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行政权力腐败的成因及治理

浅谈行政权力腐败的成因及治理

论文题目:浅谈行政权力腐败的成因及治理副标题:——由“三最”贪官罗亚平案引发的思考摘要:近日,随着“三最”贪官罗亚平被宣判,权力腐败再次成了全国人民热议的话题。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法制还不健全,权力腐败现象频发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其负面的影响。

“十二五”时期,面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如何正确看待行政权力,如何遏制和治理行政权力腐败成为了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以罗亚平案为例,对行政权力的定义、异化进行剖析,对行政权力腐败的表现形式进行研究,进而深入探讨行政权力腐败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就“十二五”时期,如何遏制和预防行政权力腐败现象的提几点对策及建议。

关键字:行政权力腐败自由裁量权正文:浅谈行政权力腐败的成因及治理——由“三最”贪官罗亚平案引发的思考俗话说:权力是匹野马,如果让它把缰绳叼在自己嘴里,那它什么事儿都干得出来。

从“慕马”大案到罗亚平案,一件件因官员利用手中行政权力寻租导致的腐败案件不断出现,给当前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在憎恶和声讨这些官员的腐败的同时,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行政权力,并高声疾呼让权力这匹野马套上缰绳,用有效的制度制约和限制获得过多权力的官员,令其不能、不敢、不愿铤而走险,用权力谋取私利。

一、“罗亚平案”凸显出的权力腐败问题2010年12月26日,备受关注的辽宁省抚顺市国土资源局顺城分局原局长罗亚平案一审宣判,罗亚平因犯受贿罪、贪污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沈阳市中级法院依法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届时,这件持续两年多,涉案金额达6000余万元,超过了震惊中外的“沈阳慕马大案”,被中纪委领导批示为“级别最低、数额最大、手段最恶劣”,也就是后来民间传闻的辽宁“三最”女贪官案终于告一段落。

分析罗亚平案,不难发现成就罗亚平仕途的是国土局,而真正让罗亚平一点点走入腐败深渊的源头却是顺城区土地经营中心。

土地经营中心是土地交易的办事机构,隶属国土资源局垂直领导,承办辖区内的土地交易工作,是国土资源局下属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事业单位。

其最主要职能是负责辖区内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等交易条件的初审、交易鉴证、税费测算及代收。

通俗来讲,开发商和动迁户若要发生土地交易,就必须在土地经营中心办理相关手续,而且因交易产生的资金流动也必须通过该中心。

开发商为了征用土地便到土地经营中心预存资金,而土地经营中心与开发商签订协议,按照单独建账、专款专用、多退少补的原则,支付给每一个开发商所对应的动迁户,最为关键的是这些数额庞大的资金并没有被列入国家财政系统,无人监管。

而正是这种无人监管,导致了开发商的资金缴纳到土地经营中心后很大程度上由罗亚平自己说了算。

这种一人专制,无人监管的体制逐步衍生出了严重的官商勾结、贪污受贿现象的出现,并最终导致了罗亚平案的发生。

据悉,罗亚平捞钱的主要伎俩,一是利用掌管黄金地段土地征用和行政审批权的职务便利,截留、私吞征地款;二是利用假补偿和侵占他人的补偿房获利。

说到底,她是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行政权力,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谋取私利,最终导致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严重受损。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克顿说过,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罗亚平的堕落,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说是必然,是因为她拥有太集中的权力,却又缺乏制约.二、我国行政权力腐败的定义(一)行政权力的定义一般说来,权力可以划分为政治权力、经济权力、社会权力等等。

政治权力就是某一政治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达到某种目标而在实际政治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对于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

政治主体主要指政府、政党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社会政治人物等。

行政权力是政治权力的一种,它是国家行政机关依靠特定的强制手段,为有效执行国家意志而依据宪法原则对全社会进行管理的一种能力。

(二)行政权力腐败剖析从罗亚平案可以看出,在神圣不可侵犯的行政权力中却也滋生着一种寄生虫,即腐败。

对于“腐败”,国内理论界和学术界对其概念界定也不一致,在现代化社会活中,“腐败”概念被引申为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主要理解为人类的道德行为或社会风气的腐败和堕落。

有的学者从政治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腐败是指政党、政权机构以及公职人员思想、行为上的堕落,以及组织、机构、结构、措施等方面的黑暗和混乱。

在经济学中,大多数学者将腐败界定为一定寻租活动。

它是指少数人利用合法或非法手段谋取经济寻租的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

通俗地讲,寻租就是用较低的贿赂成本获取较高的收益或者超额利润。

对于这一理论,是在经济学中常用的,它主张人类所拥有的资源是稀缺的,并且这种有限的资源主要掌握在有限的少数人手中时,就有可能寻租现象,例如罗亚平管辖的土地经营中心拥有的土地交易行政审批权。

这种特殊的权力代表的就是稀缺的、有限的资源,而没有拥有却很需要这些权力的人之所以愿意用自己的金钱与权力人手中的权利进行交换,不是为了等价交换获得正常的利润,而是为了谋取有限的、稀缺的资源中所蕴含的巨额利润。

在罗亚平案中,她利用厚重的权利直接干预大量土地批租和出让事务,这种寻租现象的一种体现。

由此可见,腐败行为的动机或目的通常是追逐私人利益,腐败行为的手段通常是凭借机构或职务上的便利,腐败行为的方式通常是非规范地运用或滥用公共权力,腐败行为的后果通常是公共利益或公民权力受到侵害。

行政权力腐败,多是一些单位和个人,超越行政权力运行范围,不受约束地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其核心是权钱交易。

(三)行政权力滋生腐败的表现形式。

近年来,行政权力腐败已成为腐败的策源地。

据分析,行政权力腐败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

1、行政权力的滥用行政权力的滥用是指行政权力在运作过程中,必须以其相应的责任为基本保证,责任为行政权力设定了一种合同的界限,使行政权力的运作成为主体所实施的一种负责精神的行为过程。

拥有行政权力的人在没有制约的情况下必然形成行政权力的腐败。

法国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曾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可见,权力的滥用形成腐败是从古到今不变的规律。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可以把国家分为人治国家和法治国家两种。

在人治国家中,“国王就是法律”,国王的权力至高无上,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掌握在一人手中,国王可以随意制定、修改法律,人民群众丝毫无人权可言。

在我国古代也是如此,所以我国古代封建社会腐败盛行。

在现今的社会中,行政权的滥用也依然是我国行政权力腐败的一个重要形式。

2、行政权力的个人化在行政权力的诸要素中,行政主体是一个最基本的要素,它是抽象权力的实际载体,决定着权力的具体掌握和运用,而权力实际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虽然国家有着合理、恰当的机构设臵、权力配臵,规定了严格的权力使用程序和方法,但在行政机关公务人员个人实际运用权力中,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不知法不懂法或自身受某种利益驱使,因而滥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导致行政权力腐败。

3、行政权力的不作为行政权力的不作为,是指行政主体负有某种法定的义务,在应当履行或必须履行的情况下,却拒绝履行的一种行为方式。

行政不作为是指行政主体依照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的合法申请,应当履行相应的法定职责,却不履行或拖延履行的一种行为方式。

综上所述,行政权力的表现形式实质上就是一种潜在的行政权力腐败。

三、行政权力腐败的成因行政权力腐败滋生和蔓延的原因,既同法纪不严、惩处不力有关系,又同制度、制约机制不健全有关系,综合起来分为内部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内部原因:(一)行政权力的政策性太强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法治意识相对薄弱,再加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法律制度不很健全,很多社会管理依靠行政机关内部制定的各项政策,行政权力难以得到社会有效的控制。

(二)行政权力运作的透明度不够行政权力运作的透明度不够,就会使人无法通过合法的途径获取自己所需的有效信息。

如在从事变动、工作变动等诸多方面的透明度不够,使一部分人为了提前获得信息,花巨资贿赂行政权力的知情者,致使行政权力者运用信息不透明度垄断来谋取利益。

(三)行政权力的制约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行政权力腐败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行政权力制约机制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从行政权力的产生看,立法权和执行权没有真正分开,使很多行政权力授予者、执行者、监督者的责、权、利出现身份重叠。

从行政权力的内部制约看,民主集中制是我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也是行政权力内部制约的主要制度,但从目前执行情况看,民主集中制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用,使行政权力的内部监督严重弱化。

(四)政权结构“金字塔”式这种结构虽然有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人的觉悟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

因为这种结构更多体现的是“人治”而非“法治”的精神,极易演变为塔尖式个人监督。

这种结构对塔尖上的权力约束能力极差,从而在客观上导致了权力失控,纵容了腐败。

外部原因:(一)官商结合形成腐败链接。

加之治理行政腐败的立法不完善,人治思想阻碍了法治的进程。

仔细分析我国的腐败案例,不难发现,我国腐败现象呈现出以下特点:腐败现象开始从经济领域向政治领域蔓延,从政府主要职能部门向具有一定垄断地位的企业如自来水公司、客运集团公司以及资产雄厚的民营企业蔓延,从一般的行政管理部门向人事组织部门、公安、司法等要害部门蔓延。

可以想象,一些地方的重要资源都被这些少数人所掌握,成为了寻租活动的一方创租、寻租的条件和资本;而寻租活动的另一方—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自愿归附于政府权力的庇护,希望以较小的租金投人换取公共政策的倾斜,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最终带来巨额超经济利润收入。

用单位企业或集团内部成本—收益进行核算,献租行为是绝对划算的,理性的,这恰好迎合了少数官员寻租的内在欲望,达成官商合谋。

并渐渐结成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久而久之形成“腐败壁垒”。

这样,一个人要想做事也无法洁身自好,不得不服从权力腐败的游戏规则。

同时由于我国制约权力腐败的立法还不完善,一些腐败分子在法律真空中心安理得地生存。

加之,在行政管理的领域内,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传统的专制人治和人治底下的法治表现得十分明显,行政权的支配力和强制力与人性的贪权趋利弱点相结合,助长了一些地方和单位的行政权力腐败。

(二)行政自由裁量权滥用。

缺乏有效的、可操作的法律监督和制约。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政府工作人员手中的权力本质上属于人民,但是一些行政人员不能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责任意识淡薄,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进行寻租活动。

从法律来看,一方面不断有行政人员寻租,另一方面又没有有效的机构来实施监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