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城市与小城市

大城市与小城市

王传涛:逃回“北上广”悖论中的民生之痛在大城市,房子贵、交通难、生活烦,票子却不够花,成为逃离“北上广”的理由。

原以为在小地方,压力会更小、过得会更舒服,但事实并非如此。

大地方“拼钱”,小地方“拼爹”。

回到二、三线城市的“都市人”,感觉又跳进了一个“围城”。

(本报今日12版)人生处处是围城。

围城处处是碰壁。

用这句话来形容刚刚逃离了“北上广”又选择逃回“北上广”的年轻人再合适不过。

这里的碰壁,绝非能用多买了几张火车票来形容;更多的,关于人生的梦想,幸福的追求,以及人生蓝图的实践,都在失败的坎坷中遇到挫折。

要知道,给予信心最大打击的不是一次次的失败,而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找不到适合个人发展的环境。

大城市的寂寞,小城市永远不懂;然而,小城市的喧闹,大城市也不解风情。

大城市里电影院、文化馆、健身房,可单单为了买房就要付出几十年薪水预支的代价;大城市包容开放,在地铁里都时尚地玩着手机、转着微博,说着流行语。

小城市里的房价虽然可以承受,但精神追求与文化享受却往往得不到满足;加之小城市里的行政现状没有大城市发达先进,“拼爹”、“拼关系”等现象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平,初来乍到的年轻人更是找不到起码坐标与定位。

年轻人有年轻人的不安分。

追求所谓的精神满足,总被长者视之为不安。

然而,每一位逃回“北上广”的年轻人,何尝不想过幸福的生活,像海子的诗一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然而,面朝大海需要海景房,即便没有海景房,也需要一个能得到充足阳光的、可以种些花花草草的阳台,才能感受到春暖花开的感觉。

只是可惜,这一切在大城市里很像奢望。

所以,对于选择逃回“北上广”的人来说,他们的幸福指数未必就能涨上去。

显然,无论是选择逃离,还是选择逃回,只能是一种“次劣选择”。

其实,“北上广”也不是不“拼爹”、“拼关系”,但是,因为“北上广”中有更多的不需要靠“拼爹”、“拼关系”就能成功的案例,这里也就有了更多的公平与正义。

在相对比较公平正义的环境里,必然催生出属于年轻人的不安分,也必然滋生出小城市市民难有的人生理想。

这便是逃回“北上广”的最充分理由———有梦想,就会有幸福。

大城市里有困境;小城市里有迷茫。

这是一个逃不出的悖论。

真正的幸福在哪里?小城市的问题在于精神的荒凉与特权意识的迷恋,大城市的问题在于基本的收入不能保证基本的生活成本。

但从根本上讲,“逃离北上广”与“逃回北上广”的纠结,反映的问题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无论在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都面临着相当大的生活压力。

刘忠良:年轻人,你是来北上广深做下脚料吗?前些天收到短信,一位高中同学换手机号了,原因是毕业后奔赴深圳工作去了。

近日接到农村老家里来电,刚毕业的,比我小一些,说是要来北京工作,问我来北京需要准备多少钱。

我不好意告诉他,由于我来北京时不知北京生活成本那么高,严重低估,被迫好多天是在吃干方便面。

进入7月,2012年的毕业生想必绝大多数都已经毕业离校了,他们已经、或正在、或即将奔赴所期望的城市或者说要去工作的城市。

对于一直向往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的同学,我想跟他们说,“生活压力大,选择需谨慎”。

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由于房价高物价高竞争激烈压力大,有人就把这些大城市比作为“绞肉机”。

这个比喻很精辟,但更准确的说,大城市就是一个巨大的“人口绞肉机”。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国绝大多数年轻人已经不在农村,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总和生育率已经降低到1.18,而北京不足0.71,上海不足0.74,全国倒数前两名。

如果有分城市人口数据,估计广州和深圳生育率也是特低。

这说明什么问题?大城市压力太大了,所以生育率特别低。

按照1.2左右的生育率,全国人口每过一代减少45%。

按照北京上海0.7的生育率,如果未来没有新的外来人口移入,北京上海将每过一代减少近70%,未来人口疯狂崩溃的减少!当然,实际上不会这样,因为还有年轻人源源不断的流入。

但年轻人一旦到了这些特大城市,也进入生育率特低状态。

这时,就有一个巨大的危险——大城市成了中国人口、中华民族的“人口绞肉机”——这样的大城市无疑要摧毁中华民族的未来!如果说跟年轻人谈民族与国家未来问题,可能太大了,那就谈谈个人问题吧。

是的,大城市机会多,但同时,你的竞争对手也多。

比如我刚来北京时,第一份工资不到我小学毕业到南方打工同学的一半,而且还比他多了房租。

高度竞争之后,只能是少数是胜利者,绝大多数还是默默无闻。

特别是在中国社会越来越板结化、越来越拼爹的今天,外来年轻人在特别不占优势,尤其是没钱又没关系的普通民二代和更不幸的穷二代、农二代。

北京工资全国第一,当然,这是平均。

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包括我再内,都是给北京平均工资拖后腿的。

我一下火车看到“北京欢迎你”,但不知欢迎不欢迎给北京平均工资拖后腿的和要求北京公平待遇的人,因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一直嫌弃外来人口涌入太多。

对于从小地方特别是从农村出来的,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工作,是有一股优越感,回到家里也可以说说你是在帝都、在东方明珠、在南方明珠工作,然后再谈谈高楼大厦、发生了什么事、看到了什么名人。

但这种光彩,有意义吗?背后是更大的压力。

如果混的不成功,这对你来说是“金玉在老家,败絮在外地”。

以北京为例,看着西单、王府井那么繁华,但对大多数外来青年人来说,也只能看看,区别仅是在电视上看还是路过了看。

北京机会是很多,但成功者只能是少数,多数人是陪衬、是成功者的垫脚石、是激烈竞争的下脚料、是高物价高房价的牺牲品。

对多外来年轻人来说,你的收入对比北京的房价、对比北京的物价、对比在北京的女孩对你的要求,你太惨了、太悲催了、活得太累了!在我们农村,一个人成功不成功,其中有一个标准是不是能够娶妻生子。

如果你是光棍,如果你连孩子都养不起,显然你是失败者。

可惜,北京物价高,你的女朋友可能对你的收入要求更高;北京房价高,如果你的女朋友要求你有房子,在中国性别比失衡危机即将大规模显现的今天,也许你就会在北京加入光棍大军。

如果你一直在底层,可能在北京混注定是一辈子光棍。

即便娶了老婆,还要考虑养孩子成本那么高又怎么办。

以我们农村娶妻生子的成功标准,你越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大城市混,对多数外来年轻人来说,成为失败者的概率越高。

大城市也许就是高机会高风险外加高失败率。

比如我,最怕的就是给爸妈打电话时,妈妈一直催问我找女朋友没有。

或许原因之一是别人的孩子许多已经娶妻生子了,我还不见影子。

我小学毕业的同学妈妈对我妈说:“你家忠良比我家XX多上十年学,如果在北京混不好,还不如我家XX,我家XX房子老婆孩子都有了。

”压力大啊,太悲催了,房子老婆孩子都没有影。

如果再过几年还混不出老婆孩子,回到老家我真是个失败者,那时真的是不敢回家见家乡父老了,至少我连我的小学同学都好意思再见到了。

如果他/她的孩子会跑着喊你叔叔了,还问你的小孩在哪里,你还有没有娶到老婆,你怎么回答?那就丢人丢到连小朋友都不敢见了,包括自己父母的脸也丢光了,到了爷爷奶奶的坟前我也成了“不肖子孙”!作为一个农二代穷二代,自小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不过从现在社会看来,我是个疯子,或者患有精神病:当这金钱和权力成为这个社会最高信仰时,我选择的上帝却是伟大与真理;当他人都为自己奋斗时,我给自己定的使命却是“肩负祖国的未来,托起民族的希望,承载人民的期待”,完成这个使命而给自己定的任务是“创建先进思想,培育先进制度,塑造先进文化”。

嗨,连自己都没有救了,几年后就可能面临失败到“无颜见江东父老”,还整天想着改变民族命运,真的疯了。

嗨,没办法,一是我给自己定的目标和任务太大,找女朋友也不能找弱的;二是我是穷二代、农二代、没好学历、没好工作,或许更重要的是我没有票子房子车子。

这样的土鳖,还要找个天上飞的厉害的,或许不少人该说我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了。

尽管在上帝面前,应该是上帝可以器重的一类人,但这个社会已经太俗了,还有多少人瞧得起寒酸的思想者、心怀天下者?有时候还真的想过,是否是应该请上帝的人间使者——神父——帮忙。

面对上帝,我丢人了,我过去一直认为应该做上帝不能来到人间做的事,做一个顶一万个的最根本的事,但这样的制度这样的社会让我一个也没做了,就想请上帝帮忙了,无颜面对上帝。

我来北京,是因为首都在北京。

我需要首都,就是不知首都需不需要我这样老是想改变国家的人。

如果首都在我们河南了,我就不来北京了。

或者首都迁到我们河南某个城市,我也跟着过去。

嗨,实际上,你到了首都又怎么样?你也见不到决策者,这跟在其他城市没有什么区别。

实际上,许多人来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一半是主动选择的,另一半就是无奈的。

农村没有多少施展的空间,小县城小城市也缺乏机会。

比如说你学的计算机方面的,可能就被迫去北京、上海、深圳。

以网站为例,中国最大的网站新浪、搜狐、凤凰、百度总部在北京,腾讯在深圳,网易在广州,如果你想在大型网站工作,北京机会最多,广州深圳次之,你老家农村或县城根本没有什么可以选择。

年轻的无奈,很多是中国的发展不均衡造成的,比如城乡的不均衡,大中小城市发展不均衡。

而这种不均衡,首先是权力影响的结果,接着又随着市场力量继续持续下去——在低生育率、年轻人口迅速减少和发展严重不均衡的情况下,中国的城市只能是大的更大、小的更小。

比如北京,有清华、北大、人大、北师大等众多著名高校、众多研究机构和许多大企业的总部,美国首都华盛顿有什么?再如我们河南郑州,有人说是铁路拉起来的城市,其实这不对,更重要的是因为河南省会从开封迁到了郑州。

如果说郑州是铁路拉起来的城市,那湖南株洲怎么不超越长沙呢?原本河南大学早期很厉害的,但由于省会迁出了,结果就跌落下去了,曾经的和清华一样的三大留学基地之一,至今连211工程大学都不是。

有人说,深圳既不是直辖市,也不是省会,那跟权力主导有什么联系?错了。

如果当年中国齐头并进所有地方同时改革开放,没有给深圳率先开放和自由的“特权”(这是每一个城市都应该平等拥有的权利,但那个年代就是“特权”了),让深圳率先积聚起发展势能,然后深圳依靠市场经济下的马太效应和后续的特别权利继续高速发展,如果没有这样的“特权”会有今天的深圳吗?包括大连、青岛、苏州、宁波等,道理也是一样的。

在以权力为中心的国家,少数城市依靠权力积聚了绝大多数发展资源,优先长大。

到了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无情的马太效应下,大的更大,小的相对更小。

由于强制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等导致中国低生育率过早过严重的到来了,在年轻人迅速减少的情况下,户籍年轻人口急剧下滑的大城市对外来年轻人产生强烈的需求,同时集中过多资源、权利和机会的大城市也源源不断的吸引着年轻人,而中小城市特别是城镇和农村渐渐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因为年轻人跑了。

这样的结果,大中小城市和城乡发展更加不均衡,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又无奈的跑向压力更大的大城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