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报告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报告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案例1-车子去哪儿了案例回放:2014年12月8日,绍兴永达宾诚汽车公司工作人员王某向斗门派出所报案称,该公司工作人员沈某用职务之便,私自将公司内的两辆宾利轿车开走,价值600余万元。

次日,该公司工作人员又来报案称,还有1辆在维修的宾利轿车也失踪了,怀疑也被沈某开走了。

据警方调查,第一辆宾利车开出店门还是在2014年8月份,是一辆宾利飞驰的试驾车,沈某已经转卖给他人,所得125万元已挥霍掉了。

第二辆价值600多万元的宾利慕尚,是10月份开走的,沈某将其抵押给了洪某。

第三辆宾利飞驰,沈某在12月6日开走后也抵押给了洪某。

据4S店一名员工透露,沈某算是店里的老员工了。

在10月份之前,他一直担任销售经理的职位,负责店内的销售及售后管理。

“今年10月份,宾利厂家派人来考核,因为沈某管理不到位,我们店在售后等好几块扣了分。

因为考核分数太低,沈某被降职,只负责售后维修这部分工作。

”4S店员工说,新任销售经理到任后,因为不熟悉业务,具体事情仍由沈某负责。

绍兴宾利4S店多名员工都承认,店内的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在我们店里,以前开走车是不需要登记的。

况且沈某又是经理,谁也不会想到,他会把车开走这么久都不还回来。

”同时,据警方了解,4S店的监控显示,12月6日一早,该店员工沈某未经任何审批手续,私自将一辆宾利车从维修车间开出,并驶离公司。

据了解,由于店里的新车要放到其他地方,4S店开始清点库存,这才发现有两辆新车不见了。

报警后,4S又开始全面清点维修的车,又发现一辆宾利车也不见了。

案例评述:从8月份第一辆宾利车被开走后,先后3辆宾利车从4S店失踪,若不是由于4S店的新车需要移位,这些宾利车可能仍然杳无音讯。

回顾案例的发生过程,不难发现,该4S店在车辆出门管理以及盘点管理均存在管理缺陷。

以下将详细说明:1.车辆出门未办理任何出门手续从案例中了解到,沈某将2辆全新的宾利车以及魏女士进行维修的宾利车驶离公司的过程中,未办理过任何的出门手续,也没有任何人员在过程中进行询问或阻拦,这就足以反映出4S店在车辆出门管理上存在十分明显的缺陷。

4S店中的车辆经常由于试车的需要而驶离公司,因此,在车辆的进出门管理上应当格外注意。

一般来说,4S店中的车辆出门有两种情况:试车和销售提车,以下分别说明:(1)试车。

在试车环节又分为两种情况,即有购买意向的客户试车以及维修人员进行车辆维修后的试车。

不管是以上哪种情况,4S店的后勤工作人员在试车前应当暂时保留试车人员的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并做好试车申请以及相关附件(复印身份证或驾驶证)手续,由店内负责人以及财务人员确认并开具车辆的出门证。

(2)销售提车。

在新车需要出门时,公司财务人员应当确认车辆销售的手续办理齐全后,开具车辆出门证。

另外,上述提到的出门证应当在财务部门以及4S店门口的保安各保留一份作为依据,出门证上应当记录车辆的出门时间、陪同人员信息以及出门原因等信息。

4S店的保安必须以出门证为依据才能放行,4S店的后勤工作人员在每天下班时也应核对是否存在试车出门的车辆未回库的情况。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些4S店车辆存放的仓库离4S店展示厅较远,如果是试车完毕回库的车辆需要有仓库管理人员或保安的确认后,展示厅的工作人员才能归还身份证等有效证件,4S店对试车的时间和路线也应当有较为明确的规定。

2.4S店未进行车辆的定期清点据案例中介绍,车辆失踪是新车要移位,4S店进行车辆清点才发现的,第一辆宾利车被开走是在8月份,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出,该4S店并未进行每月的车辆盘点清点工作。

对于库存车辆,4S店应当进行必要的实物控制。

对于4S店来说,应当做到每月的车辆盘点。

另外,4S店都会采用车辆的销售管理系统,每次4S店盘点时应当做到账实相符和账账相符,即实物车辆、销售系统和仓库实物车辆台账相符,发现车辆盘亏应当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直接翻看监控记录。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车辆的盘点不能由销售人员来进行,必须有其他部门的人员共同参与加以监督。

案例2-评标专家权力寻租招投标流于形式案例回放:非法入侵评标专家数据库,窃取、转卖评标专家名单等信息;利用窃取的专家名单有针对性地向评标专家行贿;组织多家公司参与围标、转卖中标工程项目……由四川省公安厅指定管辖,资阳警方破获了以全某(化名)、胡某、何某等人实施串通投标和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受贿系列案件。

截止2014年5月,警方已移送起诉相关案件24件,并继续开展查处工作,涉案工程项目金额近20亿元,主要犯罪嫌疑人通过犯罪非法获利近2000万元。

追查黑客窃取信息致电专家“关照”2013年夏天,全某在网上看到,乐山市竹公溪春华路桥拆除重建工程和体育馆桥、天星路桥维修加固工程项目(标的986万元)发出了招标公告。

在工程项目评标前4小时,系统会在评标专家数据库中随机产生5位评标专家。

此时,全某仅用较短时间,就非法入侵评标专家数据库,窃取评标专家名单、电话等信息后,随即发送给了胡某和何某。

“喂,您好,请问是王老师哇……”就在5位评标专家收到信息,前往评标现场的路上时,其中3位接到了何某打来的电话。

电话中,何某告诉评标专家,希望对方能关照重庆某公司等3家参与投标的公司。

评标结束,重庆某公司中标。

不久后,何某就分别致电这三位专家,与对方约好地点见面,当场行贿1至2万元不等。

侦破十余专家涉案工程额近20亿以此方式,以全某、胡某、何某等人为首的犯罪集团频频作案,涉案工程项目金额近20亿元,主要犯罪嫌疑人通过犯罪非法获利近2000万元。

据了解,该案主要犯罪嫌疑人涉嫌串通投标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涉案评标专家有10余人,年龄普遍较大,年龄最大的超过70岁,受贿金额从几千元到十余万元不等。

案件的侦破,有力打击了建设工程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商业贿赂等违法犯罪行为。

案例评述:本案例主要涉及的是招投标管理中的评标环节,特别是对评标专家的管理与选取。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评标专家必须从事相关专业领域工作满8年并且具有高级职称或同等专业水平。

但是,从市场上来看,某一行业具备高级职称的专家人数本来就较少,而有些时候招标单位可能为了增加专家人数,相应的把条件降到具有中级职称或同等专业水平,同时对专家动态管理不够,特别是对专家的培训教育、背景调查、日常监督等方面没有制定有效的制度和具体措施,对评标专家库缺乏有效的动态管理,所以一些职业素质较差的所谓“专家”也混入了评标队伍,充当了不合格的“裁判”角色。

评标专家的职业操守,其实也应是衡量评标结果公正廉明的重要尺度,即使拥有再高资历和专业能力的评审专家,其自身对“诱惑”的抵抗能力不足,也会因受贿而导致评标结果失真。

深圳市建设局去年向新闻媒体通报了查处的一起工程串通投标案件。

该市的中国华西企业有限公司、深圳市建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因相互串通投标被罚款10万元。

值得重视的是,市建设局还决定取消参与评标的5名经济专家和5名技术专家的资格,并清退出评标专家库,今后不再录用。

据了解,深圳市10位评标专家在参与工程评标中,无视投标文件中出现大量明显的雷同现象,对明显的串标视而不见,反将串标公司推荐为中标候选人。

这是我国一起针对评标专家的最严重的处罚事件。

从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专家,需要的不仅是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客观公正、廉洁自律、遵纪尽职”的职业操守。

市场经济强调的是公平竞争原则,专家是评标活动中权威与公正的代言人。

然而有些冠有专家头衔的专家却在参与评标时不珍惜自己荣誉,利用身为专家的“便利”,在评标中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利用自己在这一领域的身份活跃在一些评标活动中,甚至主导着评标委员会的“主旋律”,致使严肃的评标演变成一种金钱游戏。

虽然现在各地对咨询专家都有严格的管理办法,但诸如本案例事件和各种招投标贿赂案件中受处理的这类专家也层出不穷,这实在很让人痛心,却也说明加强对专家管理已迫在眉睫。

(1)针对不同行业建立不同的动态专家库可由各省级政府牵头,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专业所需的资质不同,建立相应的专家档案库系统,该系统对各专家的年龄、所在地、专业、资质、以往评标记录、有无犯罪(行受贿)记录、信用记录等信息予以清楚列示,以便于招标代理单位或者各单位自行组织招标时可以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抽选评标专家。

建立与法律法规、行业协会规定相联动的机制,当关于各行业对评标专家资质要求发生变化时,专家库档案系统管理员应能根据要求及时进行更新。

同时,对于各专家的其他情况也需及时了解并动态更新。

若某专家发生受贿、犯罪或死亡等情况,某一省份的信息系统在更新该信息的同时,包含该专家的其他省份的系统可及时进行更新。

此外,对于该专家档案和抽取系统应配以高强度的加密措施,防止一般黑客的侵入。

(2)建立抽评并复评的机制对于已评标完毕的招投标项目,可以由政府组织随机抽取其他省份相应行业的专家进行复评,抽取比例需保证在一定比例以上。

复评工作的内容主要是检查在前次评选过程中是否存在明显不合理性或倾向性,复评过程中可将之前的评选专家名字进行遮盖。

若发现存在上述情况,可要求之前的评标专家进行辩解,无法合理解释的,可将该专家移入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布。

通过建立此种后续检查与惩处机制来警醒那些专家们不要用自己奋斗了大半辈子的名誉和声望来换取少许的金钱。

案例-管理漏洞频现价值百万仪器被偷企业浑然不知案例回放:叶某、朱某、秦某、方某四人在企业内主要负责仓库内的一些调运及管理工作,最近,他们在工作中发现,由于企业快要乔迁了,很多制造的器具在仓库内都是随便放放的,缺乏较完善的出入管理。

而朱某更是知晓看管仓库内没有监控仪器,并且存放有一批看似很不起眼,但价值却很高的小仪器,于是,他们四人便计划着捞一笔。

这些仪器为什么值钱,它是做什么用的?原来,那是一种大型挖掘机器的电脑控制器,没有这种小仪器,几十吨的庞然大物根本无法驱动,一个就价值两万。

2010年10月6日,四人分工好后来到仓库。

朱某、秦某负责在仓库外把风,叶某则负责进入仓库窃取仪器。

叶某在窃得26个仪器后,先将其转移到围墙外,再由方某在围墙外接应,将这批仪器运走。

最后,四人在叶某出租屋内集合,把仪器藏于床板之下。

偷得电脑控制器后,四人开始进行销赃。

由于赃物使用范围很单一,叶某首先咨询了已经不在厂里做的老员工邱某。

邱某一听叶某手上有那玩意,于是便指点了一二,并同时愿意一次性出6万元收购了24个。

叶某得到指点后,又来到常州西的一家机器配件公司去卖仪器,该公司的老板孙某见东西比市面的进货价格要低很多,于是以7000块钱又收了两个。

短短几天内,偷到手的26个仪器倾销了。

按理说,少了这么值钱的东西,厂内应该很快就能意识到被盗,可是好笑的是,厂方仅仅在清点仓库时察觉这批仪器“好像是少了”,以为是上次放进仓库时数错、记错。

于是,决定再“仔细数数”,并做了准确的记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