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摸底考试语文试卷 (精选)

初三摸底考试语文试卷 (精选)

初三摸底考试语文试卷亲爱的同学,在你答题前,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有24题,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你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试卷的指定位置。

3.请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不要在密封线内答题。

预祝你取得优异成绩!一、基础知识(14分)1.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填写汉字。

(3分)让我怎么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ǚ()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我原想pěng()起一朵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我原想xié()取一片枫叶,你却给了我整个森林。

2.下列每组词语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将改正后的字填写在括号里。

(3分)①驱除仓皇逃蹿拮据阔绰( )②殒落一代天骄旁骛寂寞( )③嬉闹歇斯底里睿智凌架( )3.依次填入横线的语句顺序恰当的是()(3分)两进院落以上的四合院,多分为外宅和内宅两部分。

______________(1)外宅为宾客居住,内宅为主人居住。

(2)垂花门为四合院内的二进门,俗称“二门”。

(3)内外宅之间用一堵墙隔开,这堵墙上的门通常用垂花门。

(4)所谓“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指的就是垂花门。

a.(3)(1)(4)(2)b. (1)(2)(3)(4)c.(3)(1)(2)(4)d. (1)(3)(2)(4)4.依据相关课文,将下面诗文中的名言名句补充完整。

(5分,每小题1分)①,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②,斜晖脉脉水悠悠。

(温庭筠《望江南》)③,还看今朝。

(毛泽东《沁园春〃雪》)④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⑤,奉命于危难之间。

(诸葛亮《出师表》)二、课内语段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5—7题(8分)第二要乐业。

“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

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

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

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

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到快乐来。

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

他们的日子真难过。

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

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

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

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

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

第四,专门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5、为什么说“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 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

”(结合文章内容回答)(2分)6、作者列举了四条理由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请简述这四条理由(每条理由不超过10个字)。

(4分)7、文段结尾说“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人类理想的生活在此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8—11题(7分)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败攸之、祎、允之任也。

8.第①段中有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这个典故是。

(1分)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1)先帝不以臣卑鄙(2)恐托付不效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1.你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2分)三、文言文阅读(12分)[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期返而食。

”起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故人来,方与之食。

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②[俟]等待。

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①陈太丘与友期行②相委而去③故人来,方与之食④恐其自食其言也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14.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4分)四、现代文阅读 (1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5—21题子夜昙花张错恩师过世。

其子邀我去拿些物品,留作永久的纪念。

于是,我去他家搬回一株昙花。

也许是对老师的感情难以割舍吧,总觉得世间万物,包括花魂鸟魄,冥冥中可以沉默交流。

人离开了,见不到了,但他在我心中,于是便存在。

昙花搬回来,静静紧靠屋檐下数月。

自春入夏,人花无语,岁月无声,只有偶然翠绿,显示它对环境的适应。

新叶缓慢自旧叶中长出,黑斑渐褪,花树重新有着雍容气度,一如恩师的寡言性格,在低调行事风格中,始终带着浓郁而清晰的自信。

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

....就在寻常一天,竟意外发现昙花已垂首含苞了。

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不是花开花落,..而是花的讯息。

像久别的人,传来心花怒放的约会,直教人朝夕亟待。

久闻昙花只开一夕,是最初一夜。

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便决心迎接它来临的启迪。

那几乎是即时降临,一旦发觉满蕾的翌夜,便有如此忍俊不禁的笑容,迫不及等地绽开。

黑暗夜晚,洁白花朵,如冬天雪夜,没有月光,星星也暗淡。

它的来临使人震撼,也使人惊惶。

有一种漫步而来的绰约,以缓慢节奏,进入生命最灿烂点,也是最颓废点,没有一丝保留,像爱与死!犹如一张昂着的脸,花容就是一世青春。

然而此花与众不同,它的才情志业极端隐秘,因而选择了寂静无人之夜,不屑在白日与红尘中争艳。

它的步伐和黑夜一致,因而看花人必须有一颗聆听的心,才会听得到夜及花开的声音。

它极端美丽。

尤其在孤独时,要在众芳国里遗世独居,又是何等勇毅果决?花开之夕,遂自有清雅幽香。

香随夜转浓,弥漫四周,有如昭告天下:在这一夜,全世界只有一种花香,为一个人。

为了此夜,必须是另一朵花,另一种香。

永远没有重复,像一段情,或一个名字。

它的性格极其刚烈。

它幽雅绝俗,不只有意逃避四周繁华,甚至鄙弃热闹,喜欢冷清。

它一夜尽情绽开无悔。

花期虽短,绽放姿态却极为狂放,有一种壮士舍身之悲壮。

但每年花季有如转世,无悔依然。

我随即发觉,即使在短暂漆黑的夜里,它的笑容已日渐难以为继,并带着英雄疲惫。

本来雪白如银的花瓣,光芒四溅,几可灼伤人目;而后却慢慢苍白如纸,只隐约露出些许其原来风骨神韵。

这一张脸,我想我最熟悉,最为之伤心垂泪。

那不只是物伤其类,更是命运中许多注定的无法回转与挽留。

生命的确如此!许多灿烂时光,有如昙花一现。

花开刹那,如幻如梦,花不知自己在盛开,梦中人更不觉自己在幻梦。

唯有梦醒花凋,方悉前尘过往。

我知道今夜花会尽情怒放,正如黎明一定会来临。

辞世恩师如此幻过,今日我也如此梦过。

将来我的学生还会如此幻梦下去,最终我们便会一一走入夜里。

留下一生的记录,其实不过是花与夜的争辉。

15.文章开头作者说“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继而又感叹“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体味文中加点词语包含的作者的感情,回答:(2分)(1)“心满意足”是因为:(2)“惊喜”是因为:16.仔细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它的来临使人震撼,也使人惊惶”,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2分)17.在这篇散文中,恩师与昙花有哪些相似之处,请分条陈述。

(4分)18.下面对本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2分)a.这是一篇托物抒情的散文。

文章通过对昙花形象的描写和精神品质的揭示,真挚地表达了对恩师的深切怀念与热烈赞美之情。

b.本文语言朴实,不事雕琢。

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描写昙花的形象,赞美昙花的精神品质;而拟人化的昙花形象已暗含着恩师的精神气质。

c.文章结尾不仅表达了恩师的品德将一代一代传下去的信心,而且曲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感悟和理解:人应该像昙花那样,尽情怒放,与夜争辉。

d.作者借花事谈人生:花开时节,如幻如梦;梦醒花凋,黎明来临。

人生就像花开花落一样无奈。

e.文章的笔调低缓而不消沉,感情真挚而不消极,读来倍感鼓舞。

“哀而不伤”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二)城市的品味城市的品味是城市的名片,也是城市的品牌。

没有品味的城市只能算是建筑物的堆积,无法产生品牌效应。

城市的品味应当包括城市的历史、城市的文化和城市的个性。

历史是城市的血脉。

城市的历史往往是通过城市的建筑物和历史名人来体现的。

英国伦敦有好多保持着古老特色的短街小巷,走在这些街巷里,你除了能找到那些极具特色的房子和店铺外,还会发现许多店铺和住宅的门口都悬挂着有特色的小匾牌,告诉你哪一位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或对历史有杰出贡献的人曾经在这所房子里居住过。

法国巴黎也是这样。

走到这样的城市里,你就会感觉走进了历史,感觉到这座城市的历史深厚底蕴。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走在没有文化内涵的城市道路上,会令人感到乏味,如果在景点建设上赋予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则将相映成趣。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这是清代学者袁枚为了说明山水也须文化扶的道理的诗句。

杭州西湖的“雷峰塔”和“白娘子”的传说,蕴含着丰富的吴越文化和佛教文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