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豆粕的生产与消费情况1. 生产情况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印度、欧盟等国是世界主要的豆粕生产地区,一直以来,美国豆粕产量占全球30%以上的份额。
近几年,中国压榨行业快速发展,中国豆粕的发展速度保持了约20%的年增长速度。
我国是豆粕的生产大国。
2000年起,我国豆粕的年产量首次突破1,500万吨,2001年后,豆粕产量出现持续快速增长趋势。
2004年豆粕产量首次超过巴西与阿根廷,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在国内豆粕产量迅猛发展的同时,我国豆粕生产布局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90年代中期以前东北三省是我国豆粕主要生产基地,产量约占全国60%以上,而到2002年以后,随着沿海地区压榨企业的快速发展,山东、江苏、广东等沿海地区已取代东北地区成为我国主要的豆粕生产基地。
豆粕总产量的变化在90年代前期,随着国内豆油需求量的快速增长和饲料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大豆压榨数量的增长速度也加快,豆粕产量每年都在显著增加。
1990年,我国豆粕产量超过400万t,1993年的豆粕产量已超过600万t。
一年后,豆粕产量登上700万t台阶。
此后,由于国内油脂工业和饲料行业发展速度放慢,豆粕产量出现徘徊。
直到1998年,由于大豆进口量的明显增长,我国豆粕总产量才超过800万t。
至此,国内大豆加工和豆粕生产规模又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1999年,我国豆粕的总产量首次达到900万t的水平,较上年度增加100万t,其中黑龙江、山东、江苏的豆粕产量分别接近170万t、160万t和190万t,3省豆粕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8%。
在2000年,我国豆粕生产仍呈现增长势头,产量预计将接近1250万t。
华东沿海地区豆粕产量扩张速度较快在我国华东地区,山东、江苏等省的大豆加工能力自90年代中期以来已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同时该地区的豆粕产量也在快速增加。
华东地区是我国主要的豆粕消费地区之一,现在这些地区也已日渐成为大豆加工和豆粕生产的主要地区。
这与90年代中期以前,东北及华北地区在相关生产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情况已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导致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大豆进口的迅速增加。
在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是大豆净出口国,因此国内的大豆主产区,即东北及华北地区是豆粕的主要生产地区。
1995年以后,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大豆加工厂,尤其是合资榨油厂的兴建和加工规模的扩大,大豆进口量开始增长,并且促使我国很快转变成大豆净进口国。
这些地区主要包括山东、江苏、天津及辽宁的大连和营口等地区。
由于进口大豆的出油率、供货稳定性均好于国产大豆,因此东部沿海地区的大豆加工厂大都以进口大豆为原料。
这样,国内大豆加工和豆粕生产的布局就随之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在90年代初期,东北及华北地区的豆粕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左右,到1999年前后,已下降至50%。
我国江南地区将提升大豆加工能力在我国北方和东部地区努力扩大大豆加工规模的同时,由于菜籽油出厂价格已持续下跌,南方地区的众多油菜籽加工厂也在准备加工大豆。
一方面增加设备,准备扩大油菜籽采购和加工量,另一方面对设备进行改造,增加大豆破碎和软化流程工艺――南方油菜籽加工厂正做好两手准备。
自1999年以来,我国进口油菜籽规模迅速扩大,对国内菜籽油价格构成了较大冲击,同时宏观经济不景气和国际市场食用油脂供给十分充足的大环境也推动了油菜籽价格大幅走低。
因此,南方地区,尤其是华东地区的众多油菜籽加工厂在享受到1998、1999两年的较高的油菜籽加工利润之后,已开始面临加工利润迅速减少的境地。
进入2000年以后,南方豆粕的市场价格十分坚挺,同时国内大豆进口签单活动大量进行,加工货源有一定保证,从而最终促成了菜籽油加工厂压榨大豆的想法。
在1999年底和今年初,华东地区的很多榨油厂在扩增加工设备的同时,已对加工工艺进行了调整,这当然是十分容易的。
如果国内菜籽油价格继续低迷,则在今年国内新产油菜籽消耗完毕之后,即10月份以后,油菜籽加工厂为尽快收回投资,改榨大豆将会有可能转变为现实。
而新产菜籽上市以后,油菜籽价格的反弹几乎不可能,由此南方未来加工大豆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4月份,浙江地区已经签单进口了15万t 左右的大豆,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观点。
华南地区的豆粕生产也在出现快速增长自1998年我国加强打击走私成品油力度之后,华南地区榨油厂的数量正在增加,这可能会影响到山东、东北等省区的豆粕对华南及江西、湖南等省豆粕市场的垄断地位。
以进口大豆为原料的豆粕产量正快速增长,这些新增产量更多地分布在华东及南方地区,而国内豆粕期货交易的交割仓库更多地分布在东北地区,这将影响豆粕期货交易的正常发展。
2. 消费情况豆粕消费量的增长状况能够从根本上影响豆粕消费的因素是国内饲料和饲养行业的发展状况。
90年代以来,我国豆粕消费总量逐年增加,但由于饲料和饲养行业的发展并不是匀速的,因此年度之间豆粕消费量的增长速度也存在差别。
1992年,我国豆粕年消费量首次达到400万t,1993年即接近550万t。
此后,豆粕消费量以每年100多万t的速度递增。
1996年,我国豆粕消费总量已接近900万t。
进入1997年以后,豆粕消费量增长速度明显放慢,直到1999年,消费总量才超过1000万t。
预计在2000年,我国豆粕总消费量可能会达到1150万t。
近几年来,世界豆粕消费呈现跳跃性的增长。
2008/09年世界豆粕消费量为15,245万吨,连续几年出现豆粕消费量超过当年产量的情况。
目前,豆粕消费占世界蛋白粕总消费量的60%以上。
2008年前,欧盟一直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国,近几年,欧盟的豆粕需求量维持在3000-3500万吨的规模。
中国2008/09年的豆粕消费量达到3,167万吨,已经超过欧盟成为世界最大豆粕消费地区。
2004年以后,东亚国家如中国、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的豆粕消费量呈现迅猛增长的态势,这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全球消费。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对肉蛋禽鱼等食品的摄取量大幅增加,促进了饲料加工业的迅猛发展。
家禽、优质瘦肉型猪所用饲料迅速增加,刺激了对优质蛋白饲料的需求。
我国饼粕类产品很多,菜籽粕和棉籽饼的产量也很大,但这两种饼粕都要经过脱毒后才能用于饲料。
因此,目前国内使用的优质粕主要是大豆粕。
从地区分布来看,珠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地区是目前我国豆粕的主要消费地。
从具体省市来看,豆粕消费主要集中在广东、四川、江苏、湖南、浙江、江西、安徽、湖北、福建、北京和上海等省市。
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豆粕的产需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1994年以前,中国是豆粕出口大国,其年出口量一般都超过100万吨。
但其后几年国内市场对豆粕的强劲需求及国内榨油用大豆的减少,导致国内豆粕生产远不能满足消费需求,转而变成了主要豆粕进口国。
1997/98年度,中国豆粕进口400万吨。
从1999年开始,随着国内压榨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我国大量进口大豆用于压榨,国产豆粕才得以满足快速膨胀的消费需求。
国内豆粕消费量增速逐年下降豆粕是大豆经过压榨豆油后得到的一种副产品,每年80%以上的豆粕产量用于家禽和牲畜饲养,近年来由于下游饲料、养殖、餐饮等行业均不景气,导致豆粕和豆油的需求持续不振。
数据显示,自2013年以来国内豆粕消费量的增长速度有逐年下降的迹象,其中2013年度消费量为5163万吨,增长8.5%,2014年度为5455万吨,增长5.6%,2015年度为5583万吨,增长2.3%。
库存消费比也在逐年下降,其中2011年度为6.30,2012年度为5.10,2013年度为4.70,2014年度为3.90,2015年度为2.30。
国内饲料厂豆粕库存量近期大幅下降,9月库存量为3.30万吨,较上月的4.47万吨下降了26.2%,创5月以来的最低。
9月豆粕消耗量为7.76万吨,较上月的7.82万吨略降0.77%,总体保持2月以来的增长态势,上周主要压榨企业豆粕成交量115万吨,环比下降34%,10月豆粕日均成交32万吨,较9月的日均28万吨小幅提高。
豆粕收益情况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使用国产大豆压榨的豆粕收益自7月16日以来,基本上维持在2335元/吨左右,而使用进口分销大豆压榨的豆粕收益则从2277元/吨降至10月29日的2080元/吨。
进口大豆(广东)压榨利润为零时的豆粕成本也在不断下降,从10月8日的2704元/吨降至14日的2681元/吨,此后于22日小幅回升至2693元/吨并保持至今。
国内豆粕消费低迷是导致连豆粕期货价格持续下跌的关键因素。
国内DDGS价格全面走低拖累豆粕玉米酒糟粕(DDGS) 作为一种饲料原料,可以缓解中国动物性蛋白产品生产对饲料的巨大需求,在饲料中使用DDGS 可以降低家畜喂养成本,正常的DDGS价格应和玉米价格基本持平或略高,美国多年来的国内DDGS价格是其玉米价格的1.22倍,而现在我国DDGS价格比玉米价格低600元/吨。
由于我国国内玉米价格要比国际市场高出三成左右,导致国产DDGS 成本提升,促使部分企业从海外寻购价格低廉的玉米酒糟粕。
2014年年底,我国批准了转基因品系MIR162玉米酒糟粕进口,导致进口量大幅增长,2015年9月份进口DDGS数量93.35万吨,较8月增加14万吨,增幅15%,较2014年9月份同期增加39.14万吨,增幅42.21%,是历史第三高单月进口量,最高量和次量分别出现在2015年7月111万吨和6月96万吨,截至11月3日,国内DDGS平均报价已经跌破1300元/吨。
对比国内DDGS与豆粕现货价格,笔者发现两者走势的关联度极高,因此笔者判断,价格低廉的国产DDGS抢占豆粕的市场份额势必对豆粕价格造成较大的冲击,在国内DDGS价格创出年内新低的背景下,预计豆粕价格或将继续下跌。
综上所述,南美主产国的大豆出口势头比往年强劲,并且市场青睐其低廉的价格,从而对美豆价格形成冲击,但美豆近期出口亦保持强劲增长的势头,使得CBOT大豆走势较为抗跌。
国内豆粕则受到消费低迷及玉米酒糟粕(DDGS) 价格全面走低的利空影响而持续下跌,并创出2009年4月以来新低,笔者预计后市连豆粕期货价格仍有进一步下跌空间。
3. 出口情况目前世界豆粕主要出口国为阿根廷、巴西、美国、印度等国家。
其中,阿根廷和巴西一直占世界豆粕出口量之首。
2008/09年,阿根廷和巴西两国的豆粕出口量占到全球总出口量的48%以上,美国约占10%。
印度的豆粕出口主要面向东南亚等地区,出口总量约占全球总量4%的水平。
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豆粕的产需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1994年以前,中国是豆粕出口大国,其年出口量一般都超过100万吨。
但其后几年国内市场对豆粕的强劲需求及国内榨油用大豆的减少,导致国内豆粕生产远不能满足消费需求,转而变成了主要豆粕进口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