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热处理原理1
注意: •孕育期:孕育期的长短表示过冷奥氏体的稳定 性的高低; •由C曲线可知,共析钢在550℃左右孕育期最短, 表示过冷奥氏体最不稳定,此处叫做C曲线的 “鼻子”;“鼻子”所对应的温度叫做“鼻 温”; •从A1到“鼻温”之间,随着过冷度的增大,孕 育期缩短,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下降; •从“鼻温”到Ms线之间,随着过冷度的增大, 孕育期增长,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增大;
4、实际晶粒度:
在具体的热处理工艺下获得的奥氏体晶粒
的大小称为实际晶粒度。
比起始晶粒度大。与具体的热处理工艺有
关,即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奥氏体的实际晶粒度决定钢材冷却后的组 织和性能。
23
5、奥氏体晶粒大小影响因素 (1)、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影响 加热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奥氏体晶粒 就越粗大;控制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来控制晶粒 度。加热温度的作用比较大。
t
隔一定时间取一个样淬入盐水。
使未转变的A转变为M。出现白色组织(马氏 体)、黑色组织。从而确定各个等温温度下转 变开始时间和终了时间;这样就获得共析钢的 恒温转变动力学曲线,再将其转变为TTT图, 又叫“C”曲线,如图9-14所示;
2、曲线分析 ①由图中可以看出: 孕育期: 转变开始后转变速度逐渐 加快,当A转变体积分数达 到50%时转变速度最大。 ②TTT图中的线: A1线:奥氏体和珠光体的 平衡温度; Ms线:奥氏体向马氏体转 变的开始线; Mf线:奥氏体向马氏体转 变的终了线; 转变开始线,转变终了线;
②合金元素改变钢的临界点和碳在奥氏体中的 溶解度,于是改变钢的过热度和碳在奥氏体中 的扩散速度。
③钢中合金元素在铁素体和碳化物中的溶解度 是不均匀的,奥氏体形成后,合金元素分布极 不均匀,在A中的扩散速度很小,均匀化时间 长。
合金钢的奥氏体化,加热温度要高,保温 时间要长。
三、奥氏体晶粒大小及其影响因素 (一)、奥氏体晶粒度的概念:
②过共析钢的过冷A等温转变曲线:
如图所示 曲线的鼻尖上部区域比共析钢多了一 条先共析渗碳体的析出线;这表示此 类钢在奥氏体转变之前先有渗碳体的 析出; 在过共析钢中,随着含碳量的增加, 奥氏体的稳定性降低,孕育期缩短, 转变速度增加,C曲线左移。
2、合金元素的影响 ①溶入A中的:除Al和Co外,所有的其它合金 元素当溶入奥氏体中后,都增大奥氏体的稳定性, 使C-曲线右移。 作用大小:Mo、W、Mn、Ni、Si、Al、B 改变C-曲线位置,不改变形状:Ni、Si、Cu及 Mn; 改变C-曲线位置,改变形状:Cr、MO、W、V、 Ti;如图9-18所示; ② 碳化物形成元素V、Ti、Nb、Zr等形成稳定 的碳化物时,不溶入A:减低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 使C-曲线左移。
1.3 速度与时间: 钢从奥氏体状态以不同的冷却速度冷却 时,将形成不同的转变产物,获得不同的 组织和性能。
慢冷:珠光体( Fe、C均扩散); A冷却 较快冷:贝氏体 ( Fe不扩散,C扩散); 快冷:马氏体( Fe、C均不扩散);
三、固态相变的特点:
驱动力:新旧两相的自由能差; 过程:形核、核长大;
过冷奥氏体的转变类型:
高温、 缓冷(铁、碳均扩散)—炉冷 或空冷—退火或正火—珠光体转变。(扩 散型)
中温、冷速较快(铁不扩散、碳扩散)—
贝氏体。(过渡型)
低温、冷速较快到Ms以下转变(铁、碳均
不扩散)—马氏体。(非扩散型)
过冷奥氏体在连续冷却时,转变是在一个
温度范围内,组织为混合组织。
等温转变---转变过程---产物---组织—性能。
粗珠光体与细珠光体相比;
球状珠光体与片状珠光体相比;
平衡组织和非平衡组织。
§2—3 钢在冷 却时的转变
一、概述 实际生产中,奥氏体 只有通过冷却得到室温 组织才能获得一定的使 用性能。 钢的冷却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等温冷却,一种 是连续冷却,见图9- 13所示。
过冷奥氏体:
在临界点以下存在的,不稳定的,处于 过冷态,将要发生转变的奥氏体称为过冷 奥氏体。
一般强碳化物形成元素易与碳形成强碳化物, 阻碍奥氏体晶粒的长大。
Al—AlN,900℃以上溶入奥氏体,促进。
Ti、 Zr 、 V 、Nb—弥散碳化物和氮化物。 Mn、P、C、N—溶入奥氏体后加速铁原子的扩 散,促进奥氏体晶粒的长大。
(4)、钢的原始组织的影响:
钢的原始组织越细,碳化物的弥散度 越大,则奥氏体的起始晶粒度就越细小。 例如:
11
(二)、奥氏体晶核的长大
A形成后,向铁素体和渗碳体两 方向长大,同时又有新的A晶核形成, 并长大,直到A晶粒彼此相遇,P消失;
(三)、残余渗碳体的溶解 渗碳体在保温的过程中,随着碳的扩散,渗 碳体要不断的向奥氏体中溶解。 (四)、奥氏体成分的均匀化 刚刚形成的奥氏体成分是不均匀的,含碳量 有高有低,经过长时间的扩散,使碳原子进行充 分的扩散奥氏体成分均匀化。
N n0 1.01 G
1 2
的晶粒长大在热力学上是一种自发趋势。
20
3、本质晶粒度: 一定条件下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倾向。(规定 条件下,A晶粒的大小) 标准试验:将钢加热到930℃±10℃,保温3~8 小时后测得的奥氏体的晶粒的大小。 1—4级为本质粗晶粒钢, 5—8级为本质细晶粒钢; 规定930℃的原因: ① 930℃左右是本质粗晶粒和本质细晶粒大小差别 最大的温度; ②大多数工件的加热相变都在930℃左右或以下;
9
注意:在转变过程中必须进行碳原子和铁原子
的扩散,以及铁原子发生晶格改组;
通常将这一过程以及A在冷却时的转变过程叫
做“相变重结晶”;
此过程可分为: •A形核; •A的长大; •剩余渗碳体的溶解;
•A成分的均匀化;
(一)、奥氏体形核 如图9-4所示;
P加热到A1以上保温,先在铁素体和渗 碳体的相界面上形成A晶核;
41
(一)、奥氏体成分的影响
1、含碳量的影响: ①亚共析钢的过冷A等温转变曲线: 如图9-17a)所示; 在此曲线的鼻尖上部区域比共析钢多了一 条先共析铁素体析出线;这表示此类钢在 奥氏体转变之前先有铁素体的析出; 在亚共析钢中,随着含碳量的增加,奥氏 体的稳定性增加,孕育期增加,转变速度 减慢,C-曲线右移;
曲线呈C形状原因: 主要是由于扩散和相变驱动力共同决 定的。 当转变温度较高时(过冷度较小时), 虽然原子的扩散速度较大,但由于相变驱 动力(A与P的自由能差)较小,N↓、G↓, 相变速度较小,则孕育期较长; 当转变温度较低时(过冷度较大时), 虽然相变驱动力较大,但由于原子的扩散 速度较小,N↓、G↓,所以,相变速度仍 较小,孕育期仍较长;如图9-15所示;
3、热处理的重要性: 热处理原理:研究钢中组织转变的规律; 热处理工艺:根据热处理原理制定的热处理时 间、温度、介质等参数,实施热处理操作的过 程; 二、热处理与相图: 钢为什么可以进行热处理?
原则:只有在加热或冷却时发生溶解度 显著变化或者发生类似纯铁的同素异构 转变,即有固态相变发生的合金才能进 行热处理;例如:图9-2
§2-2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热处理的第一道工序是加热,将钢加热到A1以上, P→A,加热是个重要的环节,加热好坏直接影响 着热处理的质量;
奥氏体化:将钢加热到相变点以上获得奥氏体的过 程叫做奥氏体化。
一、共析钢奥氏体的形成过程 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的过程如下: α + Fe3C → γ ωc=0.0218% ωc= 6.69% ωc=0.77% 体心立方 正交晶系 面心立方
1.2 非平衡条件下: 在非平衡条件下转变温度要发生不同程 度的滞后,而偏离平衡温度:如图9-3所 示;
通常将加热时的实际临界温度标以“c”: Ac1、Ac3、Accm;
冷却时的实际临界温度标以“r”: Ar1、 Ar3、 Arcm; 加热、冷却速度越快,滞后现象越严重.
加热、冷却转变 A1、A3、Acm Ac1、Ac3、Accm Ar1、Ar3、Arcm
晶粒度:衡量晶粒大小的尺度。单位面积内的晶粒 数目或每个晶粒的平均面积与平均直径。
1、晶粒大小的表示:
①八级晶粒度标准图,N为1~4级,称为粗晶粒, N为5~8级为细晶粒。如图9-8所示;
②公式 n=2N-1 n——放大100倍时每平方英寸(6.45cm2)视野中的 平均晶粒数; N——晶粒度级别
2、起始晶粒度: 奥氏体晶粒边界刚刚相互接触时奥氏体晶粒 的大小为起始晶粒度; 总是十分细小而均匀的。其大小与形核率N 和长大速度G有关。
亚共析钢(Ac3以上得到单相A组织)、过共析 钢(Accm以上得到单相A组织)。
二、影响奥氏体形成速度的因素
(一)、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影响
共析钢奥氏体的等温转变曲线(TTT 图),转变的顺序为: P(α+Fe3C)→P(α+Fe3C)+γ →γ + Fe3C→不均匀γ→均匀γ
14
(二)、原始组织的影响 钢的原始组织越细小,则A形核地点就 多,长大速度快; 例如:钢的原始组织是片状珠光体时,铁素 体和渗碳体组织越细,其相界面就越多,奥 氏体的形核部位也就越多,奥氏体的长大速 度也就越快,因此可以加速奥氏体形成过程, 而经过球化处理获得的粒状珠光体,由于铁 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较少,奥氏体的形核 部位也就相应的减少了,因此,奥氏体的形 成速度也就较慢。
③TTT图中的区:如图所示; A1以上的A区; 过冷A区: 转变区:根据转变温度和转变产物的不 同,共析钢C曲线由上至下分为三个区域: 转变终了区:
A1~550℃之间为 珠光体转变区; (扩散型相变) 550~Ms为贝氏体 转变区;(半扩 散型相变) Ms~Mf之间为马 氏体转变区(非 扩散型相变);
(三)、化学成分的影响 1、C:钢中含碳量越高,奥氏体形成速度越 快;(因为含碳量高,增加了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 界面;同时,增加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速度。) 2、合金元素(Me): ①影响C在A中的扩散速度: Ⅰ、Co和Ni提高了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速度,故加 快奥氏体的形成速度; Ⅱ、Si、Al、Mn、Cu等,对奥氏体的形成速度影响 不大; Ⅲ、Cr、Mo、W、V等碳化物形成元素显著降低碳 在奥氏体中的扩散速度,因而大大地减慢了奥氏体 的形成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