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之我见
──对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几点思考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投身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去,积极探索,卓有成效。
就拿语文课堂来说,语文本身是一种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灵性与智慧的学科,《新课程标准》为广大语文教师带来了更符合语文特点的课堂教学新理念,语文课堂呈现出富有特色的多向而互动的精彩景象,成了儿童开放、丰富的学习世界。
广大的语文教师也倍受鼓舞,积极投身到课改的天地中,为课改奉献出自己的智慧。
欣喜之余,静坐反思,面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我们语文教师应当怎样汲取其中的营养来提高自己?思考之时,我不禁想起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
一、“我们要拿来”
鲁迅先生在他的《拿来主义》一文中早就肯定了“我们要拿来”!的确,对于实施语文课程改革的广大教师来说,我们应当“拿来”。
过去,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
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
现在,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以研究者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交流,宝贵的教学经验就不可避免地以最快的速度在最大范围内推广着,广大教师就应当自然而然地“拿来”,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实施。
不走弯路,不牺牲学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和姨太太”
“拿来”是必要的,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有些教师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学习,只顾着拿来,认为一切皆可“拿来”,凡“拿来”的都是好的,都是能用的;在“拿来”中不知不觉中已经走形、变味,从而走进了“拿来”的误区。
1.把“自主”变成“自流”
在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多动脑思考、多动嘴讨论、多动手操作。
于是,教师一改过去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讲的做法,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喜欢怎么读就
怎么读),学习伙伴自己挑(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等等,完全让学生自我表演,教师本人则成了闲人,只在教室里闲庭信步,以超然的姿态对待学生,顶多也只是当学生有求时才张开尊口,指点迷津。
这样,学生在迷迷糊糊中完成了一堂课。
这样做,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并没有实现自己的自主。
被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外表所迷惑,以为是个“好东西”,能为我所用,实际上课堂教学效率并不高。
2.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
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时间又没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
教师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而是一个仲裁者,教师只要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
而学生方面,缺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与碰撞,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了陪衬,他们更多的时候在做听众,即使他们发表了意见也不会受到重视,在小组汇报时成绩差些的学生的意见往往被忽视。
总之,当前大多数课堂里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自发阶段和随意状况,不少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时偏重于形式,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刻认识和反思。
3.探究的“泛化”与“神话”
关于探究的“泛化”,请看下面的案例:
师:小朋友,“草”字怎样记啊?
生:“草”,上面草字头,下面是“早”字,合起来是“草”字。
师: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草”,上面是草字头,中间是个“日”,下面是“十”字,合起来是“草”字。
师:很好,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草”,上面是辛苦的苦去掉古,下面放个早,合起来是“草”字。
师:很好,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草”,上面是花字去掉化字,中间放个日字,下面放个十字,合起来是“草”字。
师:很好,还有其它方法吗?
······
学生越学越复杂,越学越糊涂。
这样的探究有价值吗?这是探究性学习吗?同样,探究的“神话”则是把探究拔高,用科学家的探究性质和水平来看待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一定要按科学的程序去探究基础教育的知识,过分关注和挑剔探究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从而导致学生好奇心和操作欲望的丧失。
虽然本次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在各种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科知识都适合探究性学习方式,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花时间去探究,靠听讲阅读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
无须探究的偏要去探究,这只能是对探究价值的贬损和摧毁,从而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
还有一些现象也不容忽视,有些语文课从头至尾教师的所有问题学生都回答得完美无缺,毫无生成的闪光点;课堂上学生不时穿插才艺表演,吹拉弹唱齐上阵,表演精彩到位,恍惚之间,俨然已忘记这是一节语文课。
另外,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知不知”“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好不好”之类的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把对话(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主体之间的平等互动的对话)庸俗化为问答,表面上师生、生生在互动,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去“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套子里,使之“就范”,才肯罢休。
再如,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有的教师不管学生怎样表达表现,一味给予夸大性的表扬。
正如一味惩罚不可取,一味的夸奖学生同样弊大于利。
教学固然讲求艺术,但素质是“教育”出来的,而不时“鼓励”出来的。
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反而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
三、“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鲁迅先生在他的《拿来主义》一文中早就告诉我们如何对待“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和姨太太”,并总结性地说了一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这些,冷静的我们都懂,关键是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拿来”的是使用、存放还是毁灭。
1.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小学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这决定了小学教师师德的特殊
性,要对自己的事业有更多的奉献精神,对学生有更细微的关心,更充分的耐心和更强烈的爱心。
语文教学真正从培养孩子出发,为本班孩子量身定做,不断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效,有多少成效。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师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有强烈的责任心自觉地投身于语文教学中去,学会反思自己的行为,善于发现问题,及时改变旧的观念、行为和习惯。
2.综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基于小学语文教育的特点,也为了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具有综合性。
这次课程改革,在结构上作了较大的调整,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体现出小学教育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以学科课程为主的倾向,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原有的单一的知识结构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科学、自然、历史、天文、人文、地理、艺术、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知识素养,教师不仅要“有”,还要“教”。
新课程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专业技能方面必须有创新。
当一位教师已具备系统而明确的专业知识结构,理解和通晓所教学科的知识,具有广博深厚的文化基础与学术视野时再来解读文本,选择教学方式,应对课堂中的突发情况就游刃有余,能够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智慧火花为我所用,把课堂教学带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
3.具有反思意识
苏格拉底说过:“没有经过审视和内省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教师既是教学的实践者,又是自身教学行动的研究者,在新课程改革下,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环境,教师进行的是一种寻求个性的创选性的教育实践,需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认真的分析,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及评价方法,积极寻找新的理念与新的策略以达到教学的最优化,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加以验证。
这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既能把教学理念和技巧内化,又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并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
只有这样,教师的专业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因此,具有反思意识并付诸行动,是教师对待教学工作认真负责的一种昭示,是教师具备自我表现发展的主观意识,产生了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而真正获得作为一个优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使教学工作成为教师的一种美的享受。
当然,小学语文课堂较以前有了显著的进步,但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把握分寸,在改革实践中逐步完善,让学生在自然和谐的课堂环境中,通过自身的感悟实践,形成语文能力,提高整体素质。
作者简介:
孙一敏,女,本科学历,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语文教师,小学高级职称,市“十、百、千”工程“骨干教师”。
撰写的论文曾获省“师陶杯”一等奖等奖项。
多篇教育论文,教育随笔发表在《连云港论坛》、《连云港日报》等报刊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