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人口学

社会人口学

死亡统计(死亡人数统计、粗死亡率、死因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标准化死亡率、生命表与平均预期寿命)
5.死亡的分析框架(生物因素、死亡制度、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的报告因素)
(二)死亡模式
1.死亡模式是什么?
2.死亡模式的分类:
传统农业社会的死亡模式:高死亡率和低的预期寿命为特点
工业社会的死亡模式:低死亡率和较高的寿命预期为特点
2.人口职业结构理论
(1)人口职业结构的分类
A.人口职业结构
B.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
以就业状况分类:在业人口,不在业人口
以产业部门分类:第一、二、三产业
依据各种产业部门的劳动分工
(2)人口的职业流动
(3)影响人口职业结构的因素分析
包括人口因素、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影响人口的劳动参与率和结业结构状况
(一)基本概念
1.人口性别结构
2.人口性别结构的测量
主要有两种方法:性别比、出生婴儿性别比
分年龄性别比=该年该地总人口中的男性人口/该年该地总人口中的女性人口*100%
性别出生比=该年该地出生的男婴数/该年该地出生的男婴数*100%
3.女性生存优势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二)分析人口性别结构的基本理论
1.影响人口性别结构的因素
(4)收入结构和收入不平等
3.贫困人口分析
(1)贫困人口的概念和种类
A、贫困可以分为三种:绝对贫困、相对贫困、主观贫困
B、不同的种类
发展的角度:生存型、温饱型、发展型
致贫原因:根本性、诱发性、意外灾难性
(2)贫困人口的结构性特征
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城乡结构、就业结构、家庭结构、教育结构
(3)引发贫困的原因分析*
(三)老龄化研究(可能出论述题)
1.老龄化的定义
2.意义
二、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研究
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儿童研究,特别是独生子女研究
独生子女、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主要定位于儿童人口的现状和权利实现的情况
(2)人口红利和经济增长的研究
人口红利
(3)人口的老龄化及其研究
人口性别结构
一、人口性别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1)重商主义、重农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人口思想
(2)马尔萨斯《人口原理》 (主要是他的思想,考试题)
两个前提(两个原理)、两个级数、三个命题、两个抑制理论(减少人口的途径)
(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口思想
驳斥马尔萨斯人口压力的假设
“两种生产”的原理
人口的阶级观
3.西方人口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
(1)早期人口社会学的思想
适度人口思想:商鞅、韩非
(2)近代人口思想
梁启超的人口思想
严复的人口思想
(3)现代人口思想
代表:马寅初《新人口论》
《新人口论》的主要观点:
掌握人口数据是制定政策的关键
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矛盾
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4)中国人口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可能出简答题)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20、30年代
人口年龄结构
一、人口年龄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一)基本概念
1.年龄测量
(1)人口年龄结构
(2)年龄(课本和联合国的定义)
(3)实足年龄
(4)平均年龄和年龄中位数
2.年龄分组
(1)年代学年龄
(2)生物学年龄
(3)心理学年龄
(4)社会学年龄或社会年龄
3.人口金字塔
(1)概念
(2)三种类型:人口增长、人口静止、人口减少
1918,陈长藻《中国人口论》最早一部研究中国人口问题的专著(观点主要集成马尔萨斯的)
1930年许仕廉《中国人口问题》,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结合
1926年陈达《人口问题》,主要观点要知道(4点)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1957年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的发展
第二编:人口过程
(三)死亡率分析
1.年龄格局
2.性别格局
3.阶层分化
4.地区差异
5.对死亡差异的解释和社会政策的取向
(四)死因分析
1.是什么?
2.社会角度的死因分类(5类)
3.死因分布(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
4.实际死因
5.现代性与死亡风险参量(什么是“风险参量”)
(五)中国死亡模式分析
1.历史演变
2.相关的研究:
传统农业社会的生育模式:(死亡率导向的多育模式;生育模式的分析(生物因素、生育制度、社会和政治经济力量))
工业社会的生育模式:(死亡率导向下的生育模式消失)
发展中国家的生育模式(四个特点)
3.生育制度分析
生育制度与生育观念是什么
生育制度的特点有哪些(3点)
对生育制度的全面综合分析(如何对生物制度进行分析)
死亡率差异(年龄、性别、城乡间和阶级或阶层)
死因分析(死因分布的三大特点)
人口迁移(migration)
(一)人口迁移概念
1.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的三种统计方法
3.测量人口迁移的指标有迁移的数量、方向和距离三个层次
数量指标:嵌入率(in-migrationrate)、迁出率、总迁移率、净迁移率
5.人口迁移的社会功能
2,只有性别隔离
3,农业女性化
社会分层和贫困人口பைடு நூலகம்
一、基本概念
1.社会分层(谁最早提出,那些人有过研究,林德、米尔斯等,书上的定义)
2.社会分层的测量
(1)收入分化的测量
指标:基尼系数、工资报酬水平法、五分位法
(2)贫困人口的测量
确定“贫困线”。贫困线确定的四种方法:
市场菜篮法、恩格尔系数法、国际贫困线标准或收入比例法、贫困发生率
移民的文化适应理论
文化适应:雷德菲尔德和赫斯科维茨(1936)定义:当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进行持续不断的直接接触时,一方或双方的原文化类型所产生的变化称为文化适应。文化适应分为四个阶段:同化(assimilation), 分离(separation),融合(integration),微小化(marginalizaiton)
2.对中国人口转变的研究
第三编: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年龄、性别、阶级、婚姻、就业以及教育程度等社会人口的特征的分布状况和关系状况。人口构成对于人口变化和社会发展具有全面影响。一方面,人口构成是人口再生产的基础,同时又是未来人口过程的基础;另一方面,人口结构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促进或制约的作用。
3.人口和社会分层的关系
首先,社会分层影响人口的生产、再生产和人口过程(四点)
其次,人口规模、质量和人口再生产对社会分层产生影响(三点)
二、基本理论
1.社会分层理论
(1)阶级分析理论
(2)“三位一体”理论(韦伯:阶级、权力和身份认同三者共同作用于社会分层)
(3)功能主义理论
(4)社会流动理论
社会流动的定义
人口因素与非人口因素
人口挤压理论、制度理论
贫困文化理论: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解释贫困现象的理论,它由美国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Oscar Lewis)通过对贫困家庭和社区的实际研究首次于《五个家庭:墨西哥贫穷文化案例研究》(1959年)一书中提出。这一理论认为,在社会中,穷人因为贫困而在居住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并形成独特的生活方式。穷人的独特的居住方式促进了穷人间的集体互动,从而使得与其他人在社会生活中相对隔离,这样就产生出一种脱离社会主流文化的贫困亚文化。处于贫困亚文化之中的人有独特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这种亚文化通过“圈内”交往而得到加强,并且被制度化,进而维持着贫困的生活。在这种环境中长成的下一代会自然地习得贫困文化,于是贫困文化发生世代传递。贫困文化塑造着在贫困中长大的人的基本特点和人格,使得他们即使遇到摆脱贫困的机会也难以利用它走出贫困。
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人口过程、文化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2.社会性别和性别分层
(1)社会性别、性别的社会差异
(2)性别分层:表现为父权制的性别等级关系,主要表现为三点
3.性别分层的表现形态
三个方面考察:观念领域、公共领域(社会劳动分工和政治参与、权力关系)、私人领域
4.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斯宾塞
杜蒙特(分析人口变化的三种途径、社会毛细管学说)
涂尔干(社会分工导致了人口的增长)
(2)人口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阶段:明确把人口变量放入社会学研究中
第二阶段:系统地用社会学的视角论述人口的问题
第三阶段:二战之后的专题研究
4.中国人口社会学思想和人口理论
(1)中国传统的人口思想
增值人口观:孔子、孟子、墨子
1.生育概念与测量
(1)生育力和生育率
(2)生育测量
生育率计算是测量生育的主要指标,目的是描述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整体生育水平
生育率测量的两个基本前提:视生育行为至于妇女有关;以活产率为生育的基数
指标如下:
粗出生率
一般出生率
年龄别生育率
总和生育率
生育率指标的优缺点
2.生育模式
生育模式是什么?
几种不同的生育模式
人口过程是指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三者相互作用构成了当今世界人口的基本形态。人口过程受到人口结构与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变迁,同时也影响着人口结构与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变迁。
生育制度
(一)生育模式与生育制度分析
(什么是生育模式与生育制度,如何进行分析,理论、指标有哪些?生育制度与模式的发展阶段,影响因素)
(二)分析年龄结构的基本框架
三个层面:社会宏观结构层面、社会中观结构层面、社会微观结构层面
1.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分析
(1)类型(年轻型人口、成年型人口、年老型人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