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交通运输】第八讲 道路交通系统仿真模型与方法
【交通运输】第八讲 道路交通系统仿真模型与方法
宏观交通仿真模型对交通系统的要素及行为的细节描述程 度较低。同微观仿真相比其精度低,应用的范围也小。
用于研究基础设施的新建、扩建及宏观管理措施等。如大 规模的路网范围内进行交通宏观仿真。
中观交通仿真
在宏观交通网络的基础上,将个体车辆放入宏观交通流中 进行分析,根据模拟的需要,对特定车辆的速度、位置及 其它属性进行标识,或对个体车辆分组,再对每组车辆的 速度、位置及其它属性进行标识。
能够产生进入路网的不同种类的车辆以及车长、初速 度等,获得交通流的各种统计数据;
能够处理车辆在路网上的运行情况,准确地反映出车辆 间的相互作用,如跟驰、车道变换时的相互作用,以及 驾驶员的行为;
能够处理网络内部对车流产生影响的发生点和吸纳点 能够跟踪路网内行驶的任何一辆车,真实地模拟交通控
微观交通仿真
微观交通仿真把每辆车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对所有个体车 辆都进行标识和定位。在每一扫描时段,车辆的速度、加 速度及其它车辆特性被更新。
微观交通仿真能模拟出短时段内交通流的波动情况。跟驰 模型、超车模型及变换车道模型是微观仿真的基本模型。
对交通流的描述是以单个车辆为基本单元的,进入路网的 时间、车种、车速的设定及路口的转向都是随机确定的。 微观仿真模型的重要参数是每辆车的速度和位置。
P(h>t)=exp[-λ (t -τ)] t≥τ
随机产生车辆与司机:爱尔朗分布
p(h≥t)
k
1
(
kt
)i
ekt / T
i0 T
i!
当阶数k=1时,爱尔朗分布便化为指数分布,可看成 是完全随机的;当k增大时,爱尔朗分布的图形逐渐变 成对称的;当k≥30时,爱尔朗分布近似于正态分布;
三、微观交通仿真模型
微观交通仿真模型基本上由两大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路网几何形状的精确描述,包括信号灯、检
测器、可变信息标示等交通设施。 另一部分是每辆车动态交通行为的精确模拟,这种模
拟要考虑驾驶员的行为并根据车型加以区分。
1 交通流微观仿真系统的功能要求
能够建立和处理不同形式的路网,清晰地表现路网的 几何形状,包括交通设施,如信号灯,车辆检测器等;
车辆的生成与到达
车辆的到达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随机性,统计规律可用 车头时距的分布来描述
当描述有充分超车机会的单列车流和密度不大的多列 车流的车头时距分布时,常选用负指数分布
P(ht >t)=exp(-Qt/3600)
描述不能超车的单列车流的车头时距分布和车流量低 的车流的车头时距分布时,常选用移位的负指数分布
车辆的跟驰行驶
跟驰特性:制约性、延迟性和传递性。这些特点决定 了交通信息沿车队向后传递不是平滑连续的,而是象 脉冲一样间断连续的。
跟驰模型是交通系统仿真中最重要的动态模型,主要 用来描述交通行为即人—车单元行为。
一般分为:车辆跟驰模型分为线性跟驰模型、非线性 跟驰模型
具体有:刺激—反应模型、安全距离模型、生理—心 理模型、行为阈值模型以及近年来涌现出来的模糊推 理模型和元胞自动机模型
中国公路学报(增刊),2000. 13:93-96
四、中观交通仿真模型
中观交通仿真是在宏观交通网络的基础上,将个体车 辆纳入宏观交通流中进行模拟分析,它不必象微观交 通仿真模型那样,分析个体车辆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 响。这一仿真系统可以用来拟定、评价在较大范围进 行交通控制和干预的措施和方法,并最终对交通流进 行最优控制。
若在停车视距内扫描到了停止车辆或慢速车辆,就要 运用变换车道模型判断能否变换车道,若不能变换车 道,该车就要按一定的减速度停车。否则就保持一定 的自由流速度或加速到自由流速度行驶。
3 路段交通仿真基本模型
模型基本组成 :道路设施模型、人车模型、交通产生 模型、交通行为模型、交通控制模型和人机交互模型
任意性车道变换
任意性车道变换是指车辆在遇到前方速度较慢的车辆 时为了追求更快的车速、更自由的驾驶空间而发生车 道变换行为。其与强制性车道变换的区别在于,即使 车辆不变换车道也能在原车道上完成其行驶任务,因 此变换车道行为不是强制性的。
当满足下列条件时,车辆将产生变换车道意图:
V跟车 V期望
仿真
宏观交通仿真
宏观交通仿真不对某具体车辆的运动过程进行描述,即不 考虑个别车辆的运动,而是从统计意义上成批地考虑车辆 的运动。例如,交通流可以通过流量、密度、速度关系等 一些集聚性的宏观模型来描述,而象车辆的车道变换之类 的细节行为可能根本就不予以描述。
宏观交通仿真模型适用于描述系统的总体特性,并试图通 过真实反映系统中的所有个体特性来反映系统的总体特性。 对计算机资源要求较低,仿真速度很快。宏观仿真模型的 重要参数是速度、密度和流量。
中观交通仿真目前在我国的应用研究开展较少,下面 仅介绍面向诱导的中观交通仿真。
1 面向交通诱导的仿真系统的功能
相对于各种宏、微观交通仿真系统,面向诱导的中观 交通仿真系统除具有基本的输入输出及道路网建立与 编辑功能外,还应具有以下功能: (1)背景交通流加载功能 (2)在群体车辆中个体车辆交通特性识别功能 (3)多种最短路方式计算功能 (4)交通控制系统识别功能 (5)交通流实时检测及交通控制自适应功能 (6)诱导策略的评价功能
仿真模型结构包括四个子模块:输入部分、功能模块、 仿真模块、输出部分及其描述
输入部分
交通条件 交通量 车型比例 交通流(自由流或限制流)
功能模块
道路子模块
人车单元子模块
道路宽度 曲线
车道宽度 坡度
车辆类型 期望车速 功率重量比 年龄、性别
路
视距
硬路肩
反应时间 驾驶倾向性
段
仿
仿真模块
真
状态
模
交通生成
制策略(定周期、自适应、匝道控制等);
1 交通流微观仿真系统的功能要求
能够模拟先进的交通管理策略,如路径重定向、速度控 制和车道控制等;
能够提供与外部应用程序交互的接口; 能够模拟动态车辆诱导,再现被诱导车辆和交通中心
的信息交换; 能够应用于一般的路网,包括城市道路和城市间的高
速公路; 能够仿真路网交通流的状况,如交通需求的变化等; 能够模拟公共交通; 提供结果分析的工具和图形化的交互界面。
交通仿真的发展趋势
目前交通微观仿真模型已有一百多个。其中,多数模 型使用时间步长扫描法,只有少数几种模型采用事件 扫描法。
在现有的交通仿真模型中,以时间扫描作为计算进程 控制的随机性微观仿真模型是当前交通仿真研究的热 点
随着智能运输系统ITS的发展与应用,如何开发支持 ITS影响评价的仿真模型已成为国际流行的发展趋势。
车辆的自由行驶
当车辆的运动不受前面运动车辆的影响时,称该车作 自由行驶。一般取车头时距为8 秒。
两种形式:加速到目标车速稳速行使和减速到将车停在 既定的位置。
V2
a自由流
min(a,
amax
[1
( V期望
)
]
min(a,
amax
[1
V期望 (
V
)
2
]
(V期望 V ) (V期望 V )
微观交通仿真对计算机资源要求较高,它的仿真速度慢, 用于研究交通流与局部的道路设施的相互影响(如车道划 分、道路宽度、弯道、坡度及公交站的设置等),也用于 交通控制仿真(如交通信号灯控制、让路停车等)。
二、 道路交通系统仿真模型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D. L.罗伯逊于1968年提出 TRANSYT(宏观仿真)交通仿真软件是当时最具代表性 的成果,用以确定定时交通信号参数的最优值。
车辆的超车
在双向双车道公路上,当车辆处于跟驰状态,并且当 前车车速低于后车的期望车速时,车辆试图超车以改 变其行驶状态。
判断超车条件:(1)是否需要超车?(2)是否有可 能进入对向车道?
当前车速度小于40km/h,前、后车之间的速度差大于 5km/h时,驾驶员就会考虑超车;当前车速度大于 40km/h,前、后车之间的速度差大于15km/h时,驾驶 员才考虑超车。
式中,为折减系数,其建议值一般取为0.75~0.85。
车辆的停车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若车流中车辆正前方有车辆停车 或有慢速车辆,或遇到停车标志时,必须停车或变换 车道,描述这一现象的模型就是停车模型。
其基本思想是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首先要用停车视距 扫描前方位置:
若在停车视距范围内扫描到了停车标志,该车就要按 一定的减速度停车;
当k→∞时,爱尔朗分布化为确定型分布。
车辆状态的确定
确定车辆的状态应根据该车辆上一时刻的位置、所在 路口引道的位置及引道的具体类型(主路或支路)和 具体车道,判断该车道左右相邻车道上同时行驶车辆 的类型、位置和本车道前、后行驶车辆的类型、位置。
若该车位置是在交叉口前,则应判断该车转向及所在 引道路权,以及与该引道冲突车流的具体位置,并根 据车辆应采取的加速度、速度计算出下一时刻的位置。
80年代初已形成了CORQ、FREQ、INTRAS、MACK和 SCOT等五大仿真模型,用于高速公路匝道控制和事故 研究。主要以优化城市道路的信号设计为应用目的,多 采用宏观模型。
90年代一些比较知名的交通仿真软件有FRESIM[FHWA (1994)]、CORSIM[FHWA(1996)]等先后相继推出。德 国PTV公司也推出模拟城市道路与城市间高速公路交通 流的微观交通仿真软件VISSIM及用于城市和乡村道路网 短期交通预测的中观交通仿真软件DYNEMO。
与对向来车之间的最小距离
Smin
v1t1
v2t2
v12 2a1
v2 2 2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