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一、意识的本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忆目标: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2、理解目标(1)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的产物;(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3、运用目标结合所学哲学原理,分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二、能力目标通过意识起源和本质原理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辨物质与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思想观点,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信仰。
教学重点难点:意识的本质教学课时安排:3课时【导入新课】“神九飞行”是一次非常完美的飞行任务,又一次让载人航天精神“从地面升到天空,从天空安全返回”。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
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意志和杰出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思考讨论】“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体现怎样的哲学道理?我国为什么要提倡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一、意识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课堂探究】P35页想一想,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生物的反应形式同人的意识是什么关系?【探究提示】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等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A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这是物体在外部的作用和影响下,发生的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反应。
如滴水穿石、风吹草动、铁皮生锈。
B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介绍】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接受外界刺激进行的简单应答活动,具有一定趋利避害的选择性。
如:向日葵、含羞草、喇叭花。
【介绍】感觉――动物依靠感觉能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各个方面,分别反映外界对象的属性。
如:蚯蚓没有听觉和视觉,但凭着身体的触觉能分辨明暗、干燥与潮湿。
蝙蝠双耳有超声波探测器,能在黑暗中飞翔、捕捉飞虫。
蜘蛛织网,有昆虫落网,网的颤动刺激感观去捕食。
【介绍】心理――动物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发展到哺乳动物,有了发达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大脑,能把各种个别的感觉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反映,这就是动物的心理。
动物的心理除感觉外还包括知觉、表象和情绪。
这种心理还不是意识,但包含着发展到人类意识的可能性。
【课堂探究】P35页A谈谈你所熟悉的动物有哪些复杂的心理反应。
B上述动物的心理为什么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探究提示】A狗见主人会亲昵,见生人会狂吠、扑咬;鸽子送信;鹦鹉学舌;老马识途;猎狗帮助人类拦截猎物、协助破案;B意识的产生有一个重要的条件,这就是社会和劳动。
意识是劳动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
【举例】黑猩猩舀水灭火(前苏联巴甫洛夫的实验)将黑猩猩爱吃的水果放在湖中的小船上,水果周围燃有烛火,船的旁边有一个木排,上面有水缸。
同时训练黑猩猩学会拧开水缸的水龙头,拿杯子盛水去灭火。
当把黑猩猩放到船上后,它发现附近水面的木排上有水缸,但水缸与它所在之处相隔一段较宽的水面。
黑猩猩如何取火?(提问)只见黑猩猩用自己身边的短竹竿结成长竿,利用长竿爬到了木排上,拧开了水龙头,盛水后再返回原地,灭了烛火,吃到了美味的水果。
【评价】黑猩猩为什么会舍近求远?因为它没有水的综合性概念,没有抽象思维概括的能力。
黑猩猩虽然聪明,但其智力水平仍然属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图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反应特性刺激感应感觉心理意识(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A意识是劳动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分析】a劳动推动了古猿向人类的进化,促进了人脑的发展由于劳动,如用前肢觅食,促进手脚的分离,原始人能直立行走,使头部各种感觉发达起来,脑子能接受更多的信息。
由于劳动,人类的食物由少数果实发展到多种植物、肉食和熟食,输入人体的养料日益丰富,为脑髓的发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由于劳动,脑容量加大,脑的结构复杂化,促进了脑的机能。
b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原始人在生产中互相帮助、共同协作,就产生了交流思想的必要,在到了非说不可的地步时就产生了语言。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有了语言,人们能够交流思想积累经验,形成了日益丰富的人类认识,促进了人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可见,没有劳动就没有从古猿到人的转变,就没有意识的产生。
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意识不仅产生时是社会的产物,而且一直是社会的产物。
一个人即使生理正常,如果脱离社会,同样不会有意识。
【举例】我国明代,明成祖为了夺取建文帝的皇位,就把建文帝的儿子朱文圭(gui)囚禁起来,不准任何人同他交谈。
当时朱文圭2岁,放出来时57岁,但连牛马都不认识,智力低下如同白痴。
【举例】狼孩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常看到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
一到晚上,有两个四肢走路像人的怪物尾随在3只大狼的后面。
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发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大的有七八岁,小的只两岁。
这两个女孩被送到孤儿院去抚养,还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雅,小的叫阿玛雅。
第二年阿玛雅死了,卡玛雅一直活到16岁。
【举例】猪孩重返人类社会辽宁省有一个女孩出生后无人照顾,不满周岁时就与母猪相依为命。
饿了吃猪奶,吃猪食;困了,与母猪睡在猪圈里。
夏天,她与母猪一起打泥,冬天挤在猪群中取暖。
9岁时她听不懂一句话,也不会说一句话。
她象猪一样爬行走路,完全养成了猪的生活习性。
被称之为猪孩,是一个智力低下、心理严重畸形的纯生物人。
1984年,这个在猪圈里活了10年的猪孩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政府采取了种种措施对其进行社会化训练,帮助她重塑人性。
后来她能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认识汉字1200多个,能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并学会骑自行车、使用缝纫机,具备了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发育正常,并有了求偶要求。
(84年前无意识,因为她脱离了人类社会)因此,意识是自然界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即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生理基础)(1)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好比是人体的司令部)【介绍】人脑的复杂结构人脑由小脑、脑干、间脑、后脑、大脑等组成,约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
大脑是最高级的部位。
大脑分成左右两半球,表面覆盖厚2-3毫米的大脑皮层,上面购回密布,皮层上的140亿个神经细胞可以储存1000万亿信息量。
大脑皮层有许多功能区:视区、听区、运动区、语言区,这些功能区分工协作,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并同全身各个器官相联系,接受体内外的信号,进行分析综合。
人脑的某个部位一旦遭到破坏,人的相应功能就会丧失,人的意识功能就会受影响甚至丧失。
【举例】中风-瘫痪【举例】丈夫喝醉酒回家,蹑手蹑脚地摸进卫生间,找来橡皮膏,对着镜子往自己酒醉闹事留下的伤口上贴,然后悄悄爬上床。
第二天早晨,他被妻子愤怒的喊声惊醒:“你说不再喝酒了,可仍然说话不算数,昨日又喝醉了,你瞧卫生间的镜子上,横七竖八贴了多少橡皮膏?”(人脑被酒精麻痹,无法产生正常人的意识)【介绍】脑容量的比例比较现代人脑的重量约1500克,大致相当于体重的1/50;黑猩猩的脑重不足400克,大致相当于体重的1/150;大猩猩脑重约540克,大致相当于体重的1/500。
因此,只有组织严密、功能复杂、高度发达完善的人脑才能承担起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课堂探究】P36页A有没有一种高等动物的脑在复杂性上超过人脑?B动物的脑在机能上有没有可能达到人脑的水平?【课堂提示】A没有一种高等动物的脑在复杂性上能够超过人脑。
B永远不可能。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产生意识活动的生理基础。
(2【图表】无条件反射:动物遗传的本能反射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语言刺激(人类特有)【举例】玛沙在宠物商店看见一只漂亮的鹦鹉,透着一股机灵劲儿,标价只有50元,她问老板为什么这么便宜,老板低声说:“夫人,我是个诚实的商人,话说在前头,这只鹦鹉很不错,可它出身不好,以前在夜总会呆过,说的话会不入耳,所以很多顾客不愿买它”。
玛沙最后掏钱买下了这只鹦鹉,挂在客厅里。
那只鹦鹉四下打量,又看了看玛沙,张嘴说道:“哇,新的客厅,新的老板娘!”一会儿两个女儿放学回来了,鹦鹉开口说道:“哇,新来的小妞!”晚上玛沙的丈夫凯恩下班回家了,鹦鹉主动说道:“哇,凯恩,你又来了!”幽默表明: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鹦鹉只有感觉心理,没有第二信号系统上的思维,只能机械模仿人的语言,而不能看情况说话。
【课堂探究】P36页A对动物说“梅”,能不能使动物“止渴”?对动物谈“虎”,能不能使动物“色变”?B人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映和动物对外物刺激产生的反应有什么区别?【探究提示】A不能。
(人和动物饥肠辘辘时见到食物都会分泌唾液,这是人和动物都有的本能)B对人来说“望梅”可能“止渴”,“谈虎”可能“色变”。
这是因为,人脑对外界的刺激就有一种精神性的反映。
人脑有第二信号系统,而动物没有。
【举例】马戏团训兽方法因此,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内容)【图表】加工厂人脑意识作用于原材料客观存在(1)人脑是意识生成的厂房和机器(2)客观存在是意识生成的原材料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因此,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举例】两个住在茅屋里的姑娘畅想当上皇后的享受。
一个说:“我若当上皇后,一定找两个丫鬟,一个帮我喂猪,一个替我打草”。
另一个说:“我若当上皇后,一定预备两个大罐子,一个盛红糖,一个盛白糖,想吃红糖有红糖,想吃白糖有白糖”。
由于她们的生活非常贫困,决定他们的想象如此简朴。
【课堂探究】P36页A离开了客观对象,能不能产生人类的意识?B离开了客观对象,会不会有鬼神观念?【探究提示】A离开了客观对象不会产生意识。
如科幻片重的外星人的样子大体也都是人的形状。
B离开了客观对象不会有鬼神的观念。
鬼神形象能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
【举例】孙悟空的形象:猴面、猴身、虎皮裙、金箍棒、性格(坚忍不拔、忠心耿耿、机智勇敢、疾恶如仇)【举例】胸有成竹-宋朝有个画家叫文与可,善于画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