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技术,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提
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第2948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技术,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质检总局,科技部办理提案人:毛蕴诗,吴惠天,达庆利
主题词:技术,产业
提案形式:个人联名
内容:
我国汽车、空调、彩电等许多行业产量已经连续多年世界第一。
但是,由于缺少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我国产业一直处在全球产业链低端,国际竞争没有话语权,利润十分单薄。
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已经成为决定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我国企业关键技术创新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企业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
核心技术主要集中在产品关键零部件之中,往往占产品价值的30%-40%左右。
发达国家已在我国很多产业形成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垄断。
由于没有核心零部件,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尽管获取了1/3的市场份额,但只获取利润的1/10。
从更高层次看,由于缺少核心技术,我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更多是推荐性功能标准,不具有排他性,我国企业在国际标准制定中基本没有什么话语权。
二是企业缺少核心知识产权,品牌响但利润薄。
我国培育了许多自主品牌,却没有关键技术知识产权。
外国企业对我国出口彩电和DVD提出的技术专利费要求是出口利润的20倍。
我国空调企业要完成制冷剂晋级,每年要支付技术专利费数十亿元。
我国车用动力蓄电池研发世界领先,却不拥有电池最关键技术专利,电动车产业存在为国外“打工”风险。
三是企业缺少关键技术创新动力,无法获得技术话语权。
我国中外合资企业关键技术创新动力明显不足,与其市场地位极不匹配。
很多合资企业更像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组装车间和销售代理。
合资自主品牌研发,中方虽然参与了技术本土化,但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牢牢掌握在外方手中,外方以技术转让费等形式获取巨额隐形利润。
四是企业缺少经验与资源积累,关键技术突破基础单薄。
我国与国际接轨“从头到尾”的研发中心很少。
研发中心不仅需要高额硬件投资和大量专长人才,更需要高层次研发数据库,我国企业普遍缺少关键技术研发经验和数据积累,国内企业间信息保密比国外更加严重,科研信息开放与资源共享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研发数据库等资源平台重复建设问题严重。
五是技术创新主体分散,联盟经验不足,政府扶持缺少关键支点。
我国企业尤其是零部件企业长期分散经营,产业集中度低,研发力量薄弱,多与跨国公司分散建立技术联盟。
由于缺少联盟经验和力量整合,无法获得势均力敌联盟技术话语权,无法借力跨国公司
实现关键技术突破,致使政府创新资源配置过于分散,产业创新扶持政策的杠杆功能难以发挥。
为集中力量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建议如下。
一是要加快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和技术标准体系,明确企业关键技术突破方向和关键零部件研发目标。
政府和行业协会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相关部委协调机制,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参与甚至主持产业技术路线图和技术标准制定。
近些年,我国家电企业不断取得关键技术突破,在国际标准制定中表现良好,与家电行业技术路线图制定密不可分。
二是要加大关键零部件研发投入,培育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获取关键技术知识产权。
国企、民企、合资企业都是创新的主体。
充分利用国家科技组织动员和协同集成能力,组织力量对可能发生革命性变革的科学前沿和关键领域进行攻关,加强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双向转化。
借助跨国公司研发平台,加大关键零部件研发投入,提升关键技术自主研发能力,推进实施专利战略,获取关键技术知识产权。
三是要整合技术创新主体(尤其是零部件企业),建立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研发国内联盟:建立科技报告制度和资源共享机制,鼓励科研设施与技术信息实现联盟内共享;兼并重组关键零部件企业,通过战略联盟、海外关键资产并购等方式,使零部件产业走向创新之路:将关键技术研发核心人员抽离原单位,组建产业关键技术与核心零部件研发攻关联盟。
四是要跟踪国际技术前沿,借助广泛跨国技术联盟,构建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体系。
加快推进海外研发中心建设,坚持对国际标准进行前瞻性研究,收集发达国家及目标市场法规标准,与国际知名认证机构深入合作建立长期联系。
与跨国公司建立广泛技术联盟,通过联合研发、委托研发等形式,全程参与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研发,学习先进研发理念和模式,逐渐摸索自主研发体系。
来源:中国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