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分析说理
不轻易说“不”,这是一种智慧。
【提示】
文章能准确把握“不轻易”和“说‘不’”的逻辑关系;开篇即辨证地提出了观点:请不要不加以认真思索,就轻易说“不”。
十几年前,互联网在中国还没有造成重大影响。一个外国记者采访某外资企业老板时问:“您以为互联网在中国有市场吗?”那位老板几乎不假思索地说:“不,那不可能,中国技术太落后,经济也不行。”但这句话却启发了当时正从事翻译工作的马云。他仔细地分析,中国有十几亿人口,且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也逐渐发展,如果利用互联网发展贸易,不是有很大的市场吗?于是他敏锐地从别人说“不”的事业里看到了商机。马云也成为了著名网站“阿里巴巴”的总裁,他的智慧也为人称道。
批评和表扬永远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好犀利无比,斩出一条通达的道路,使我们快速前进。使用不当就可能伤了自己也伤了别人,滴下一串串淋漓的鲜血。
批评和表扬的主要驰骋疆域,应该是人的力量可以抵达的范围和深度。它们是评价态度的标尺而不是鉴定天资的分光镜。我们可以批评孩子的懒散,而不应该指责孩子的智力。我们可以表扬女孩把手帕洗得很洁净,而不宜夸奖她的服装高贵。我们可以批评临阵脱逃者的怯懦无能,却不要影射先天的多病与体弱。我们可以表扬经过锻炼的强壮机敏,却不必太在意得自遗传的高大与威猛......
分析说理的基本要素是“谁”“做了什么”“扣题分析结果怎样”。
分析说理的常用方法:
1.探因: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具体说,就是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事例的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
2.正反:就是把正面论据(或观点)与反面论据(或观点)对照来分析。正反分析,对比鲜明,能很鲜明地证明观点和深化观点。
【评析】
作者运用贝多芬、司马迁和李宁之例,考虑了古今中外,素材具有代表性,也有力地说服了“磨难能够历练人生”的中心;运用探因分析法,揭示了他们成就人生的原因:面对磨难,却不向命运低头。
(二)正反对比分析
【示例】
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无欲就是没有私欲,作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3.假设:先提出一个确凿的论据,然后运用一个虚假的论据,先假设它是真实的,以推出相应的结果,来证明论点的正确与荒谬。所以,假设分析一般是从反面来证明论点。
4.归纳:列举多个典型论据之后,归纳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扣在要证明的论点上。
议论文的本质就是要分析说理。分析是架起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没有它,论点和论据不能互相渗透、交融。当然,分析说理的方式不只以上这几种,也不能如此机械,以上几种可以交叉、套嵌使用,以写出逻辑严密、变化多姿的议论文。
在奥运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理性对待“不”字,扬起一叶民族之魂的风帆。
【提示】辨证分析,具有一种宏观大度的气质和思辨的逻辑。
专题写作专项辅导
——议论文素材运用与分析说理
【详细版】
素材是文章的血肉,素材运用得当才能让议论文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而分析说理是议论文的基本特征,理性地展示自我是对写作的基本要求。议论文写作在立意和论点非常明确、论据选择非常精当的前提下,如何巧妙地分析说理显得尤为重要。分析作为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是论据与论点之间联系的纽带。要提高议论文的写作水平,必须加强分析说理能力的训练。
(四)归纳论证分析
【示例】
“虎父犬子”的现象,在历史上数不胜数。蜀主刘备,一代英豪,儿子刘禅却是“扶不起的阿斗”;名将周瑜,足智多谋,儿子周胤却荒淫自恣、终遭流放;唐太宗李世民,雄才大略,十四个儿子却无一成器;名相寇准,智慧过人,子孙却骄奢淫逸,沦为庶人……这些“犬子”们,躺在父辈功勋的温床上,自我放纵,不思进取。他们不懂得,只有自立自强,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无论出身如何,我们都要靠自己编织未来。
不宜的批评与表扬,如同太冷的冰水和太热的蒸汽,都会对我们的精神造成破坏。孩子和年轻人的皮肤与心灵,更为精巧和细腻。他们自我修复的能力还不够顽强,如果伤害太深,会留下终生难复的印迹,每到阴雨天便阵阵作痛。遗下的疤痕,侵犯人生的光彩与美丽。
【小结】
假设分析思路清,原因结果紧相连,
意义分析不可忘,辨证分析道理明。
议论文写作专项
——分析论据学会讲“理”
“论如析薪,贵能破理”(刘勰《文心雕龙·论说》),掌握四种常见分析论据的方法,就能提高议论文说理能力。
一、假设分析法
标志性词语如果……那么……
【例】论点:生活的磨难可以激发创作灵感。
【假设分析】如果李白当了大官,享受荣华富贵,不用流浪江湖,那么诗仙的豪迈与脱俗肯定与他无缘;如果李煜一直当着皇帝,那么他就永远只会作一些才子佳人的词,而不会留下如此多的千古绝唱;如果没有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难,那么李清照也许只是一个平凡的封建妇女,而不会留下那么感人至深的婉约词作。可见,生活的苦难与磨练,是他们创作的源泉。
【分析】那位宰相舍弃了自己面子上的威严,以宽容礼让的胸襟,大度能容之气概,化干戈为玉帛,止争斗于未起。如果没有超出常人的高风亮节,怎会作出如此的舍弃?
四、辨证分析法(归纳)
联系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
一分为二的观点
【示例】
批评和表扬
人们常常以为只有批评才需要注重场合,若是表扬,在任何时机任何情形下都是适宜的,这也是个误区。批评就像是冰水,表扬好比是热敷,彼此的温度不相同,但都是疗伤治痛的手段。批评能使我们清醒凛然一振,深刻地反省自己的过失,迸发挺进的激奋。表扬则像温暖宜人的沐浴,使人血脉喷张意气风发,蓬勃向上。
二、因果分析法
标志性词语为什么……因为……(设问法)
正因为(如此)……所以……
【例】论点: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
【分析】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昼夜不停,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心钻研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
【病例】
前苏联伟大作家、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青年时代一度希望成为一名歌唱家。他曾去报考一个著名的合唱团,竟被录取了。可是,他经过再三考虑,最终放弃了歌唱事业拿起了战斗的笔,成为一代文学大师。可见正确的选择使他的青春无悔,人生无悔。
【评】叙述完一个事例之后,就得出了上面文字中画横线部分这样的结论,使事例和结论之间衔接不紧凑,结论也显得太突兀。
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因为他们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正因为他们不管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正因为他们始终坚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所以,他们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
【评析】
第一段,在分论点总领之后,陈述了杜甫的人生态度及成就,其间融入了简单的原因分析,可以说夹“叙”夹“议”。但说理是否可再深入一点,再透彻一些呢?细读语段,发现它是从事例的正面陈述的,那么,我们不妨从事例的反面进行假设。添加语段从事例的反面“杜甫无法正视人生痛苦”进行假设,从而推出杜甫不可能吟出“诗史”之作的结论。这就从反面证明了“缩小痛苦,百折不挠”对于“璀璨人生”的重要性,深化了说理。
我们不要轻易说“不”,但对于一些事情,我们却要不假思索地说“不”。
当达赖在制造分裂中国的舆论时,我们大声说“不”;当CNN作出侮辱中国人民的言论时,我们大声说“不”;当莎朗·斯通提出“地震报应论”时,我们大声说“不”。不轻易说“不”不等于面对可能损伤民族,伤害国人的事也忍气吞声!
一个懂得什么时候该说“不”,什么时候不能轻易说“不”的国家才是一个真正的强国,才能在民族之林中屹立不倒。
如果当时马云只看到困难,就轻易地说“不”,那么现在还哪有功成名就可言?由此可见,有些看似不可能的事,请不要轻易对它们说“不”。有时候经过仔细分析,认真思考,所谓的不可能也是有可能的。
【提示】用例恰当,以马云之例展开假设分析,说理透彻。
不轻易说“不”,这是一种力量。
汶川地震造成了无数生命的消逝,无数家庭的残缺。看着泪流满面,伤心欲绝的灾区人民,我想对你们说:“不要轻易对生活的希望说“不”,灾难让你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但生活还要继续。”不轻易放弃,不轻易对生活的希望说“不”,这是一种坚强,是一种在困难面前挺直脊梁的力量。我深信,这种力量能为灾区人民抚平伤痛,勇敢地走下去。
【评析】
本段的中心是“沉稳从无欲而来”。作者以如来佛祖、诸葛孔明和霸王项羽为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面肯定“无私欲”对沉稳性格的作用,反面批驳“有私欲”造成的严重后果,中心突出,无可辩驳。
(三)假设论证分析
【示例】
缩小痛苦,百折不挠,人生才可能璀璨。“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身怀济世之心的杜甫,命途多舛,颠沛一生,但他始终以仁圣襟怀观人视物,将挫败与坎坷当做人生的历练,即使在忧郁的深渊中仍不懈追求,终于以字字句句饱含生命力的诗作,成为唐诗这一宏丽壮伟的琼宇中巨实的一柱栋梁,享有“诗圣”的称誉。
【示例2】舍弃应该舍弃的,你便是智者。世界文豪高尔基在他的房间失火时,他没有顾及衣物、家具、财产,甚至没有顾及生命,从熊熊大火中救出的是几箱书。
【分析】他舍弃了凡夫俗子眼中的财富,守住的是启迪心志、净化心灵的真正的财富。正确的舍弃,使他的人格独具魅力。
【示例3】安徽桐城有一条:“六尺巷”,起因是张、叶两家争地。张家主人乃当朝宰相,张老夫人致信给他,他回信却说“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家让出三尺。叶家深感惭愧,也让出三尺,便成了现在的“六尺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