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一些思考

关于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一些思考

关于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一些思考摘要:信息技术课不同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常规教学科目,其内容的变化极为频繁,具有内容跳跃性大、更新快、技术性高、实践性强的特点。

因此我们在备课时,除要注意钻研课程标准,认真分析教材,抓住重点难点,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外,还应注意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观念科目
从事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有好几年了,除每学期总结教学经验之外,工作当中产生的有些想法及思考的一些问题一直在脑海里翻滚,却一直没有动手把它们写下来。

原因是复杂的,有些想法或问题是觉得认识程度不够,有些是觉得没有想得很全面,还有些问题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迎刃而解了----总之,这些想法与问题一直在脑海里涌动着。

现在,我们正经历着新课程改革的大潮。

在新课改大潮的影响下,我们理应对信息课教育提出一些问题与看法,有必要回想过去与现在,认真总结与思考信息课教学的过去与未来。

结合这些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上好信息课我们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根除“副科”观念。

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信息技术这门课从诞生起就被人们划入了“副科”。

领导不重视,多数老师都是兼职,师资力量弱;老师不当回事,上课凭经验,把认为该讲的讲完就完事;学生也只把这
门课程当休闲,课堂上就是玩玩游戏,上上网。

但从学生的发展来看,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信息时代的到来,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数字化时代的来临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精神,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根除“副科”观念,重视我们所教的课程。

同时我们还应帮助学生改变对这门课程的看法,让他们认识到这门课程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从思想上重视信息技术课的学习。

二、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常规教学科目,其内容的变化极为频繁,具有内容跳跃性大、更新快、技术性高、实践性强的特点。

因此我们在备课时,除要注意钻研课程标准,认真分析教材,抓住重点难点,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外,还应注意技术的发展。

我们在备课时就应注意抓住他们的共同之处,在备好教材上的内容的同时,将学习引申到新技术上来,让课堂不落后于技术的发展,让学生能够把课堂学习和生活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三、精心组织上好课。

1、重视组织教学。

信息技术课由于课堂组织形式与别的科目不同,在机房上课时,学生面对的是可以自由操作的电脑,如何让学生听老师讲应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学生不听,你讲得再好,教学效果也不会好。

因此我们要重视每节课的组织教学。

要让学生明白
自己的学习任务,在机房上课的规矩。

除了必要的言语教育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电子教室,在你讲时将学生的机器锁定,黑屏或观看你的演示。

2、更新教学模式。

由于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指导学生学习应用计算机又是我们主要的教学任务,所以我们很容易就会把信息技术课上成计算机操作培训课。

一个操作命令一个操作命令的讲。

我曾经用过三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在三个平行班中上过课。

一种是学生先自己学课本,教师再讲解演示。

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学生在一边看课本,一边操作中学会操作。

教师再作点拨,学生一般能较快掌握课本上的知识。

但由于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多,学生学习进度不利于统一把握,同时由于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各人的学习程度不同,教师在讲解时一般都要面面俱到,课堂教学容量有限。

另一种是培训式,这种方式课堂容量大,学习步骤一致。

但学生是机械学习,学一点就是一点,学习缺少动力和创造性,课堂重视了技能训练,但忽略了其它训练和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

第三种是借助其它科目的教学经验,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根据学习内容设置相应的应用环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意引导学生从旧知中发现新知,解决问题。

综合来看,第三种模式教学效果好一点,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致高,掌握新知又快又牢固。

当然教无定法,怎么样教学,需要我们花些心思合理选择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精彩。

3、建立激励机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电脑很感兴趣,愿意坐到电脑前。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电脑感兴趣的是电脑游戏、上网等,对于我们所要求学习的办公软件、操作系统可并不一定感兴趣,所以我们在课堂上也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纵观各科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注意选取教学方法外,建立课堂激励机制是一个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除了口头表扬,肯定学生的成绩外,我们还可以发挥我们信息技术课的独特优势,利用网络及时展现学生的作业和成果。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培养学生实践技能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要素已经不同于传统学科,除了教师、学生、教材之外,还应该包含教学媒体――计算机。

勿庸置疑,实践在信息技术课中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课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实用的、可操作的内容,以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我们不但要”授之以鱼”,而且还要”授之以渔”。

对于实践课教学,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计算机配置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方式。

例如基于资源的主题探究、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基于学生作品的交流评价的教学方式。

例如,采用教师边讲解,学生边练习的教学模式,教师课前要认真分析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并制作一些适合于本课的演示教学课件,考虑好什么时候该上课,什么时候该让学生练习;教师讲课时能统一
控制学生用机,学生练习时能开放学生用机。

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学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过程是双向的。

当然仅仅依靠课堂有限的练习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是极其有限的。

我们还可以通过选修课、活动课,甚至开放计算机实验室,增加学生上机实践机会。

时间的积累只是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一方面,教师还应当注意对学生的实践加以监督和指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各尽其能:多数学生应达到教学目的的基本要求;少数基础较差的学生经过努力要有所提高;少数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深入学习课外知识。

五、教师明确“终身学习”的发展观
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瞬息万变,打破了人类数千年来的传统教育模式,教育的首要任务由传授知识、培养具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转向培养具有多种能力特别是“学会学习”的人。

不学习就意味着被淘汰。

在未来社会“学会学习”就等于“学会生存”。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就是实现“终生学习”和“终身教育”。

作为我们人民教师,“终身学习”永远是我们应具备的素质,特别是我们信息技术课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

我们把信息技术作业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应用水平。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我们必须不断探索。

相信只要我们肯努力,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也
一定会精彩分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