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时间:2009年9月7日下午地点:市委党校305教室实录内容:主持人:下午主要体现头脑风暴的特点,为了有的放矢,所以我们选了四位代表出来简单地说明一下,联系实际,怎么避嫌这类事情发生,科学发展。
其他同学针对四位同学他们所提出的东西来发问,也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的老师也可以参与进来。
因为是一次思想碰撞,思想没有什么对错之分,我们是研讨。
提的问题有可能比较尖锐,这都没有问题。
因为立场比较鲜明的观点才能形成碰撞。
目的就是激发思维,提升认识。
现在我就不多占用大家时间,先由四位同学谈他们自己的观点。
哪位先来?崔为民: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上午按科学发展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广泛探讨。
姜老师从六个方面进行总结。
下午是小组推荐,结合工作事件谈谈如何避免该类案件发生。
受小组讨论启发,我结合我自己的工作主要是从立法、执法两方面来谈如何避免类似案件的发生。
我是一名政府法律工作人员,从事立法工作20多年。
我记得我参加工作第一个地方性法规就是环境保护,我到深圳92年从事立法工作,所搞的第一个特区法规仍然是环境保护条件,也就是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例。
20多年搞立法,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有一点体会。
我记得最早搞立法的时候,有的领导谈到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用了一举什么样的话,先吃饭、后穿衣。
也就是说,他把环境保护放在一种什么样的位置呢?吃饭是解决生存的问题,环境是美化的问题。
我们现在对环境的认识,环境的保护事实上上了多么高的一个境界。
人们耐以生存的环境,也是我们生存权的问题,如果我们丧失了环境资源,实际上我们就丧失了生存的环境。
现在高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我自己工作角度来谈如何避免该类事件发生,我个人认为比如说首先以法律手段保障科学发展观落实,避免类似案件发生。
我首先要汇报的第一个问题,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基本方略,是我们执政党在新时期新政策,按照马克思法理观,作为执政党的政策,耐以执行的条件一个就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符合客观发展规律。
另外一个,必须把执政党的政策、执政理念上升为国家意志,所谓的国家意志表现形式就是法律。
这里我们讲法律是保障执政党政策有效实施的重要工具和重要手段之一。
上午姜老师也提到通过立法形式明确赋予公民享受环境资源的权利。
环境保护必须上升到法律层面、科学发展观的执政理念和政策必须上升到法律层面,才能让全体干部、广大人民群众自觉的执行执政党的政策。
谈到法律上,从立法角度来谈环境保护这一方面,上午姜老师也谈到了我们现在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滞后的问题,我想这是客观存在的。
作为法律实际上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他有利的一面就是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它属于上层建筑,在它进程过程中,自然不自然反映出可能有滞后或者阻碍社会发展。
所以说,修订、完善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
我想从几方面谈为什么要修改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
前面谈到了它本身客观发展中存在滞后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的管理者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在实施环境保护和城市管理,比较重视经济发展,大家上午都做了一个阐述。
追求经济指标、产生收入,忽视环境保护,在这种指导下,实际上出台了一些地方性的法规或者规章,自然不自然也体现执政的这种思路和理念。
比如说前一段上海出台的限制小排量汽车上路的问题,这方面的立法实际上体现出我们执政党在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这个方面的立法存在着一些偏差。
比如现在广州和珠海从为了维护城市交通管理需求,提出了限制自行车上路。
实际上小排量汽车和自行车,特别是自行车对缓解环境还是有利的一种情形下,但是城市管理者为了城市管理中的某一个环节去限制这方面,所以我就说目前法律法规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偏差,这是要求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角度、科学角度,必须对这些法律法规进行修改。
修改的过程中,就应该必须体现公民充分享有环境资源的权利,宪法上必须做明确规定,就像新的宪法明确规定对公民合法权益予以保护、不受侵害这样的规定一样,赋予公民享受环境资源的权利,应该是在宪法中旗帜鲜明提出来。
在其他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地方各个层级的法律和规章也应该以宪法为指导原则进行普遍的一种修改,这种修改包括一些什么呢?包括公民对环境建设项目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我们知道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实际上是我们执政为民、民主执政、科学执政的体现,只有公民能够充分享受这种知情权和参与权,才能够防止部分地区片面追求经济指标和财政收入所发生的违规上待定项目。
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参与,才能真正的行使监督权,才能真正有效防止违规违反环境保护的项目上马。
另外在强调公民知情权的同时,明确政府公示公告义务。
另外修改环境保护法规,项目排放标准的问题,实际上不可否认我们现行一些环境标准和排放标准由于我们经济发展需要,必须要体现科学发展需求,修改和完善环境保护标准跟污染物排放标准。
这是第一方面,从立法角度讲。
第二,强化执法监督,提高政府监督的公信力和有效性。
首先要建立分工与统一协调的箭杆体制。
深圳市成立了人居环资委,下设执行据,解决了分工交叉缺位、监管不力的问题。
其次,建立全程的监管体制。
这个排放标准偏低可能是一种概念,另外监测的时候是符合排放标准,但是实际上我们很多企业或多或少存在着偷排的问题,把防治污染设备停下来,偷偷排放违反标准的。
进行全程监督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政府在事后处理上必须全面、客观向社会公开事件真相。
建立完善的环境污染责任追究体制,首先一点,对排放企业要严厉打击,实行重罚。
对造成责任事故的一定要依照刑法规定,进行刑事责任。
这一点不能以罚代刑。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是强调企业在生产过程遵守有关生产规定,同时遵守社会责任,不仅遵守环境保护法,还包括对企业员工的保护。
建立企业环境保护责任,社会保护责任。
第三方面,健全行政部门责任追究制度。
对于违规上项目、违规审批或者监管中缺位的部门,按照责任体系追究法律责任乃至行政责任、刑事责任。
我的发言到此,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魏威:我简单补充几点:第一,树立科学发展观,不宜盲目追求经济指标。
第二,树立执政为民的宗旨,引进项目不但符合当地发展情况,还要有利于人民的利益,不能以牺牲人民的利益为代价。
这个事件的教训非常惨重。
第三,科学决策,综合当地政治经济与环境资源现状,把绿色GDP作为重要指标。
新建项目一定既拉动经济发展,又保护环境,也就是可持续发展。
第四,建立责任追究制。
甘敬峰:尊敬的路教授,各位同学,下午好!涉及到经济上的我可以谈一些,但是结合实际可能就没有那么多自身的例子。
发展是硬道理,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途径,也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
但是发展并不是无序的发展,而是科学的发展。
上午大家认真讨论了凤翔县案例,大家也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我想根据上午这些讨论和我自身了解的一些情况,谈一些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避免这些案例在我们身边发生。
首先改革现有干部考核体制机制,制定完善可行可靠社会公认的干部考核指标体系,适当时机能让干部、群众,特别是党员要直接参与,彻底了段显性政绩观念,唯GDP至上的观点。
发展一定要以人为本。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离开了人发展是毫无义务的,也就是发展是为了谁、发展成果惠及谁的问题,目前我们身边也经常碰到,比如有些企业无视消防、环保的问题,草菅人命,确实教训是深刻的,也是惨重的。
这里面有些部门,我们监督部门执法问题不够有力,酿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主要还是刚才讲的经济发展至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没有正确的公共利益心态和换位思考的心态,如果政府领导干部是一个村民,你换回来思考,这个项目可能就不会放在那个地方。
第二,公开决策的程序,对重大项目,关系民生项目,反复征询人民意见,增加透明度。
从科学发展观角度讲,发展是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目前又提出科学发展是要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以前是又快又好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不计代价的发展。
象有的同学说社会财富要从有效和无效来判断这个财富有没有用,对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改善有没有用,不能以日后要付出几倍的代价去换取今天的点滴收入。
要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让社会得到永续发展。
这里面上午也有同志讨论到有些村为了获取最大的利益,最大限度的开发土地资源,现在给当地的老百姓留下了很多隐患,给当地老百姓生命安全带来很大威胁。
这些都反映了当地主事者、执政者没有科学发展的观念,缺乏正确的执政角度心态,作为我们深圳来讲,我认为1993年推行产业目录导向以后,对深圳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改变了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当时我们提出就是要发展高科技产业,当然由于时间,我们企业搬迁了很多,甚至有些村镇意见很大,一下子自己村里的收入、镇里面的收入降下来了。
市政府听到这些反映后,也是压力非常大,我们推行政策是不是合理的,能不能保持深圳经济增长,2000年以后,江泽民总书记来到了深圳,黄书记向他汇报了这个情况,他很坚决说深圳就是要走高科技发展道路。
所以我们就坚持下来了,一直到去年国际金融危机,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体现,就台资企业来讲,去年金融海啸后,东莞的台资企业一两个月时间关停并转1700多,我们深圳才关停并转300多,这就说明我们走乐观道路非常正确。
第三,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加强审批和事后的监督管理,做到决策执行监督到位,防止管生不管死。
很多职能部门,批出来了,以后就不管。
职能部门要深入基层,主动发现问题,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如果不达标的,要帮助达标。
不是一味把它赶走,把它赶走了,你的经济也是会出问题。
所以要很好的结合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
要在社会、经济、人力、自然和谐发展,统筹个人与集体,当前与长远利益,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话是这样讲,但实际上我们现实中很多领导干部还是不甘于默默耕耘,不甘于做无名英雄,往往还是把显性的政绩放在首位,着眼眼前、着眼局部、着眼个人升迁。
说实话,我感觉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现在的环保,大家是已经很重视了。
但是在决策的时候,领导干部是不是能讲那么大乐观投入放在环保当中去呢?我看不一定,总有两个选择办法,有一个提高我们经济效益的时候,我想在决策的时候,很多领导还会把这些钱投到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上。
第四,加大规划力度,彻底改变规划滞后现象,要舍得在软环境方面投入,完善各项法规,加大宣传力度,要让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全社会自觉运用,全面推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发展实践。
谢谢各位!叶若思:如何避免类似案例事件的发生,我谈三个观点:第一个观点,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科学决策能力水平。
把握三个环节:第一,坚持中层学习。
第二,上项目一定要评估论证。
作为决策意见,不能盲目拍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