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西人口、自然环境与

广西人口、自然环境与

1998
1999
2000
出生率(‰)
20.2
17.54
16.83
15.93
15.87
14.96
13.6
死亡率(‰)
6.6
6.53
6.82
6.4
6.86
6.93
5.7
人口自然增长率(‰)
13.6
11.01
10.01
9.53
9.01
8.03
7.9
资料来源:《广西统计年鉴》
资料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2000年人口普查快速汇总资料》
随着广西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女性接受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的机会显著增加,基础教育基本实现性别均等发展,小学女童的辍学率由1995年3.15%下降到2000年0.79%。女性接受教育的层次逐步升高,整体的文化素质进一步的提高,男女受教育程度的差异逐步缩小。
1996~2000年广西6岁及以上不同性别人群受教育程度(%)
资料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2000年人口普查快速汇总资料》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广西历次人口普查与静态人口类型标准比较
类别
静态人口类型划分标准
广西历次人口普查结果
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型
1953
1964
1982
1990
2000
0~14岁人口比重(%)
40以上
30~40
30以下
36.09
40.05
自然资源
水能资源广西水域面积约4700平方公里,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133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1751.8万千瓦,年可发电837亿千瓦小时。水能资源的70%集中在西江干流上游的红水河上,红水河也因此成为全国三大水力“富矿”之一。据国务院批准的规划,红水河干流可建设10座梯级电站,其中装机100万千瓦以上的5座,电站全部建成后,预计年发电可达600亿度。到目前,已有6座电站建成和部分建成投产,其中装机100万千瓦以上的3座。全国第二大水电站龙滩水电站将建成装机容量540万千瓦的大电站,年直接发电187.1亿千瓦时,龙滩电站大坝建成后,形成273亿立方的蓄洪大库容,比三峡大坝库容的221亿立方还多52亿立方,比黄河小浪底工程的126.5亿立方还多146.5亿立方,可称得上是中国第一人工大库。
人口状况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广西总人口为4744.2万人,与1953年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142.53%,与1990年人口普查相比增长了12.30%,人口增长速度在历次的人口普查中呈现先上升后逐步下降的趋势。目前广西人口再生产类型已完成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转变,这一历史性的转变与人口增长的大幅度下降,表明广西实施
广西人口、自然环境与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人口与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广西地处祖国南疆,位于东经104°09'-112°04',北纬20°54'-26°20',东北接湖南,东连广东,南临北部湾,与海南省隔海相望,西北靠贵州,西邻云南,西南与越南接壤,陆上疆界线长1020公里,是中国唯一沿海、沿边、沿江的少数民族省区,是中国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
植物资源广西野生植物的物种及珍稀种类,均居全国前列。已发现野生植物8354种,居全国第3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有122种,占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种数的31.6%,居全国第2位。金花茶、银杉、桫椤、擎天树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旅游资源广西是中国的旅游大省之一。境内有以桂林山水为代表的、几乎遍及全区的喀斯特地貌所形成的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观光性自然景色;有以北海银滩为代表的亚热带滨海风光;有古朴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有以花山岩画、灵渠、真武阁、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旧址等代表的文物古迹。
37.8
64.8
35.2
64.3
35.7
63.7
36.3
60.6
39.4
合计
56.67
43.3
51.9
48.1
51.3
48.7
51.9
48.1
51.1
48.9
51.2
48.8
资料来源:广西统计局
妇女经济地位的提高,是实现男女平等最重要的基础。政府为改善和提高妇女的经济地位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使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并且,男女同工同酬。截止2000年底,广西城镇单位妇女从业人员112.51万人,占全部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总数的38.10%。近年来,在一些新兴或较高层次的行业,女性从业人员的比重出现上升的势头,特别是在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方面,女性的比例已达到35.16%。
指标
199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小学
52.62
47.4
52
48
50.5
49.5
52.1
47.9
50
50
49.6
50.4
中学
63.25
36.8
61.3
38.8
59.8
40.2
59.8
40.2
59.3
40.5
59.3
40.7
大专及以上
74.22
25.8
67.2
沿边优势广西有8个县(市、区)与越南接壤,现有边境口岸12个,25个边境贸易点,各边境口岸和边贸点都有公路相通。从凭祥市友谊关至越南谅山市仅18公里,到越南首都河内市180公里。湘桂铁路与越南铁路相接,火车可直达河内市。广西沿边的开放,为中国西南地区与越南及东南亚国家的直接贸易、双边、多边或转口贸易,发展出口加工,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一块理想的黄金宝地。
区位优势
沿海优势北部湾广西海域面积约12.93万平方公里,长1595公里,岛屿岸线605公里。漫长的海岸线上蕴藏着开发建设大型深水天然良港的巨大资源,可开发建设大小港口21个。沿海港口具有水深、避风、浪小等优越自然条件,是中国大西南的最佳出海处,距港澳地区和东南亚诸国的港口都较近,北海港距香港港425海里,钦州港距新加坡港1338海里,防城港距越南海防港151海里,距泰国曼谷港1439海里。云、贵、川货物经北部湾广西港口转运到印支半岛、东南亚、南亚、非洲和西欧各大港口,比现在经铁路运到香港转口,可减少陆运里程380-680公里,缩短海上运距23-65%。
沿江优势珠江水系的西江,纵横广西境内梧州、贵港等城市,西通云南、贵州,东经广州出海,西江的年径流量是黄河的5倍,德国莱茵河的4.5倍。西江在广西境内有年吞吐能力万吨以上的内河港口77个,经过国家重点投资整治的西江河道,其运输能力仅次于中国第一大河长江。西江下游的梧州市,是广西内陆口岸一个历史悠久的商埠,梧州下航至香港、澳门为400公里左右,梧州港现有年吞吐货物330多万吨的能力,为中国第六大内河港口。西江水道是连接云、贵内河通向广东及港澳地区的一条“黄金水道”。
2000年广西人口密度为201.27人/平方公里,人口生理密度17.91人/公顷,人口经济密度233.35人/万元。
2000年广西家庭户规模为3.81人/户,比1953年减少了0.92人/户,比1982年减少了1.33人/户。但广西历次的人口普查显示其家庭户的规模均大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家庭户规模缩小与生育平均水平下降、立户水平提高、农村家庭跨省外出务工经商人口增加,以及其他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有关,反映了目前家庭小型化、核心化的趋势。
资料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2000年人口普查快速汇总资料》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2000年广西总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177.88万人,占人口比重26.24%,15~64岁人口2991.67万人,占66.64%,65岁及以上人口319.82万人,占7.12%。2000年普查男性2378.47万人,占52.98%,女性2110.90万人,占47.02%,性别比为112.68,高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之首,比1990年上开了2.38
资料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2000年人口普查快速汇总资料》
妇女妇女的发展水平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国家十分重视妇女的发展,运用法律、行政和教育的手段消除对妇女的各种歧视,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特别是自1996年实施《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6—2000年)》和《广西妇女发展规划(1996—2000年)》以后,极大地促进了妇女的发展,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均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决策及管理的程度明显提高。2000年广西女性全国人大代表22人、占24.44%,自治区人大代表184人、占26.74%,市人大代表801人、占25.62%,县人大代表5352人、占25.45%;在各级政协委员中,全国政协委员6人、占21.43%,自治区政协委员116人、占17.93%,市政协委员671人、占27.74%,县政协委员2348人、占17.31%。在各级党政领导班子中注重配备女性干部,基本实现了各级党政领导班子都有女性干部的目标。自治区党委、人大、政府和政协均有女性领导,全自治区副厅级以上女性干部129人,比1995年增长了61.25%,14个地(市)有13个党政班子配备女领导161人,1361个乡(镇)的党政班子配备了女性领导1421人。至2000年底,女干部已占干部总数的34.99%;少数民族女干部占少数民族干部总数的33%。女性干部的综合素质有较大提高。
计划生育政策成效显著,平稳地度过了建国以来第三次生育高峰期,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人口开始步入低增长、低生育水平的发展阶段,为广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资料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2000年人口普查快速汇总资料》
1990~2000年广西人口自然增长情况
指标
1990
199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