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时间:2010.4.24. 天气:晴地点一:蜀岗a.沉积物记录的十万年尺度的地表变化过程下蜀土堆积形成,6000年前蜀岗是海岸,风尘堆积(大气中粉尘沉降)沙尘暴将粉尘搬运,堆积形成高于地表20m的平台,地表汇水。

开阔平原,河流切割形成一道道岗地。

b.万年尺度海平面的变化扬州、镇江地下,古河道的堆积,沙砾石城,一万年左右,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侵蚀基准面上升,河流的比降(河面高差)上升,能不够,泥沙物质发生堆积,将老的河道藏到地面以下。

c.千年尺度的海岸变化:三角洲、古瓜洲广陵潮6000年的唐(约1000年)古扬州在丘岗上,海岸线在蜀岗,而现在上海。

河流发育的古三角洲——古瓜洲,宽约45Km,古长江分成两个岔口:北岔、南岔。

海平面上升,主要是由于北岔道淤积,河流主流线发育在南岔道。

古三角洲与蜀岗连结,古扬州迁至此。

河流向南侧向迁移,三角洲进一步发展。

清洗淤积,形成小风景。

如瘦西湖,就是三角洲上的古河道。

唐以后,海岸线发生变化,逐步迁移到上海。

潮汐作用:唐以后,长江沿岸城市发展,修建大堤,防洪水,抬高河床,带物质漫上河滩,形成一种冲击泛滥平原。

上游的泥沙沿河道搬运到河口快速堆积。

海拔十几米,由黄土东西堆成,属于风尘堆积。

成因:20多年前,北风流强盛,把北方尘土沙砾带到长江地区。

长江地区气候湿润,水汽重,尘土沙砾受水汽影响增重,就落在这儿了。

分布从南京、镇江、扬州,一直到上海。

1.下蜀黄土:上世纪30年代,,某教授研究土壤堆积;表示下蜀黄土特点:它物质颗粒细,粉砂,部分粘土;矿物成份复杂,有石英、长石等。

其中不稳定矿物有20几种,但大部分是稳定矿物。

其中辉石就是不稳定矿物,它的碳酸钙含量多,沉积较多。

天一下雨,钙质结合,就会转变成砂浆。

2.根据土壤成份判断某一时间段的气候状况:在土层中,有一些生物化石,均为耐旱生物。

例如菊类草本,它们花粉不多,亦属耐旱植物草本,因为花粉不多,表面含钠元素,因而不被侵蚀,得以保存。

判断当时气候干燥。

3.黄土的影响:幕府山顶也有黄土堆积,顶上较平(堆积作用),土壤较荒凉,易渗水,树长不好,多野草、灌木。

工程时,易开裂形成陡壁,不适合建高楼大厦。

例:镇江云南山,顶部为下蜀黄土,下面是岩石。

曾建疗养院,厨房积水多,下渗,形成滑坡,只好搬走。

黄土层与岩层松动,易产生滑坡。

4.根据土壤颜色判断当时气候a.红色条痕——风化成土,形成古土壤几十万年前,植被稀少,沙城暴,粉砂颗粒堆积,气候温暖,发育土壤中含K、Na受风化作用,形成赤铁矿,铁铝堆,古土壤为红土。

b.古黄土,二十多万年前形成,保存好的风尘堆积。

当时气候干燥寒冷。

5.蜀岗地势特点:江水量大,侵蚀则越强,受到流水侵蚀。

靠长江,则切割深,远长江,则切割浅。

6.被流水影响的地貌类型平台受流水侵蚀而切割,沟谷切割,形成塬、梁、峁。

被流水侵蚀切割成岗地,而非阶地。

山地丘陵外岗位、平原(地貌类型)结论:利用观察现存土壤,判断多年前的气候。

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对土壤的堆积、土质、地貌类型、生物作用进行研究。

(将古论今)地点二:扬州港扬州港位于北纬32.16东经119.26,地处长江下游北岸的扬州市,东距吴淞口306公里,西距南京87公里。

扬州港现有万吨级泊位2座,2.5万吨级集散两用码头1座,千吨级泊位5座和1座客运码头。

港口拥有各类专用装卸机械50余台,堆场30000平方米,库场10000平方米。

主要货种为木材、矿石、钢材以及集装箱、大件设备等。

扬州港:客运码头(现关闭),原因:到上海、南京太慢。

集装的码头去年由于金融危机进出口货物困难关闭,现逐步运行正常化。

自1998年长江洪水后(与上游水土流失有关),政府禁止砍伐原始森林,木头十分粗壮,是从东南亚进口,运往苏北销售。

Ⅰ 20世纪50年代前后来的扬州港区,在那时候为严重淤积岸段Ⅱ 20世纪50年后期以来① 1950年以来的几十年中,镇江河段征润洲每年有近2000万吨泥沙淤积,征润洲伸展②主流线冲向扬州岸,扬州一侧江岸冲刷严重③扬州一侧修建丁坝,抗冲Ⅲ 20世纪80年代以来①主流线改向,顶冲点下移,冲开了和畅洲;②征润洲向下游方向延伸;③扬州港区长江岸线相对稳定下来,在镇江港淤塞情况下,扬州建港地点三:镇江港镇江港:是我国天然良港之一,此外还有芜湖、安庆。

上世纪30~40年代,镇江港岸线长,坚硬,货物可直接上船,港边泥沙淤积,水位深。

后来,长江搬运大量泥沙至镇江水域,港口越来越小,从焦山、象山中进去,再出来,航运路线长,泥沙淤积量大,需要挖泥船,因为挖泥沙的费用大于镇江港的所有利润,目前不再开挖。

方案:一、上口袋,船进出;二、下口袋,在焦山、象山中深入航道;三、中口袋,征润洲开航道。

不实施的原因:上口袋,有居民居住,搬迁投资过大;下口袋,长江泥沙不断灌入;中口袋,设想建人工地,修大堤,港口无泥沙进入,可以发育自然地。

但是,镇江港口,造纸厂、纸浆厂、农药厂等污水排放的问题严重,严重破坏镇江港内水环境。

设想:建设长江三角洲(包含安徽许多城市),因为这些地方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如果充分利用长江三角洲的技术力量、人才资源、资金实力,必能有较大的发展。

江苏镇江北崮山下镇江港几十年来的变化60年前,天然良港;50年前,渐被征润洲(沙洲)包裹;40年前,航道渐被淤塞;35年前,开挖新航道;33年前,新航道又被淤塞,不得不废弃而改建大港Ⅰ. 20世纪50年代前金山焦山为江中岩岛主流线紧逼右岸,镇江港为天然良港Ⅱ 20世纪50年后期以来① 1950年以来的几十年中,镇江河段征润洲每年有近2000万吨泥沙淤积,②征润洲伸展,威胁镇江港,大轮祗能停在江中,要有小船迎送旅客③主流线冲向扬州岸,扬州一侧江岸冲刷严重④扬州一侧修建丁坝,抗冲Ⅲ 20世纪70年代以来①主流线改向,顶冲点下移,冲开了和畅洲;②征润洲不再横向发展,而是向下游方向延伸,包裹港池③焦山航道口严重淤塞,挖泥成本越来越高Ⅳ 20世纪80年代后期①设计挽救镇江港上口袋方案,要大规模搬迁;下口袋方案,焦山航道依然淤塞严重中口袋方案附以防水防沙堤坝,保持港池无泥沙来源②我们听说后,立即提出异议,认为在引航道口必定会有泥沙淤塞(自然堤)③并提出,港池将严重污染(北崮山东有造纸厂、纸浆厂、农药厂等)④2年后引航道口果然淤死,镇江港整治工程废弃。

Ⅳ 21世纪提出将原港池当“湖泊”做旅游开发①实施了城区的污水收集与输送工程②修建了宽畅的沿江大道③规划建湿地公园④但湿地公园的旅游开发进展较慢时间:2010.4.25. 天气:阴转雨地点一:燕子矶1 幕府山断块山2 岩崖顺断裂破碎带发育3 岩溶(喀斯特)现象4 燕子矶头的形成5 河漫滩变迁6 江心洲河床地貌7 古长江深槽与新构造运动8 主流线的变迁与港口码头的选址9 大桥选线10 新的公园规划建设1.幕府山海拔100多米,由震旦纪和寒武纪灰岩构成,越往长江边是侏罗纪的砂岩。

幕府山向南倾斜,与紫金山构成背斜。

2.幕府山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可用来阻挡削弱北风。

3.幕府山的陡壁都在一条直线上,易被误认为是断层陡崖,实际上它是断层线崖,是断层崖后退形成的。

4.崖面凹凸不平,有断层角裂岩,灰岩块,和凹陷的溶洞。

溶洞不大,且形状不规则,因为其中含有碳酸钙和碳酸镁,受长江水侵蚀,发育不完全,形成卡斯特溶洞。

5.溶洞有一代洞,二代洞,三代洞,其中最下层的一代洞时代最新。

成因与长江水有关,发育最好,其余两个无法推测年代。

燕子矶:位于长江右岸,一个小小的包凸到江里去成因:燕子矶岩石组成成分有砾岩、砂岩、泥砂岩,经过长江水的长期侵蚀,泥砂岩被江水冲刷掉,而砾岩留下,露出江面。

影响:长江水冲下来,碰撞到燕子矶,产生漩涡,它是一个极点。

这个地方长江水深变深,淘出泥沙,引出深槽深穴。

地点二:狮子山下古江岸古长江江岸下蜀黄土狮子山黄土滑坡损坏明城墙原先,明朝朱元璋时期,长江岸边石头出现喀斯特现象,因为当地石头是碳酸岩。

城墙外有一个小岛已经被风、水侵蚀得千疮百孔。

城砖,下轴部分发生滑坡现象,使2米的城墙塌陷。

原因:下面是岩石,岩石上面是黄土堆积,黄土有很好的透水性,易形成地下水的水面。

黄土易滑,开始建城墙时也曾滑过,所以原先狮子山一直未有高大建筑,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盛,科技水平的先进化,政府建阅江楼,直接把下面的岩石作地基,使阅江楼相对稳固。

但是两岸的房子仍受地基影响,易打滑,不稳。

虽建了护江岸,但也无力补救。

地点三:外秦淮河口外秦淮河口:外秦淮河的演变长江右岸—夹江-护城河-城外泄洪排污-城中生态河明代以前是长江的江岸,明代时长出江心洲,把长江分为南岔、北岔。

明代以后,外秦淮河为南岔,也是当时的护城河;之后,河西地区的河漫滩外长出第二个江心洲;现在已经长出了第三个江心洲。

从前,为了防洪,建设工程项目,人们在外建堤坝。

当时,长江水位11米,堤坝12.6米。

那时的三汊河可用来泄洪,排娱排污,现在主要用于整治外秦淮河水,使外秦淮河一带成为景观带,外秦淮河可成为生态河。

三汊河闸保证水位在6.5米以上,产生瀑布群,确保河水平稳,有较高的水位。

但也要控制水位不能太高,否则排污口的污水回流。

三汊河是秦淮出口,是长江入口,长江水倒灌,江宁被淹在南京城即时闸。

即时闸的作用:使外秦淮河成死水污染,通过武定门闸水流出去。

地点四:武定门闸秦淮河水系变迁:①3000年前往北流西拐入长江②大约2000年前(晋)开始分为南河北湖③1000年前(宋前)分出内外秦淮河④明代筑城墙将秦淮河口水系分为多条小河及“湖泊”⑤清代以来,小河小湖间淤塞,南京城内外分隔成多个互相之间没有联系的小湖水系⑥40-50多年前,修武定门闸并挖通秦淮新河使南京城区从此没有自然水源来水补给①3000年前往北流西拐入长江在解放桥附近等地,古秦淮河河谷中,淤积厚度达20多米其下部年龄为距今7000多年,上部年龄为距今3000年左右②大约2000年前(晋)开始分为南河北湖③1000年前(宋前)分出内外秦淮河五代杨吴建造金陵城,把老秦淮河下游包入城中,成为今天的内秦淮河。

又在城周开濠二十五里,史称“杨吴城濠”,城南外原有一条小河,叫“落马涧”,经挖深,引老秦淮河之水,用作城濠,便是后来的外秦淮河。

④明代筑城墙将秦淮河口水系分为多条小河及“湖泊”外秦淮河成为护城河;月牙湖过去也是护城河;内秦淮河有东水关、西水关;金川河上通玄武湖;玄武湖、前湖等成为城墙外的湖,⑤西水关(上)与东水关(下)⑥40-50多年前,修外秦淮河防洪大堤;又建武定门闸并挖通秦淮新河,使南京城区从此没有自然水源来水补给⑦21世纪初从上元门调长江水入玄武湖;从秦淮新河口闸调长江水过武定门闸入外秦淮河;很大程度改变了南京城区的水环境南京共有7个小河,小湖,长江水100万吨先经过家家户户,再流到河湖内,导致南京内的河湖污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