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药理学的学习与研究,我想说几句

关于药理学的学习与研究,我想说几句

在dxy潜水很久,没有自己发过帖子,这是第一篇。

我也是学药理的,下个月就要博士论文答辩了。

发现这个版面的各位,硕士占多数,也有许多学校的老师,医药公司的等,是一个群英荟萃的地方。

但是,总感觉版面上的内容有些流于表浅。

我药理学了五年,影响因子2,3分的SCI文章也发了有几篇,版面上某位站友翻译的一篇文章摘要就是本人做的。

秋天就要去USA做postdoc了,因此,对药理学也有一点点自己的看法。

不才,说几句,希望大家多包容,不要说我狂妄就好。

1. 我国的医药公司现状。

版面上有许多关于方法学的东西。

在公司里面搞药理实验,简单。

现在许多公司有点东西也就委托给各个大学的药理系做了,单独有药理部的很少很少。

交给大学做,多轻松,给点钱就行了。

以后的发展方向肯定是公司要逐渐占到新药研发的重头,但是还需要时间,也许几十年吧。

所以,现在在公司搞是没有什么搞头的。

Squibb公司每年的研发费用是多少?20亿美金左右。

他的pharmaceutical research institute雇员是多少?5800多人。

多是名牌大学毕业,有过几年postdoc经历的人。

从化合物合成到筛选,到一般药理到1I,II,III期临床,是流水线。

国内的药厂,几十年能赶上呢?天知道。

国内本来就是药厂众多,各自为营,互相倾轧,说到底,是没有前途的。

也有人说,现在市场竞争这么激烈,优胜劣汰,很快就会有强者脱颖而出的,很有希望呢。

本人不敢苟同。

现在的企业,都是急功近利的,多是想挣了钱就走人的,他才不管药厂以后能不能生存呢。

国内的药厂,或者是国有企业,或者是家族企业,这个本质就决定了,国内药厂是不会重视自主开发的。

仿制一个药,或者从研究所里买个现成的,卖几年就拉倒。

在公司做的同志,郁闷不郁闷,你们自己都清楚。

我的师弟师妹硕士毕业,几个都去了药厂,没有一个是做药理实验的。

药品申报,CRA诸如此类的公司居多。

2. 我国的基础药理学研究,我在某一个回帖中也有所涉及。

总之是:很弱很弱。

药理学在中国发展了快100年了。

有什么是能够拿出手去的?(青蒿素和青蒿琥酯除外,那是许多科研人员共同多年努力的结果,也是时代的产物,***需要的结果)。

现在的药理科研,就是教授们混国家的钱玩罢了。

谁公关能力强谁就搞的多,谁就名利双收。

呵呵,不指名道姓的说了,某研究所的国家某中心的主任,国家投了那么多钱进去,六七年了,什么东西都没出来,自己却一路平步青云。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关键是国家的科研评价体系有问题,所谓适者生存嘛,他们也是没有办法。

所以,想混日子是好混的,想施展抱负,一腔热血地要作出多少多少成绩,是不可能的。

等你到了30几岁,就明白了,同时你的锐气也被磨掉了。

3. 药理学的学习:药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本科硕士生,对科研还懵懵懂懂的,感觉自己应该什么都要学,自己懂的太少了,看到什么方法都想学会,都想尝试。

我给你说:方法和技术是最不重要的!什么最重要?做科研的基本思路,科学的实验设计最重要!造个动物模型,比如大鼠颈动脉结扎,比如脑室给药,比如糖尿病大鼠,比如MORRISE水迷宫,比如PCR,WESTERN BLOT,细胞培养等等等等,这些谁不会?参照一篇文献,或者看别人做一下,预实验一下就都会了。

而且,你的课题,你能够用到几种方法?肯定是非常有限的几种。

你学那么多有用吗?我未来的美国导师,他实验室主要就是一个动物模型,一两种实验技术,他用这个做了20年,每年科研经费150万美金以上。

培养的博士后多数都获得了各个大学的教职。

什么叫水平?你会20种实验方法有用吗?那应该是技术员的活!但是,科研思路,你能轻易就能够学到吗?我看过不少研究生写的文章,投国内一些杂志的。

工作做了不少,但许多时候实验设计就有致命的缺陷,最后只好被毙掉了。

作为硕士博士研究生,我发现大多没有多少自己的思路,老板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其实跟技术员没有本质差别。

这一方面,尤其应该引起在读的研究生们思考的。

4. 我对中药产业的看法。

中医药是我们的国粹,这个口号喊了几十年。

确实,不仅仅是chinese herbal medicine,全球哪个国家都有自己的natural medicine或者说ethnic medicine。

这并不是我国的特产。

化学合成占医药产业的主流以前,主要是就是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有用的成分的。

现在,国内一个时髦名词是“中药现代化“。

呵呵,什么叫中药现代化?其实他们自己也不明白。

有的教授说,把中成药进行精制,做成什么纳米重要,以促进吸收。

我怎么听怎么感觉像是“超微钙”“脑白金”之类的东西呢?其实中药是不是国粹,是不是好东西,一定要坚持科学的态度。

科学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联想我们用了上千年的中药现在被证明是对人体有剧毒,而且确实为此死了不少人。

就是因为一些我们认为是真理的东西现在科学证明是谬论。

现在中药界一个重要的概念和技术叫“中药指纹图谱”,不错,很好的想法。

把本草纲目上所有的中药都搞清楚成分,包括不同产地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差异,都做到一个数据库里面去,以便于质量控制。

想法不错,但何其难啊!这方面我们被日本落下多少年了!现在许多药厂热衷做中成药,拿一个中药组方来就做,然后打广告,上市,卖几年,然后就消声匿迹。

至于对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健康到底有什么影响,他才不管呢。

大家也都知道我们的SDA的监管能力如何,就不用多说了吧。

连美国的FDA都因为vioxx事件最近连连挨骂呢。

个人观点:中药现代化,其实还是应该走西药的路子。

把单味药的有效成分搞清楚了,然后做系统的药理,最后大量合成。

有人说,我们中医药讲究的就是组方,就是配伍,单组分可能达不到原方的效果。

我承认存在这个问题,但这经过科学论证的东西,总比再次出现象马兜铃酸那样造成那么多肾衰再制止好的多吧?至少,这是相对安全且确定有效的。

随便拿过一个临床上使用的中药组方就进行所谓开发,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5. 中药药理学。

据说搞这方面最牛的是江西中医学院的一个教授。

呵呵,每每看到中药药理的那些所谓“气虚”“血虚”“脾虚”等等乱七八糟的动物模型我就想笑。

中医所谓“血气”“阴阳五行”就是象玄学一样的东西,这些动物模型,他造成了之后,还是要用西医这一套来评价,这不是很搞笑吗?这才是“中西医结合”呢吧?呵呵只有咱中国人才能够想出来。

一个动物模型,怎么验证它是否科学?是否可靠?三个标准:face validity, construct validity, predictive validity。

这些模型,哪一个符合这些标准?评价标准哪个是科学的?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没有看不起搞中药药理的意思。

毕竟,一大批人还是在为了我国中药事业的发展辛勤努力着呢。

6. 我国目前每年毕业的药理学专业硕士博士生大概300名左右,还有一定数量的本科生(粗略估计)。

本不算多,但还是找工作难,为什么?还是那个老问题,国内医药企业不需要做药理的,去大学当老师?现在竞争也挺激烈的。

所以最后,一多半最后就改行了,比如去做销售代表,去做CRA,去医院的药房,总之做什么的都有,就是很少有专门做药理实验的。

技术员们,只是实验的执行者,看着《药理学实验方法》做就可以了。

7. 还在读的研究生们,该做什么?想好自己的定位。

毕业时面临的就业压力肯定是更大。

上面说的一些路,选一条吧,要不就出国。

罗嗦了那么多,有些口不择言,想到那里写到哪里了。

当然,丁香园作为一个交流信息的平台,还是很有用的。

毕竟国内目前就这么一个比较不错的场所能够让各个专业的同志找到同志,有种心里有依靠的感觉。

对硕士及以下的读者来说还是能学到很多东西的,对博士以上的人来说,可能不太适合。

有志于献身于药理学研究的站友,正确的道路只有一条:出国。

因为在国内你学不到真正的药理学知识。

国内与欧美的药理学教学培养体系就是不一样的。

科研思路--------最重要的重点,有多少人体会到了呢?不光说研究生、本科生,有些导师也还欠缺点吧(本身、指引)。

我也是一个缺少科研思路的小硕,也还蒙蒙懂懂,感觉快要向技术员靠拢了。

也似乎,特别是在药厂,没有条件、或没有需要做宏观的科研思路,只有拟点微观的设计(实验方案),强调一下操作技术,因为这在某些时候关系着成本的消耗。

自然辩证法对于做研究的人来说,应该是很有用的,可多少人想过学习之,运用之呢。

通过学习国外试验室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或者国外老板的学术活动,我们能不能找到“研究思路是哪里来得呢”?我也一直在思考,实验该怎么做,作甚么?把你放在老板的位置,想一想,在有钱有设备的条件下,怎样开展自己的研究?我们想一想自己的研究思路,自己做的东西,哪些是有创造性的呢?哪些仅是简单的模仿、重复?知己知彼,这方面我们又看了多少国外的文献呢?有多少文献是我们看懂了的呢?有多少我们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呢?难道我们仅是简单的接受吗?我们还是在象学教科书一样学习国外前沿的文献吗?关于研究生看国外文献,我也有点自己的看法,我老板也经常这样教导我们。

我们实验室有固定时间的室内seminar,研究生们轮流讲自己的实验data或者讲参考文献。

我们导师严谨我们讲综述,因为我们这个水平还讲不了综述,另外综述是让个人自己看来增加背景知识的,没有必要讲。

一定要讲research article。

这些文章才是最有针对性的,从里面才最能够学习到别人的一些研究思路,比如实验分组,比如给药方案,比如指标的测定,比如如何写文章的introduction,如何针对你的data进行discussion的写作。

等等等等一些细节性的问题是作为研究生应该掌握而很多时候你的导师又不能教给你的。

我个人的看法是:有针对性地多读一些论文,有些论文是需要精读的,比如与你的研究课题非常match的文章,你要学习人家如何组织文章;有些论文只需要泛读或者只读一部分即可,比如一些方法学的文章。

science,nature,PNAS上的文章可以读,但是没有必要作为重点来精读,只要略读一下,知道一点最新研究进展之类的就可以了。

因为我们国内一般的研究生阶段的实验与这些杂志的水平差距太大。

(国内几个特别牛的组除外,但是药理学领域好像很少)你领域内的几个主流杂志才是你的重点,好好研究,争取自己写英文的而不要依靠导师,这才能够迅速提高自己的水平。

writ ting的水平与你的实验技能对你以后的发展是同等重要的。

我申请postdoc的时候,有的教授电话面试时问我的paper是不是都是我自己写的,我如何证明我自己manus cript preparation的能力等问题,说明他们还是特别看重写作能力的。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文章还是硬指标。

应聘时你对招聘单位说我有一脑子的思路,人家是不会因为这个而录取你的。

你几篇不错的paper在前面一摆,什么都不用说就表明了你的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