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内部审计整改工作的难点及对策

企业内部审计整改工作的难点及对策

企业内部审计整改工作的难点及对策
企业内部审计整改工作的难点及对策
审计整改,指被审计部门根据审计意见或建议,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和改进的过程。

在传统内部审计中,审计工作一般止于审计报告,较少涉及审计整改。

现阶段,特别是在中小企业中管理层通常会要求内审部门督办、报告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结果。

换言之,审计整改已经成为目前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工作环节。

笔者认为,审计整改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价值是否真正实现,是评价内部审计工作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

目前,在内部审计实践中经常出现审计项目结束后审计整改未及时跟上,审计现场工作结束后审计项目也有随之结案的重审计轻整改现象。

同时,在审计整改工作中如何把握内审部门工作方式、审计责任与管理责任如何区分,这些都涉及审计独立性这一难点问题。

因此,如何行之有效的推进审计整改工作,提高审计整改效率,实现内部审计价值最大化,是当前摆在众多内部审计人员面前不容回避的一项挑战。

笔者试就企业审计整改工作谈一些看法:
一、审计整改的难点
(一)少数管理层在思想上对审计工作认识不到位,审计整改工作不积极
不少企业内审部门建立时间不长、人员较少,成立初期缺乏足够的权威。

被审计部门往往会对内部审计及其整改工作认识不足,认为审计就是挑毛病,没有认识到内部审计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企业及被审
计部门改善管理、防范风险、提高效益,对审计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对整改工作不积极或者避重就轻,敷衍了事。

(二)部分审计整改工作涉及部门多、地域广,内审部门监管难度大
一般情况下,一个问题如果能引起管理层重视,整改工作就推进的快。

但有时一个问题的整改可能涉及到多个部门,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和积极行动才能促使问题解决,这时就容易产生相互推诿扯皮现象。

企业虽然赋予内审部门进行审计、跟踪和检查的工作职责。

但是内审部门单方面的协调推进整改效果并不明显,由于缺乏对被审计部门的直接管理权,对整改不作为、慢作为、扯皮的现象时常感到无奈。

企业可能会在各主要市场、原料主产区设立分子公司。

然而跨区域审计一直是内审工作的难点,跨区域对审计整改的跟踪检查就更加困难。

由于人工成本、差旅费用等方面原因,内审部门往往难以做到及时、有效的对阜外被审计部门整改工作情况进行跟踪检查。

(三)审计整改工作中内审部门对本文由收集整理审计责任与管理责任的区分把握难度大
内部审计的责任主要包括实施审计作业、查找重大风险和问题、发表审计意见以及督促整改等。

管理层的责任主要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执行负责。

目前很多企业没有成立或落实董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制度,内审部门普遍是在企业总经理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企业总经理作为管
理层的最高负责人,既关心审计发现的问题,也对问题整改结果承担最终责任。

因此,总经理往往会要求内审部门更多的承担一些审计整改工作,这可能会对内审部门的独立性造成显著影响。

审计人员精力有限,不可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业务部门的整改工作中。

同时,审计人员具有专业性,并不擅长于所有业务领域。

审计人员越俎代庖,可能会使被审计部门产生依赖性,推托自己应承担的管理责任。

如有的部门,过分依赖于内审部门的检查作用,甚至希望审计对业务预先进行审计如开展事前审计,实际上是想减轻甚至摆脱自身管理责任的不正确行为。

二、对策
整改工作是否有效进行,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的最终目的和价值体现。

如果审计提出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整改,风险依旧存在,那么内部审计的目标就没有实现,审计也失去了意义。

笔者结合内审工作实践,对整改工作难的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对策:
(一)进行审计宣传,提升管理层的审计意识
审计监督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能够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维护企业运营秩序、保障企业健康发展。

内审部门应多与企业管理层沟通,尽可能争取董事会、审计委员会、高级管理人员等部门和人员的支持,同时加大审计工作的宣传力度,做到文明审计,努力取得被审计部门的理解。

(二)建立审计整改考核等工作制度
审计整改工作的制度化是其长期有效开展的保障。

涉及到审计整改方面的制度例如《审计整改报告制度》、《审计整改检查制度》、《整改工作考核制度》等。

其中整改报告制度约束被审计部门按时、分阶段报告整改进程和结果,检查制度规定内审部门定期对整改完成情况进行检查。

考核制度是上述一系列制度的核心,约定整改过程及结果的考核办法。

《考核制度》要对整改承诺、整改进度、整改结果、整改工作的经济影响分别进行考核,明确被审计部门负责人是整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同时对各个阶段的完成时间节点、报告节点、报告内容、每次延期的处罚标准最好能明确天数或金额,以便落实。

各分子公司、各部门对审计整改的完成情况,要作为月度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对未能按期完成整改工作的,在月度绩效工资中兑现考核结果,同时将考核结果运用到年度工资和人事调整中。

对故意拖延整改或弄虚作假的责任人,追究其责任;对由于整改不力造成损失的,要对责任人进行经济索赔。

(三)规范审计检查,建立整改跟踪台账。

有整改必有检查,有检查必有记录,有记录才能开展奖惩工作。

因此,规范对被审计部门整改情况的检查工作,对于落实整改考核制度至关重要。

首先要建立审计整改情况检查和回访工作机制,统一检查流程,制订《检查记录单》模板。

如企业已实行OA办公,则可以通过OA 流程发布检查记录。

其次要建立审计整改《跟踪台账》,跟踪整改全过程。

《跟踪台账》内容应包括审计发现问题具体内容、审计时间、项目名称、被审计部门在征求意见时反馈的意见、企业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审批意见以及审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还包括被审计部门承诺的整改措施、历次审计检查情况、考核情况等内容。

如下表列示:
《跟踪台账》能够直观的体现被审计部门整改工作的进程,内审部门可以更好的从整体上掌控审计整改工作流程,同时为审计整改考核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实行整改联动和月度例会机制,确保审计责任与管理责任相分离
要结合审计检查制度,建立以企业管理层为主导、在内审部门监督下的多部门联动整改机制,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合力完成。

同时,定期如按月举行审计例会,将审计整改工作提升到公司管理层面。

如下图所示:
各部门将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列入本部门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内审部门行使审计监督职能,促进审计发现问题的有效解决。

同时,内审部门应花大力气理清审计责任与管理责任的关系,将审计在整改工作的重点放到落实被审计部门管理责任与经营责任方面,明确审计责任与管理责任界限,强化被审计部门的工作责任心,做到不重犯问题。

(五)发布审计公告,通报整改情况
逐步推行审计公告制度,建立审计查出问题整改落实情况报告制度,进一步提高审计整改的效率。

审计公告制度可借鉴审计署审计公告的模式,通过纸质文件、企业网站、厂区公示栏等形式对被审计部门问题整改情况定期通报,重点曝光整改工作不力的问题和被审计部门,以达到发挥审计监督和全员监督的双重功效。

被审计部门受到企业董事会、高管以及全体员工的日常监督,才能不断提高整改工作的成效。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