求得共识。

处理环境问题,努力保护环境,是人们今后无法逃避的任务,应把它视为重要的终身学习对象。

为此,学校的环境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解决环境问题所必备的判断能力,独立决策的能力和态度,并将其作为终身学习的基础。

绵拉邦言教授认为:首先,环境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科学教育必须正视和首先抓紧研究的一大课题。

他呼吁今后研究科学教育的杂志也能发表优秀的环境教育论文,奉献给广大的读者。

其次,有关环境的问题只靠自然科学是解决不了的。

从内容来看,在社会科学的幕后,社会学和经济学问题与环境问题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物理、化学、生物、地学以及数学、教育工程学和社会科学共同地加以研究,则是必要的。

此外,目前日本的高中教育体制中,各学科都有自身研究环境问题的范围。

初中的《社会科》包括:“公害的防止、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开发”;《理科》里面包括:“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及其认识”等。

高中的《现代社会》里包括:“环境与人类的生活”;《综合理科})里包括:“自然环境其保护”等。

二、美国的STS教育和环真教育如果把70年代视为美国发展环境教育的10年,那么80年代是他们的过渡阶段,90年代则可视为“STS”(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Society 社会)教育时期。

从1977~1978年,美国进行了“国家教育发展评价”(NAEP:The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

诺里斯· 哈姆(Norris.C.Harms)作为NAEP理科部分的主要成员,他在对70年代理科教育研究进展分析和对NAEP 进行总结的同时,为探讨21世纪理科教育发展的方向,接受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资助,于 1978年开始了名为“项目综合”(Project Synthesis)的新的研究计划,并从全国选出了23名理科教育专家组成课题组。

课题组成员分成5个分科会:生物学、物理学、探究、初等理科、科学一技术一社会(STS)。

这个“STS分科会”就是今天盛行的“STS”教育研究的起源。

这项研究报告于1981年由N.C.哈姆斯和R.E.亚格尔整理完成。

这项研究认为,“STS”教育和环境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一致性,二者都是为了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

另外几种观点认为:环境教育应是“STS”的道路,即在实施环境教育的过程中,应将科学~技术一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STS法始终是解决目前理科教育问题的理论,它包括了诸如教育目的、课程研制、教学法、评价以及教师的作用等所有内容。

也就是说,“STS”教育处理的显然与环境教育是相似的课题,只不过结论各有其本质的区别。

在美国得到多数专家认同的环境教育的目的和目标如下:环境教育的目的是重视和关心环境和环境问题,培养个人或集体为解决现实环境问题和防止发生新的环境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意志和实践能力等,并使这样的公民在世界人口中尽可能多地得到培养(“贝尔格莱德宪章”,The Bdsrade Charter,1975)。

环境教育的目标是:(1)关心。

要深化对个人和社会总体环境问题的关心,并对其具有一定的感受性。

(2)知识。

对个人和社会总体环境及其存在的问题,要有基本的理解。

(3)态度。

要明确个人对社会的价值,具有保护和改变环境的坚强意志。

(4)技能。

要掌握解决环境问题所必需的技能。

(5)评价。

能测定个人和社会的环境情况,并能从生态、政治、经济、社会、美学和教育等方面来进行评价。

(6)参与。

能为解决个人和社会的环境问题而采取适当的行动,以此深化对环境问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中学环境教音课程大纲为了促进世界各国环境教育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制定了国际环境教育规划,并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期出版一系列与之相应的环境教育文件。

在1989年出版的第29号环境教育文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亨格福德等人编订的一份中学环境教育课程大纲,推荐给世界各国的中学环境教育课程设计者和广大教师,作为发展各自国家中学环境教育课程的重要参考。

第一年生态学基础及作为生态因素的人1.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家做什么?(1)“生态学”定义。

(2)生态学家的任务。

2.在生态学中个体、种群和系统的标准(1)作为一确定的植物或动物的生物体,即“个体”。

(2)在特定的时间,生活在特定的生存地区的一群同种生物体,即“种群”。

(3)在特定的时间,生活在确定的生存地区的相互作用的植物和动物种群,即“群落”。

(4)如同群落概念,还包括附加的生态环境来考虑的“生态系统”。

(5)具有相似生长类型的生态系统的一个聚合体,即“生物群落区”。

(6)实际上,生物群落区即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生态系统。

(7)环绕世界的主要生物群落区。

(8)在生物群落区中,作为变化关键因素的气候。

(9)包括所有地球生态系统在内的“生物圈”。

3.发展了的“生态系统”概念(1)在生态学中生态系统概念的重要性。

(2)当地的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的组成。

(4)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龛位。

(5)生态系统中的竞争。

(6)生态系统中的忍耐范围和限制因素。

(7)生态系统概念的总结。

4.能量和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需要能量“驱动”。

(2)为“驱动”生态系统,以太阳为能量来源。

(3)作为能量生产基础的绿色植物。

(4)在食物链中能量的损耗。

(5)在生态系统中初级的净生产率:绿色植物生产能量的比率减去其使用能量的比率。

5.生态学演替:生态系统存在期间的变化(1)如同一自然现象的演替。

(2)作为具有明确特征的有规律的自然现象的演替。

(3)演替的主要种类。

(4)尚未完成的(初期)和完成的(后期)演替阶段的对照。

6.群体及其适应环境的表现(1)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群。

(2)物种种群的特征。

(3)群(种群,而不是在群内的诸多个体)的重要性。

(4)种群间的相互影响。

(5)种群内部的相互作用。

(6)种群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

7.作为生态因素的人(l)作为有巨大潜力的生态因素的人。

(2)作为突发种群的人类。

(3)突发人口遍及一切的生态后果是人口爆炸与有限的资源。

(4)人与土壤。

(5)人与森林。

(6)人与湿地。

(7)人与野生动物。

(8)把人作为生态因素的重要考虑。

第二年环境科学与环境卫生1.人:人类消耗资源的历史(l)最初的人:狩猎者和采集者。

(2)农业革命。

(3)工业革命。

(4)人口与资源利用,污染及环境质量下降的关系。

2.土壤及有关各种问题(1)“土壤”的定义。

(2)人对土壤的依赖。

(3)土壤的形成。

(4)土壤侵蚀。

(5)人口爆炸与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

(6)土壤转变战略。

3.水及有关问题(1)世界的水源。

(2)持续的水源。

(3)水资源问题。

(4)管理策略。

(5)水的保护。

4.食物生产与饥饿(1)供给世界的食物。

(2)当提供给人类所消耗的肉食时,食物链能量的损耗。

(3)世界主要农业体系的特征。

(4)世界的食物问题。

(5)“绿色革命”。

(6)非传统的食用植物的利用、耕种。

(7)鱼类利用的增长。

(8)持久农业。

(9)个人对减少世界饥饿的责任。

5.森林资源(1)森林资源的重要性。

(2)森林短期与长期的益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

(3)世界的森林。

6.动植物资源(1)保护植物和动物物种的原因。

(2)灭绝/濒危的物种。

(3)防止物种的灭绝。

(4)个人对保护动植物的责任。

7.空气污染(l)空气污染的根源。

(2)主要的污染物质。

(3)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4)酸雨。

(5)室内的空气污染。

(6)由于使用含氯氟烃物质造成的臭氧层破坏棗一种罕见的和危险的大气污染形成。

8.水污染(1)表层淡水污染的根源。

(2)追溯至水污染的人类的疾病。

(3)海洋污染。

(4)地下水污染。

(5)废水处理:应急所必需的措施。

9.噪声污染(1)环境噪声来源和声级。

(2)噪声对人的影响。

(3)噪声控制。

10.固体废弃物处置(1)固体废弃物定义。

(2)固体废弃物的来源。

(3)城市废弃物的种类。

(4)通过对照,展示富裕国家与非富裕国家固体废弃物的不同。

(5)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置的方法。

(6)减少资源的浪费。

(7)围绕固体废弃物管理的争议问题。

(8)个人帮助解决固体废弃物问题的机会或义务。

11.有害废物(1)有害废物定义。

(2)有害废物的来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