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印度古典音乐摘要:音乐是一种植根于文化中的艺术,不同的文化土壤会滋生和孕育出不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观念形态、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总体特征。
印度古典音乐传递着本民族音乐文化中先人创造和积累的音乐财富和经验,是整个印度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就印度古典音乐的起源及历史、基本特征等方面来对印度古典音乐进行概述。
关键词:印度;古典音乐;特征;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北枕喜马拉雅山,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南接印度洋我国古代"古代波斯人称这块次大陆为“Hindu”,西方人称“India”,我国古代文献称“身毒”、“贤豆”、“天竺”等,就在这块大约500万平方公里的上地上,产生了古老而独特的印度文化,这是古代世界四大文化之一,且只有它与中国文化未曾中断,延续至今。
高山、峻岭、河流、湖泊、沙漠于沼泽,丛林与草原,这些复杂而又独特的地理构成,把印度次大陆分割成不同的地理单位和生态系统,这一特点也对印度文化的多样性的形成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多种族、多语言、多宗教信仰。
提到印度,这个带着面纱古老而历史悠久的美丽国度,似乎有种神秘的吸引力,让人有去掀开面纱一探究竟的冲动;提到印度音乐,那风格独特、音律缠绵的旋律似乎立即响彻耳边,带给人们新奇而又深刻的印象,神秘而魅力无穷。
正是印度这块神奇的土地创造出如此色彩鲜明的印度音乐,而印度音乐却又恰恰是这片土地上所积淀的深厚传统文明的体现。
它如怨如诉、绵延不绝的旋律、曲线式、螺旋式的音乐进行、带有鼻音色彩的暗淡音色,丰富多彩的滑音、装饰音和装饰句、富于变化的节奏与力度无不在悠悠诉说着人类从远古到现在、从古老文明到现代化的进程中、对神的赞颂、对精神的追求、以及对最高境界的无限探索。
一、印度古典音乐的起源及历史印度音乐起源于雅利安人宗教仪式的《吠陀》赞诗。
印度语中的“吠陀”一词来源于“Veda”(吠陀),意思是“知识和智慧”。
宗教是印度人精神生活的核心,它渗透于文化的各个领域。
印度人认为音乐是人和神进行对话的手段。
古典音乐的内容也大多与宗教有关,他们认为最早的古典音乐是源自三、四千年的吠陀圣典。
古典音乐过去是献给神的音乐,他们向神祈祷就是通过音乐、舞蹈这种形式来进行,是人们为了取悦于神而造就的一种形式,所以其地位也比较高。
约于公元前2000年,雅利安人从西北方进入印度,迫使印度本土居民达罗毗茶人大量迁往南方。
此后,在近千年的时间里,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逐渐扩展到恒河流域,于是开始了印度音乐史上的吠陀赞歌时期(约公元前16一前4世纪)。
《吠陀》成书于13世纪, 诗集共4部,它们分别是《梨俱吠陀》、《婆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送吠陀》。
在音乐方面贡献最大的是《梨俱吠陀》和《婆摩吠陀》。
其中《梨俱吠陀》是最古的诗集,收诗1028首,内容包括神话传说、自然现象、社会现实生活的描述,绝大部分内容是赞颂吠陀诸神的颂诗。
《婆摩吠陀》和《耶柔吠陀》依据于《梨俱吠陀》。
《婆摩吠陀》是配曲演唱的歌集,专供祭司在祭祀时吟唱演唱这些赞歌时,由指定的婆罗门祭司依高、低、中3种音调。
唱诵曲调多半音进行,用维纳伴奏古代典籍证明,印度吠陀时代就已经有专业的歌手和琴师了。
一些公元前后的石刻中己经出现了他们的形象。
在吠陀后期,音乐家们在观察到了动物的鸣声有不同的音差之后,把原来的四声音阶改进为了七声音阶。
印度的七声音阶被认为分别代表孔雀、云雀、山羊、仙鹤、夜莺、青蛙和象这七种不同动物的叫声。
《阿送吠陀》中就有关于七种音阶的说明。
公元前6一前4世纪,印度产生了两部不朽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在《罗摩衍那》中记载了印度最古老的两种音阶:萨音阶和玛音阶;还记载了歌唱时使用的3种音调、7种调式和印度音乐美学中所论及的7种“拉格”。
这两部史诗对印度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印度音乐舞蹈的永恒主题之一。
它们很早便以各种形式传到了中国和亚洲的许多国家。
约于2世纪,出现了的著作《乐舞论》,它标志着印度古典音乐己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婆罗多奠定了印度音乐理论和音乐美学理论的基础,他所创造的一些音乐术语至今仍在使用。
四大《吠陀》及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在印度人心中地位的重要性,有如《圣经》之于基督教徒,《可兰经》之于伊斯兰教徒。
在印度有一句谚语:“凡是《摩诃婆罗多》不载的东西,就是印度没有的东西。
”从4世纪开始,印度历史上累遭外族入侵,因此各外来民族的音乐文化在不同时期对印度民族音乐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其中波斯、阿拉伯的影响当居首位。
与此同时,印度的音乐文化也传播到亚洲和阿拉伯等地,在这些国家的音乐文化中留下了或深或浅的影响。
印度的音韵学、乐律、乐器、歌唱方法、宗教音乐和民间歌舞等,自公元65年后也陆续传到了中国。
11世纪,穆斯林大量进入北印度,他们带来了波斯和阿拉伯的音乐与各种乐器。
14世纪起,在波斯和阿拉伯世俗音乐的影响下,印度斯坦音乐开始摆脱宗教仪式的束缚,在风格和特点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A.库斯罗(1253一1325)对北方印度斯坦音乐的发展有较大贡献,南印度卡那迪克音乐受外来影响较少,基本上保留了原有风格。
这样,印度便逐渐形成了南北两大风格的音乐。
13世纪的著作《乐艺渊海》进一步发展了婆罗多的理论,使印度音乐理论更趋系统化。
16世纪莫卧儿王朝时期印度音乐进入黄金时代。
乐坛上人才辈出,古典音乐从宫廷和贵族官邸发展到民间,各地民间音乐生活异常活跃。
莫卧儿帝国的创始人巴卑儿(1483一1530)本人就是一位音乐家。
另一位统治者阿克巴(1542一1605)是音乐事业的热心赞助人,在他的宫廷里拥有坦森(1520一1595)这样卓越的音乐家。
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民族音乐文化一度处于衰退。
自19世纪末,以为代表的一批民族音乐家致力于民族音乐的复兴和发展,颇有成效。
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高涨时期,产生了大量爱国歌曲,鼓舞了人民的一斗志。
V.D.巴卢斯卡(1872一1931)和是近代著名的音乐家。
1947年印度独立后,民族音乐受到重视和保护,许多濒于失传的乐曲和乐器、舞蹈等经过挖掘、整理和加工重新出现。
古典音乐和舞蹈在印度文化艺术中依然占据主要地位。
印度音乐不仅在国内拥有广泛的听众和爱好者,而且受到了世界乐坛的重视。
二、印度古典音乐的基本特征印度古典音乐是印度的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说是印度传统音乐一)的核心。
古典音乐属于专业音乐,有自己严格的体系、不同的学派及独特的风格,过去曾一度受到宫廷、贵族的保护,数百年来从未间断,因此发展水平很高。
印度古典音乐有两大体系。
其一:北印度体系、印度斯坦音乐,是波斯、阿拉伯音乐与北印度音乐长期影响、渗透、结合后的产物,吸取众家之精华。
它的常用乐器有西塔尔琴、萨朗基琴、沙路德琴和塔布拉鼓;音乐体裁包括德鲁帕德、克亚尔、图姆里和格扎尔,印度斯坦音乐史上著名的代表性音乐家是胡斯鲁和坦森,二人对北印度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北印度音乐从古代强烈的宗教性逐渐过渡转为通俗性,为土邦宫廷贵族提供精神上美的享受,成为重要的因素。
再有,北印度音乐重视拉格的即兴表演,通常在演奏或演唱时即兴部分可达到全曲的50%-90%,它的音乐有极强的娱乐性。
其二:南印度体系一卡纳蒂克音乐,这一地区的音乐被认为是古印度传统音乐的更纯正的继承者,它很少受到北方异族文化的影响。
可以说,它主要是南方的达罗毗茶文化的产物。
南印度音乐中常用的乐器是维纳琴(这一乐器是古印度文化的象征),木里登格鼓、印度小拉琴、长琐呐、横笛等。
常用音乐体裁有瓦拉姆、提拉纳、克里蒂;在南印度音乐历史上曾出现了三位杰出人物的代表:泰亚格拉杰、狄克西塔尔和斯亚马萨斯特里。
被称为印度的贝多芬的泰亚格拉杰,他的作品至今在印度广为流传。
古典音乐一般都采用口传形式来传承,多重视即兴演奏与创作精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艺人们一般在音乐厅举行音乐会或在寺庙里演奏,也有在上层阶级的家庭举行家庭音乐会。
1、音在印度音乐中,声音被称为“纳达” (Nada)。
印度音乐理论家们把纳达分成了五种类型:用手指弹出的声音、在某种皮膜上敲击出的声音、用气吹出的声音、金属物撞击出的声音、人类喉咙所发出的声音。
纳达是构成印度音乐的基础,没有对纳达的理解,就不可能认识印度音乐理论。
“纳”意为“生活中的存在”,而“达”意为“火”,所以纳达就是从生活的火焰中产生出来的。
印度音乐理论认为,在创造纳达的时候,存在身体内部的火就会点燃,然后气流就会通过一个狭窄的通道进发出来,就如同声音通过喉咙和鼻腔发出来一样。
印度人常常把声音与印度教中的神灵相联系,并认为声音就是大梵天(Brama)"这一点在印度著名古典音乐大师拉维香卡的自传中提到“我们的传统告诉我们声音就是上帝)——NadaBrahma。
这就是说,音乐的声音和音乐的实践将一步步实现自我。
2、音律印度音乐的音律是于分特殊的,印度人把自己音乐中最小的音程单位(微分音列)称作什鲁提(SrLlti)。
什鲁提是一种微分音程,是印度音乐中音的最小单位,梵语意为“听到”。
也就是说,它是能被耳朵听到的最小音程,四个什鲁提大约等于一个全音。
有人认为在印度音乐中,一个八度可分为22个什鲁提,有的学者认为一个八度内会有22、70甚至是90个什鲁提。
对于这个问题的学者们意见并不统一,众说纷纭,但它并不影响我们对印度古典音乐的理解。
至今也没有任何一个能确定什鲁提的精确尺度。
不过,印度音乐中一个八度音阶包含有22个什鲁提的观点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肯定。
3、音名与乐谱印度乐谱不同于我们所熟悉的欧洲音乐体系的五线,,它大多为文字潜,有梵文、印地文、泰卢固温和泰米尔文字母以及拉丁字母书写。
印度人对声音、颜色的感觉很灵敏。
关于斯瓦亚的来源,印度音乐理论家们也没有确切一致的说法。
集中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1、吠陀说。
认为音阶中的七个主要的音并不是同时出现的,其中尤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自然说。
认为音阶中的七个音是来源于对动物声的模仿。
这种说法笔者在陈自明的《东方音乐文化》中有见提到“占代印度人生活在热带丛林,他们对声音各种鸟兽鸣叫声很熟悉,很可能通过对各种动物的叫声进行模仿,逐渐形成自然的音阶,最终导致产生一种与色彩感相对应音体系。
”3、古籍《音乐论》(StlngitMakaranda)中的观点,《音乐论》是一本有关音乐的书籍,在这本书中也论述了有关音阶的来源问题,其观点具有神秘色彩。
书中认为七种不同的圣人(Rishi)创造了七个不同的声音(NadaS),而且是在七个不同的岛上产生的,在七个不同的时间里产生的,并用了七种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七个不同的神灵。
有了这些说法的存在。
更添印度音乐的神秘与丰富仅七个“斯瓦亚”就蕴含如此多的神话传说,那么涉及到音乐的其它,那就更加令人期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