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建革命老区

福建革命老区

红色记忆——中央苏区范围一半以上在福建这是一片鲜血染红的土地,这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忘不了彪炳史册的古田会议。

1929年12月,在上杭古田一座古朴的四合院里,毛泽东、朱德、陈毅等120多位代表济济一堂,在这里举行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选出以毛泽东为书记的红四军新的前敌委员会,奠定了“党指挥枪”的建军原则,成为我党我军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大会一致通过《古田会议决议》,提出用无产阶级思想建设党,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一支真正的人民军队。

古田会议决议由此成为建党建军的纲领性文献。

可以说,中国革命成功从这里开始,胜利从这里开始。

忘不了长征路上的福建子弟。

据统计,福建全省先后有10多万人参加红军,近3万人参加了长征,占中央红军长征总数的三分之一多。

在湘江战役中,红34师3个团近6000名福建子弟兵,作为断后阻击部队,为掩护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安全过江,与数十倍于己的强敌展开殊死搏斗,绝大多数壮烈牺牲,成为长征途中最悲壮的一幕。

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时,近3万名福建子弟仅剩下2000余人,这意味着长征路上平均每一里地就有一名福建子弟兵为国捐躯。

如果没有他们的英勇献身,如果没有成功突破湘江,中国革命历史将可能改写。

忘不了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福建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独立领导和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建立了闽西、闽北、闽东、闽中、闽赣边、闽粤边6块游击根据地,占当时南方游击根据地的三分之一,被赞为“撑起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一角天”。

同时,福建老区人民也因此付出了巨大牺牲,以致被敌“清剿”的区域内到处出现“无不焚之屋,无不伐之树,无不杀之鸡犬,无遗留之壮丁,闾阎不见炊烟,田野但闻鬼哭”的惨景。

据统计,1935年,福建人口比1934年锐减55.27万人。

……据不完全统计,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福建老区被敌人杀光捣毁的革命基点村2841个;6万多名共产党员、红军战士光荣牺牲;被杀害和摧残致死的老区群众约50万人。

作为名符其实的“老区大省”,目前,在全省84个县(市、区)中有67个老区县,835个老区乡镇,8421个老区建制村,1535万多老区人口,分别占全省的县、乡、建制村和总人口的80%、76%、51%、45%。

新中国成立后首批授衔的开国将军,福建就有83人。

迄今,被认定的中央苏区县达20个,占所有34个中央苏区县的近60%。

老区,是福建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情系老区——把老区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福建老区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贡献。

然而,由于地处边远山区,交通阻隔,加上战争年代的破坏和摧毁,老区一度成为贫穷的代名词。

饮水思源。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老区工作,关怀着老区人民。

1999年6月,胡锦涛同志来到闽西革命老区考察工作时,深情地说:“我这次到福建来考察工作,有一个心愿,就是到闽西老区来看望老红军,看望老区人民。

” 2006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再次考察了福建老区,指出:“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央将会继续支持老区的建设和发展。

希望继续抓住机遇,同心协力,艰苦奋斗,把老区发展得更好。

”胡总书记还亲临永安小陶镇八一村考察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工作,3月12日又给该村村支书朱光木和老支书刘茂千亲笔回信,勉励乡亲们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了我省老区人民极大的鼓舞。

福建历届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老区工作,把老区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省委根据中央指示,认真落实与老区人民息息相关的地下党政策和平反冤假错案,凝聚了党心民心;及时恢复和始终保留老区工作机构,以深厚的感情给革命“五老”人员以特殊的优待政策。

1986年,省委、省政府制定全省脱贫致富规划,确定14个国家贫困县和200多个贫困乡,制定67条扶持老区的政策和举措,开展声势浩大的万名干部下乡进村活动,打响了全省帮扶老区脱贫攻坚战,极大地调动了老区人民的积极性,开创了全省老区工作的新局面。

省委、省政府还清醒地认识到发展的不平衡性,从2004年开始,先后两轮对355个老区建制村采取“部门挂钩、资金捆绑、干部进村”,形成合力,取得显著成效。

省委、省政府还把老区工作纳入海西建设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坚持“老区优先、适当倾斜”的原则,为老区提供强有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撑。

一系列举措和政策,让老区人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关怀——2006年,承载着老区人民的希望,“海西号”快速旅客列车从龙岩始发北京,沿途站点都是革命老区,成为我国第一列从当年中央苏区直达首都北京的旅客列车,也是我省进京最快的始发列车。

继2007年全面提高革命“五老”人员生活定补之后,2008年10月起,“无依无靠”、“有依无靠”、“有依有靠”三类革命“五老”人员生活定补再次提高到每人每月340元、245元、190元。

2009年5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提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其他中央专项资金,都要加大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扶持力度,特别要加大对原中央苏区县、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

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时,福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等参照执行中部地区政策,福建原中央苏区县参照执行西部地区政策。

”……60年斗转星移,60年风云变幻。

福建省历届领导班子,带领老区人民勇于开拓创新,敢于拼搏攻坚,赢得了万村笑颜万村富,一路凯歌一路花。

山乡巨变——60年红土地旧貌换新颜回首新中国成立60年,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幅画卷:福建老区正在大步迈向现代农业之路,正在疾笔谱写社会主义新农村华章,正在大力塑造一代新农民形象;一幅“百姓安居乐业,乡村繁荣兴旺”的现代农村图景正在徐徐展现。

统计显示,龙岩、三明、南平、宁德四个重点老区市,1978年地方生产总值为27.43亿元,财政总收入为4.3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1.75元,70%的老区农民未解决温饱问题;到2008年,四市地方生产总值为2441.58亿元,财政总收入为269.2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677元,分别约增长88倍、60倍、50倍。

全省重点老区县总体上已解决温饱问题,原中央苏区县基本实现小康,老区村中有一部分已开始向全面小康迈进。

君不见,60年来,老区人的生活好了。

昔日“野菜当粮草,火笼当棉袄,簑衣当被套,竹篾油灯照”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如今,老区的人们穿着日益时尚,饮食讲究营养,出行以车代步,住着砖瓦楼房,家用电气普及。

全省所有老区县都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80%老区建制村用上安全饮用水或简易自来水,并普遍实现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

新中国成立前老区人民“通讯靠吼、出行靠走”已成为历史。

君不见,60年来,最让老区人头痛的路通了。

自1999年起,经10年不懈努力,现在老区建制村已全部通了水泥路;随着全省“一纵两横”高速公路主骨架的形成,全省老区75%的县城1小时内上高速,使这四个市加入到省会城市的“四小时交通经济圈”中……交通闭塞不再是老区发展的“拦路虎”,“出门路难行”已成为历史。

君不见,60年来,老区人的观念变了。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老区人民打破旧体制、旧观念的框框,紧扣时代脉搏,更新思想观念,敢于拼搏创新,走出了一条条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

如,国定贫困老区县安溪,实施“工业兴县、茶业富农”,一跃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原中央苏区县平和,大抓特色产业,被命名为“中国琯溪蜜柚之乡”,成为全国农村经济结构10个典型县之一;原中央苏区县漳平,特别适合台湾精致农业种植环境要求,于是大力引入台资企业,成了国家级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还有古田的食用菌业,沙县的小吃业,德化的陶瓷业,南安的水暖业,新罗区的生猪业,南平的奶业,清流的香鱼业,武夷山、大金湖和白水洋等红色旅游业等等。

……红色的历史,令人沉思。

火热的生活,让人振奋。

放眼八闽红土地,在新的历史时期,曾经贫困的我省四个重点老区市已今非昔比——龙岩市在海西建设大局中,正在成为闽粤赣边联结沿海、拓展腹地的生态型经济区域,成为海西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宁德市正推进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发挥拓展一线骨干作用,壮大闽东北一翼,当好对接长三角的桥头堡;三明市正围绕构筑纵深推进前锋、特色产业基地、区域综合枢纽、和谐发展支撑,在两个先行区建设中发挥出中国最绿省份的“绿海明珠”效应;南平市已从关隘重重成为四省通衢,正在为拓展海西绿色腹地,推动闽台合作,对接长三角、服务中西部中发挥着前锋作用。

好风凭借力,扬帆再远航。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承载着新的使命,新的期望,红土地必将迸发出新的活力,谱写新的乐章福建省老区分布图福建省老区包括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闽浙赣、闽东、闽中、闽南革命根据地和抗日战争时期的闽浙抗日根据地属于现在福建行政区划部分。

共计有老区县(市)62个,辖乡镇919个,其中老区乡镇680个,占老区县(市)总数的74%。

老区人口103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3%。

老区耕地面积880多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45.6%。

中央革命根据地是在赣西南、闽西地方武装暴动的基础上,由毛泽东、朱德直接领导开辟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

中央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发祥地,造就了大批治党、治军、治国的优秀骨干。

红一方面军军事斗争的胜利和中央苏区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促进、推动了全国各地红军及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使中国革命从低潮走向高潮,树立起了全党和全国革命人民胜利的信心。

红一方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中央苏区的丧失,给中国共产党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后来,邓小平总结说:“…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它搞掉了。

”就是对这个严重历史教训的总结。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领导创建的,地处赣、闽、皖、浙四省边界,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较早创建和发展的较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在长达十年的斗争中,根据地党组织领导边界军民开展了创造性的工作,其斗争实践丰富了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党的建设、人民军队建设、根据地建设的理论,对形成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闽东革命根据地位于福建省东北部,东临东海,北接浙江。

其范围包括福安、连江、福鼎、寿宁、罗源、宁德、霞浦、周宁、屏南、古田、柘荣等县。

闽南革命根据地主要由漳属(南)靖(平)和(漳)浦、安(溪)南(安)永(春)根据地构成。

闽中根据地以莆田、仙游为中心,位于福州、厦门之间。

福建老区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了20多年的武装斗争,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