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及其实践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启示

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及其实践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启示

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及其实践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启示黄宗植(吉林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吉林长春l30051)[摘要] 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核心是文化多元和教育平等理论;其实践方法主要有班克斯提出的四种多元文化课程改革方法和斯里特总结出的五种多元文化教育实施方法。

多元文化教育与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在受教育对象、教育手段的侧重点和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政策上有较大差异。

尽管如此,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多元文化教育、重视女性教育和贫困家庭学生教育方面具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多元文化教育;少数民族教育;启示[中图分类号] G75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178(2004)06-0080-05[收稿日期] 2004-05-12[作者简介] 黄宗植(1957-),男(朝鲜族),吉林烨甸人,吉林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处长,法学硕士。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及其实践1.多元文化教育的历史及概念多元文化教育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民权运动。

当时的民权运动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非洲裔美国人及其他种族和民族提出了很多教育平等的要求:学校课程要反映他们的历史、文化。

观点;学校要聘用更多的有色人种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以使孩子们看到本民族人士成功的例子和榜样,等等。

随后,美国的妇女和其他弱势群体(老年、残疾、同性恋)纷纷申诉他们受到的不公待遇,要求教育机构满足他们的需要和保障他们的权利。

作为回应,政府。

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开始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并在实践中创立了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经过近40年的发展,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日趋成熟。

产生于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逐渐传播到欧洲国家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现已成为西方教育的一种潮流。

那么什么是多元文化教育呢?班克斯提出:“多元文化教育至少有三层含义:一种理念或一种观点,一个教育改革运动,同时是一个教育改革过程。

多元文化教育坚持这样一种理念,即所有学生,不管他们来自何种性别、社会阶层、种族或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应该在学校取得平等的学习机会。

”高斯将多元文化教育再定义为:“它使所有‘不同’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这些‘不同’基于种族、民族、性别及阶层(还有残疾和性倾向)的差异。

”根据以上定义和其他学者的观点,可将多元文化教育理解为:它将不同的种族、民族、性别、社会阶层、残疾等群体视为不同的文化群体;它研究来自不同文化群体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它致力于创设一定的环境和手段,不同地对待不同的学生,使所有学生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得到充分的发展。

2.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根据多元文化教育学者的观点,可将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概括为以下几点:(1)权力分配不公而不是生物形态上的不同,是导致不同文化群体差异的主要原因;(2)文化上的差异是力量和价值之源;(3)教师和学生应该接受和欣赏文化的多样性;(4)尽管对弱势群体公开的歧视已不多见,潜伏的偏见、低期望现象还时时存在,而且成为弱势群体学生学习成绩低的主要原因;(5)教育工作者能够和家长、社会共同努力创设一种支持多元文化教育的环境;(6)学校应该教授弱势群体学生在社会取得平等地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以上理论的核心是文化多元和教育平等的理论。

3.多元文化教育实践多元文化教育实践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一是班克斯的多元文化整合类型;二是斯里特的文化/组织类型。

班克斯提出四种多元文化课程改革方法:贡献法、添加法、转化法和社会行动法。

贡献法是将文化构成内容、民族英雄、民族节日及其他与民族有关的因素,加进到特定日子的活动内容和特定节日的庆祝活动中。

添加法是将有关概念、观点、课题及其他内容在不改变课程结构的情况下加进课程中。

转化法是将课程结构和目标予以改变,以使学生从不同文化、民族、种族及其他不同群体的角度观察各种社会事务和问题。

社会行动法是使学生通过课程内容学到社会活动技能,影响他们所处的社区。

斯里特总结出五种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方法:人类关系法、对特殊和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不同教学法、单一群体的学习法、多元文化教育(文化民主)法和多元文化及社会重构法。

人类关系法是学生和教职工共同合作,改善各民族、种族、宗教组织及其他群体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特殊和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不同教学法是学校对应于不同群体学生的特殊需要实施教育教学。

单一群体学习法是深入学习和研究一个特定群体,整个课程只反映这个群体的立场、观点。

多元文化教育法是运用班克斯和其他人的理论改变课程和机构,以促进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能力发展。

多元文化及社会重构法是学生和教师一起制定社会行动计划,参与改善社区的文化民主,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斯里特认为,上述五种方法中,多元文化及社会重构法是最为理想和有效的方法。

二、多元文化教育与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主要区别1.受教育对象和办学形式不同多元文化教育的对象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所有学生,它不仅针对弱势群体学生,还针对优势群体学生。

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对象仅限于少数民族学生,更准确点说是限于少数民族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

举办独立的少数民族学校是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办学的主要形式,而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则是多种族多民族学校。

2.教育手段侧重点不同多元文化教育极为重视文化对应即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而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注重政策倾斜和行政手段。

西方多元文化教育学者指出: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学习类型有较大差异。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中引用最多的学习类型是场景依赖型和场景非依赖型。

场景依赖型学生对学习环境高度敏感并受环境影响大、社会技能发达、喜欢“目睹(旁观)”学习、采用已组织好及已给出的知识等。

场景非依赖型学生利己而不关心别人、社会技能发展差、喜欢独立思考和学习、具有自己的学习方式等。

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一定的学习类型和一定的文化有关,如墨西哥裔美国人比较倾向于场景依赖学习。

当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类型相适合的时候,他们的学习成绩显著提高,对学校的态度明显改善,学生违纪现象明显减少。

西方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如何在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跨文化交流做了大量研究。

他们举例说,学生和教师之间缺少跨文化交流技巧会影响课堂教学。

如果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直接提出一些问题,在一个文化群体人看来是“率直”,而另一个文化群体人看来是“笨拙或粗鲁”。

处于不同文化群体的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某一行为给出不同的解释,这是他们利用不同文化“透镜”的结果。

例如,教师说某一学生能够独立学习,家长可能说这个学生太离群;家长对教师提出学生社会技能的发展问题,教师可能说这个家长对学生的学业不关心。

3.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态度及政策不同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强调保持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而多元文化教育虽然强调尊重其他族群的传统文化,但更多是只把它作为对少数族群学生实施教育的桥梁和手段。

少数民族语言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有力和活跃的部分,因此对待少数民族语言的态度及政策能够说明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政策。

我国各少数民族语言依照相关法律得到保护和发展,在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中作为教学媒介广泛使用,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朝鲜族等民族从小学至高中甚至到大学都用本民族语言教学。

在西方多元文化教育中,少数民族语言没有应有的地位。

如在北美双语教育中,少数民族语言只作为获得英语能力的桥梁。

如美国的新双语项目于1963年在佛罗里达州DADE县CORAL WAY小学开始实施。

这个项目的成功导致了其他双语学校在佛罗里达州和其他州的成立。

至20世纪60年代末双语教育项目遍布13个州,共有56个地方项目,它们当中的大多数是西班牙语一英语项目。

2O世纪70年代中期发生了对双语教育的第一次政治冲击。

一些人提出警告,如果双语教育促进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会促成加拿大魁北克式的分离主义倾向。

1988年美国“双语教育法”进行了修改,将双语教育年限限制为3年。

虽然在美国有不少双语教育模式(转化模式、发展模式、双向模式、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模式等),转化模式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模式是主流。

双语教育转化模式中,所有课程用学生的第二语言教学,同时教授英语课程,待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熟练程度后,转到只用英语教学班级。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模式是单纯用英语教学,只是采取一些措施提高学生英语水平使其尽快适应用英语教学。

上述两种模式的目的是尽快用英语同化学生的原有语言。

与美国相比,加拿大实行较为开明的语言政策。

1996年的官方语言法规定,在联邦双语区和有较强双语服务要求的地方,英语和法语同为官方语言。

1988年,参众两院通过了加拿大多元文化法。

受之影响较大的领域是非官方语教学。

尽管加拿大在过去的30多年里在保护语言权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法语相对于英语,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相对于法语和英语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平等地位。

三、多元文化教育对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启示1.面向所有学生实施多元文化教育课程我国教育部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行民族常识教育试点,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此项活动的内容是学习和了解中国56个民族的节日、服饰、饮食、英雄人物等民族常识,在此基础上学习和了解国家的民族政策理论。

活动开展的范围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学生,活动目的是使各族学生从小尊重和欣赏各民族不同文化,达到民族大团结。

这个活动实际上是多元文化教育,其方法类似于上面提到的班克斯的课程贡献法和添加法。

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应该坚持下去,并将其范围扩大到所有学校(非少数民族学校和少数民族学校)的所有学生。

通过活动使各民族学生从小接受多元文化理念教育,学会尊重和欣赏其他民族文化,树立民族平等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

要创造条件,使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内容逐渐渗透进学校各门课程中。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主张,学校的课程应该反映各民族经历,各民族观察问题的不同立场、观点。

研究结果表明:学校课程如果与学生实际相联系、反映学生所属文化群体的经历和感受,会培养学生正确而积极的群体自我意识,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业成绩,也会使学生学会从不同文化群体的角度观察事物。

据笔者了解,目前我国仅有艺术教育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提到多元文化教育,并在音乐课教材中收录了一定数量的我国少数民族歌曲和外国歌曲。

我们应从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出发,在学校的各门课程中反映多元文化的内容。

例如,将不同文化群体(少数民族、女性。

残疾人)作者的作品及反映这些群体生活的作品收进语文课教材中,使不同文化群体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贡献反映在社会科学课程中。

通过上述的多元文化教育,使学生了解到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对中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重视女性教育女性教育是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元文化教育学者的研究表明,性别差异更多是由社会因素而不是生理因素造成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