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体与古代汉语语法研究

语体与古代汉语语法研究

语体与古代汉语语法研究一、语体的定义(什么是语体)语体这个术语在语言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对于语体,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语体就是文体(包含诗、词、曲、赋、散文、小说)。

我们要说的是:语体和文体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语体不等同于文体,因为文体和交际没关系,而语言研究关心的是人说的话和人的交际。

所以在语言学领域提到语体时,以往经常被提到的两种语体是口语体和书面语体。

说到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容易有一种误解:认为这两种语体的区分和信息传播的媒介有关,口语就是通过嘴传播的,书面语就是通过文字纸张传播的。

当然,这种分类是有根据的,但是这样对口语、书面语的简单理解对语言研究没有好处。

语言研究之所以要考虑语体,就是要看不同的语体所选择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区分?我们可以看两段文字:1.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对学校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至关紧要。

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按照中央和教育部的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学校实际,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以求真务实的作风,积极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努力创造南开科学发展的新业绩,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薛进文在南开大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2.王氏这一条把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归到一块儿,真是失败,连形而上学分类法都不配叫。

简直像相声里的杂烩菜,吃糖葫芦儿蘸卤虾油了!……《齐策》的‚比胜‛就是‚并胜‛。

非常简单好懂,让王氏一讲,倒绕脖子,这是个实字根本不该收进来。

(俞敏《〈经传释词〉札记》)领导讲话是一种口头语用方式,但正式的讲话是有底稿的,讲话的语言特征跟口语对话体没什么相似处,反而更像书面语。

但口头对话也可以在纸上写下来。

所以,单凭信息媒介来区分语体,对于我们的语言研究并没有多少好处。

所以我们在这里引入另一种语体分类: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俗常体)。

如果我们从交际对象、交际场所、交谈内容给语体下个定义的话:正式语体往往在庄严肃穆的场合、谈到严肃的话题时使用,谈话者之间的人际距离一般比较远;非正式语体一般是在日常随意谈话中使用,谈的内容是轻松的,谈话者之间是亲密的关系。

二、语体和文体的关系首先要明确:语体和文体是两码事(语体和交际有关,文体和交际没关系)。

1但不同的语体是不同文体的构成要素。

例如小说倾向于使用非正式体,官方的文书、新闻稿倾向于使用正式体。

三、语体的交际功能语体是一种调节人际距离的手段。

人交际的本质在于确定彼此的关系:远或近。

人的交际关系需要调节,所谓调节就是调节彼此之间的距离。

让远的变近、让近的变远。

正式语体有推远交际距离的作用,而非正式语体能够拉近交际距离。

例如:这句话不行,得改改。

/ 此句欠妥,宜加修改。

前一句话显然比后一句话更亲切。

这就是使用不同语体所产生的效果,正式语体给人一种距离感,让人变得庄重严肃。

非正式语体就是要消除听者的距离感,让听者变得放松随意。

我们看两段古汉语的例子:1文体可以指文学作品的形式,也可以是文章的体裁(论说文、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散文等)。

夏,卫侯既歸,晉侯使郤犨送孫林父而見之。

卫侯(卫定公)欲辭。

定姜曰:“不可。

是先君宗卿之嗣也,大國又以為請。

不許,將亡。

雖惡之,不猶愈於亡乎?君其忍之!安民而宥宗卿,不亦可乎?”卫侯見而復之。

(左传:成公十四年)优施教骊姬夜半而泣谓公曰:“吾闻申生甚好仁而强,甚宽惠而慈于民,皆有所行之。

今谓君惑于我,必乱国,无乃以国故而行强于君。

君未终命而不殁,君其若之何?盍杀我,无以一妾乱百姓。

”(国语:晋语)棠君尚謂其弟員曰:“爾適吴,我將歸死。

吾知不逮,我能死,爾能報。

聞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親戚為戮,不可以莫之報也。

奔死免父,孝也;度功而行,仁也;擇任而往,知也;知死不辟,勇也。

父不可棄,名不可廢,爾其勉之!相從為愈。

”伍尚歸。

(左传:昭公二十年)師退,冉猛偽傷足而先。

其兄會乃呼曰:「猛也殿!」(左传:定公八年)定姜和卫定公是夫妻,但他们交谈的话题和国家政事有关,定姜称卫定公为“君”,且句子里出现了表庄重语气的“其”,这是正式语体,定姜之所以选择以这样的方式说话,就是要让丈夫产生一种庄严感,不要把对孙林父的态度看成一件小事。

骊姬和晋献公是夫妻,这段对话发生在私密的场合,谈话的主题和晋献公的安危,自己的处境有关,骊姬自称“吾、我”,而不用正式称呼“妾、下妾”,看来这段对话相对比较随意,像非正式语体,骊姬这样说话是为了博取晋献公的同情。

伍尚是伍子胥的哥哥,兄弟之间关系很亲近,不过这段谈话谈到了“仁、智、勇”这样的道德课题,显然是严肃的,希望引起弟弟的重视,所用的称呼也是“尔”而不是“女”(“尔”的作用在于拉开距离)。

第二段谈话,冉会是冉猛的哥哥,他告诉弟弟要殿后,直呼弟弟的名字,这就是随便非正式的语体。

四、不同语体的语言特征语体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同。

语言表达方式差异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用词。

正乎?‛素。

‛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於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

‛‚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孟子:滕文公上)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

(同上)表示“种植”义,第一段用“种”,第二段用“树”,这两段的语体不一样,第一段是孟子和陈相一问一答式的对话,具有口语非正式体的特征;第二段话是严肃的论说,是正式语体。

“树”是典雅的说法,“种”在战国时是俗常的说法。

二者存在语体对立。

此外,根据任学良的观察,先秦作品里,“监”是典雅的,“镜”是口语化的,“假”是典雅的,“借”是口语化的。

例如:乃使荀息假之,且請先伐虢。

(左传:僖公二年)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

今亡矣夫!”(论语:卫灵公)除动词外,有些副词也能体现语体的分别。

“其”在甲骨文里就出现了,“尚”在西周时期使用。

因此,对于春秋时代的人而言,这两个词都是典雅的古语,他们在正式场合使用。

例如:荀躒以晉侯之命唁公,且曰:“寡君使躒以君命討於意如,意如不敢逃死,君其入也!”公曰:“君惠顧先君之好,施及亡人,將使歸糞除宗祧以事君,則不能見夫人。

己所能見夫人者,有如河!”荀躒掩耳而走,曰:“寡君其罪之恐,敢與知魯國之難!臣請復於寡君。

”退而謂季孫:“君怒未怠,子姑歸祭。

”(左传:昭公三十一年)荀躒向鲁昭公传达晋国国君命令的时候,用的是正式的语体(外交文书),表祈使语气用了表庄重的“其”,但是离开正式场合之后,和季孙氏私聊,同样是表祈使,就用了“姑”,“姑”显然是口语对话体中使用的词汇。

初,靈王卜曰:「余尚得天下!」不吉。

(左传:昭公十三年)“尚”只在占卜、祭祀时使用,一般性的谈话绝不用。

此外,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的对立还可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称呼的选择。

先看两段对话: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楚使)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孔叔言于郑伯曰:‚谚有之曰:‘心则不竞,何惮于病?’既不能强,又不能弱,所以斃也。

国危矣,请下齐以救国。

‛公曰:‚吾知其所由来矣,姑少待我。

‛(左传:僖公七年)第一段虽然以对话的形式呈现,但双方所说的都是有准备的外交辞令,正式语体,外交官称对方国君为“君”,称自己国君为“寡君”,国君称自己是“寡人”。

第二段像是一段非正式的谈话,至少从国君这个方面来说是非正式的,因为郑伯自称“吾、我”。

如果是正式语体,国君要自称“孤、不谷、寡人”、臣下要自称“臣”或是自呼其名,在外交场合,外交官称自己为“下臣”,称对方国君是“君”,还有称呼“执事”的,称自己国君是“寡君”。

语段、句子的复杂程度。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认为口语对话中零句、散句比较多,一般都很简短,而正式语体句子多,句子的结构层次复杂,修饰语多。

看下面两段话:趙衰曰:“郤縠可。

臣亟聞其言矣,說禮、樂而敦詩、書。

詩、書,義之府也;禮、樂,德之則也;德、義,利之本也。

夏書曰:‘賦納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

’君其試之!”乃使郤縠將中軍。

(叔孙穆子)夢天壓己,弗勝,顧而見人,黑而上僂,深目而豭喙,號之曰:“牛!助余!”(左传:昭公四年)从两段话中的祈使句看,第一段话的句子是完整的,“君其试之”,第二段话缺主语,“助余”。

两段话中第一段至少有10个小句子,第二段只有2个句子。

第一段显然是正式语体,虽然是以口头形式展现的,但相信是一篇完整的奏章。

第二段当然是即兴的、随意的对话。

从语段、句子的复杂程度来分析正式/非正式语体,在现代汉语领域有人尝试过,但在古代汉语研究中还没有人做过。

五、古汉语正式语体的类型在古汉语的文本中,各种政府发布的、出自官员、君王之口的“文雅辞令”都属于正式语体。

这些文本可以再分为以下几类:1)祠(外交辞令);2)命(君王封赏臣下时配合赏赐仪式的一套文书);3)诰(君王命令下级、臣下进谏的奏章);4)祷(祷告神灵的文辞);5)诔(丧葬时的应用文);6)会(盟誓之辞)。

以下各举一段:1.诔文(卫国国君给公叔发的诔文,表彰一生的功绩,给一个谥号)君曰:“昔者卫国凶饥,夫子为粥与国之饿者,是不亦惠乎?昔者卫国有难,夫子以其死卫寡人,不亦贞乎?天子听卫国之政,修其班制,以与四邻交,卫国之社稷不辱,不亦文乎?故谓夫子贞惠文子。

”(礼记:檀弓)2.祷告(卫太子蒯聩在晋郑战斗之前)卫大子祷曰:“曾孙蒯聩敢昭告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郑胜乱从,晋午在难,不能治乱,使鞅讨之。

蒯聩不敢自佚,备持矛焉。

敢告无绝筋,无折骨,无面伤,以集大事,无作三祖羞。

大命不敢请,佩玉不敢爱。

”(左传:哀公二年)3.命(周王赐命齐灵公)王使刘定公赐齐侯命,曰:“昔伯舅大公,右我先王,股肱周室,师保万民,世胙大师,以表东海。

王室之不坏,繄伯舅是赖。

今余命女环!兹率舅氏之典,纂乃祖考,无忝乃旧。

敬之哉,无废朕命!”(左传:襄公十四年)4.会盟誓词癸亥,王子虎盟诸侯于王庭,要言曰:“皆奖王室,无相害也。

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队其师,无克祚国,及而玄孙,无有老幼。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5.诰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国语:越语)五年春,公将如棠观鱼者。

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

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

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

乱政亟行,所以败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