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字的构造(讲义).pptx

汉字的构造(讲义).pptx

种具有形象感的代表符号。可以分为整体象形和附体象形两类。日、月、山、水、人、手、目、弓、车、
2
Hale Waihona Puke 书山有路虎、止、又、女、行、贝、鼎、眉、皿、页、文、州、瓜、果、龟、虫、鱼、木、鸟、牛、羊、马、犬 等等
①整体象形 所谓“整体象形”,即描摹出事物的整体形象。如: “日”,《说文》:“ ,实也。太阳之精不亏。从囗一。象形。” 既曰“从囗一”,便是会意字,不得又谓“象形”。许慎因不明“日”字形体的变化,误将字形析作 “从囗一”。早期金文作 ,象太阳之形;或于中间加点作饰笔,如 、 。甲骨文作 、 、 , 与
“亦”,《说文》:“,人之臂亦也。从大,象两亦之形。”
甲骨文作 ,在正面的人形的臂腋处加指事符号。小篆作 ,与古文字一致。秦简作 、 ,人的
两臂与身躯稍讹。汉隶作 、 是原来的指事符号。
,两臂和身躯变成了一点和一横划,两腿变成了两竖笔,左右两点即
“寸”,《说文》:“ ,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从又从一。” 按《说文》的体例,段玉裁谓“寸”是会意字。其实,所谓“一”并不是表意的构件,它只是一个 指事符号,指示寸口之所在。秦简作 ,在手的寸口5 处加指事符号。汉隶作 ,将象手指形的曲笔简
甲骨文作 、 ,或作 、 、 、 ,因为如果不画出“目”形,便难以使人明了是眉毛。
3
书山有路
金文或同甲骨文,如 ;或字形稍讹,毛与“目”离析为二,如 、 、 。小篆是其进一步讹 变。许 慎据已讹之小篆将本象毛形的“ ”当作頟理,误甚。《段注》附会许说,谓“ ”“象眉之形”, 谓 “ 在 两眉上”“象頟理”,与古文字不合。
“州”,《说文》:“ ,水中可居曰州。周遶其旁,从重川。…… ,古文州。”
商代金文作 ,甲骨文作 、 ,旁象川流,中央象土地。西周金文同甲文,如 、 ,《说 文》古文稍讹。小篆字形当是两边笔形受中间同化的结果。许慎不明,析成“重川”,不确。
隶变作 、 、 。 2、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据《汉书·艺文志》颜师古注改为“察而见意”)
,上下是也。”一,二,三,上,下; 至,本,末,朱,甘,寸,刃,牟,出,亦,旦
许慎对“指事”的定义过于笼统,并与象形、会意的界线含混不清:说“视而可识”,则很似“象 形”;说“察而可见”,又似“会意”。所以,后来学者对“指事”的理解存在分歧。就所见的指事字来 看,实际包含两类情况:一类指事字,“实际上是在象形的方法难以表示事物的特点的时候,利用标注 记号的方法指出事物的要点,即在两个符号中,一个是字,另一个不是字,只是个符号。”(高明)也就 是说,有些事物本身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它所赖以存在的整个事物,于是便在象整个事物之形的 象形字上加指事符号(跟附体象形不同:附体象形字所要表示的事物与它所依附的事物是可以独立存在 的,如眉毛和目本是两件事物;而“刃”字所表示的事物,即刀刃,与刀是分不开的);另一类指事字, 表示的是纯粹抽象的概念,这类字虽然看起来字形与某些具体事物类似,但它表示的意思并不是这类具 体事物,而是另一种抽象的意义,因而不得视为象形字。
二、“四体二用”说 “四体二用”说是清代学者戴震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传统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
声”四种是汉字结构类型,称为“四体”;“转注”和“假借”是使用文字的方法,称为“二用”。
三、“三书”说 唐 兰:象形、象意、形声。 陈梦家:象形、假借、形声。 裘锡圭:表意、假借、形声。
四、“六书”分析 1、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就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形体,随其圆转曲直描绘出一
1
书山有 路
是传承造成的: 班固:1、象形 2、象事 3、象意 4、象声 5、转注 6、假借 郑众:1、象形 2、会意 3、转注 4、处事 5、假借 6、谐声 许慎:1、指事 2、象形 3、形声 4、会意 5、转注 6、假借
后人关于“六书”多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即: 1、象形 2、指事 3、会意 4、形声 5、转注 6、假借
一、传统的“六书”说 “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周礼·地官·保氏》列举了周代用来教育贵族子弟的“六艺”
的项目:
……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但是,《周礼》并未说明“六书”的具体内容。
汉代学者把“六书”解释为关于汉字构造的六种基本原则。如《汉书·艺文志》说: 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造字之本也。
郑众注《周礼·地官·保氏》说: 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给“六书”分别下了定义,并列举了例字: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
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 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 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令”“长”是也。 三家的说法同出一源:《汉书·艺文志》是班固根据西汉末年古文学派大师刘歆的《七略》(辑略、 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编成的,所以,《艺文志》的说法,也就可以看 作是刘歆的说法。郑众的父亲郑兴是刘歆的学生;许慎是贾逵的学生,而贾逵的父亲(也是他的老师) 贾徽,也是刘歆的学生。三家的“六书”说同源,所以大同小异,只是在名称和次第上稍有差别,大概
关于“六书”的次第,会意和形声是利用已有的所谓独体之“文”来构字,故将二者置于象形、指 事之后,学术界并无异议。至于象形和指事何者为先,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象形该在先,理由是 指事字大多是在象形字上加指事符号而成;也有人说指事在先,因为也有一部分不依赖象形字而存在的
完全抽象的指事字,而且这些字应该还是比较早就出现了的,如数字“一、二、三”等。 “六书”说是最早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但是,必须指出,古人并是先定出“六书”的原则
不同的看法), 、 (六), 、 (七), 、 (八), (十)甲骨文的“五、六、七、八、十” 四 个字构形都很简单,很说是象具体事物之形,有学者说它们就是纯粹约定俗成的记号(对于“九”字 有不同看法)。
也有的指事字是利用抽象符号组合而成,就是说用来构成指事字的两个构成成分都很难说象具体 事 物之形。如:
金文一致。小篆作 ,圆形讹成椭圆。隶书进一步将圆转的笔道改成方折的笔划,如“日”。
“月”,《说文》:“ ,阙也。太阴之精。象形。” 甲、金文作 、 ,象弯月之形;或于其中加饰笔,如 、 。饰笔引长则作 ,小篆作 正由此而 来。隶书作“月”。 “自”,《说文》:“,鼻也。象鼻形。” 甲骨文作 、 ,象人鼻之形。金文或稍讹,作 、 、 。小篆作 ,隶书作 。 “隹”,《说文》:“ ,鸟之短尾总名也。象形。”
隶书作 ,只是将 改用方折的笔划而已。
“齒”,《说文》:“ ,口龂骨也。象口齿之形。止声。 ,古文齿字。”
甲骨文作 、 、 、 ,或作 、 ,象口中有齿之形。战国时作 、 ,下半很 明显是由甲骨文后二形演变而来,《说文》古文“ ”即源于此。因为字形讹变后与“ (臼)”字难以 分辨,于是在上面加“止”作声符以区别之。小篆字形是其进一步变化。隶变作 、 。
金文作 、 ,甲骨文作 、 ,象短尾鸟之形。小篆作 ,犹存古意;隶书解散篆体,作 、 、 ,完全失去象形意味。
“魚”,《说文》:“ ,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 早期金文作 、 ,甲骨文作 、 ;后来于左右各增饰笔作 、 。小篆作 ,省去了两边的鳍 形。隶书作“魚”,只是将圆转的笔道改成方折的笔划而已。
化成一横,手臂形变成竖弯勾。
书山有路
②约定的记号形成的指事字 有的指事字很难说是某个具体事物的象形,大概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记事符号。例如划一道横线
表 示“一”,划两道横线表示“二”,划三道横线表示“三”,划四道横线表示“亖”(四)。大概是由于

划多了以后不易一眼看出,所以,从“五”开始,就用另外的记号来表示,如×、 (五。也有学者有
“犬”,《说文》:“ ,狗之有县蹄者也。象形。孔子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 早期金文作 ,甲骨文作 、 、 。金文后来作 、 、 ;春秋时作 ,战国时或讹变作 ; 小篆作 ,则是其进一步讹变。隶书作 。 ②附体象形 有些事物单独画出不易辨识,所以要把它所依附的事物一起画出。如: “眉”,《说文》:“ ,目上毛也。从目,象眉之形。上象頟理也。”
下面分别举例来说明这两类指事字。 ①象形字加指事符号构成的“指事”字 大多数的指事字都有两个构成成分,其中一个构成成分是可以独立成字的象形字,另一个则是不能 独立成字的指事符号。之所以要将指事符号加在象形字上,就是因为所表示的意义与这个象形字所表示
4
的意义有关。如:
书山有 路
“刀”,《说文》:“ ,兵也。象形。” 甲骨文作 ,正象刀之形;小篆作 ,刀把稍有讹变;隶书作“刀”。“刀”是个象形字,而刀刃虽 在刀上,但却无法直接表现出来。
然后才造字的。文字是社会历史发展一定阶段自发的产物,创造文字的也并不是某一个人,不可能事先 订好条例再着手造字。“六书”说也只是后人根据汉字的实际情况,加以客观分析、归纳得出的结论。 汉代的学者创立“六书”说,对汉语文字学的发展是有巨大功绩的。其中的象形、会意、形声、假借 等 术语,直到今天大家仍在使用。但是,汉代在文字学发展史上毕竟属于早期阶段,汉代学者对汉字 构造 的研究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书,既可以看作是四种造字方式,也 可以看 作是四种结构类型;而假借是利用已有的字形,它并没有造出新的形体来,也不是一种结构类 型,因为 被假借的字无非还是由前四书造出来的四种结构类型之一,所以,假借与前四书似乎不可以 并列。至于 “转注”,更是众说纷纭,至今也没有一个大家一致的看法。所以,后代不断有学者对传 统“六书”提 出修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