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析前质量控制:血液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分析前质量控制:血液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护士
实验人员
医生
护理员
病人
生活习性
饮食 饥饿 运动 吸烟 饮酒 饮茶和咖啡
全程质量控制包括实验前(分析 前)、实验中(分析中)和实验后 (分析后)三个阶段的质量控制。 其中,在实验误差中实验前误差 占70%,因而实验前质量保证对减少 实验误差显得尤其重要。
标本类型
临床化学检验血液标本分为血清、 血浆和全血3种。 血清和血浆为临床常用,除前者 不含纤维蛋白原外,其余多数化学成分 无差异;全血只有在红细胞内成分与血 浆成分相似时才用;做血气分析、血红 蛋白电泳等检查时用全血,一般临床化 学分析多不用全血。
人的体位改变,也可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变化, 其中也包括一些血液成分的改变。比如白蛋白, 在取坐位或站位时所取的血标本,其测定参考值 约为37~52g/L,而取卧位时所采标本测定的参 考范围为30~50g/L。其他一些血中化学成分也 有相似变化,从站位改为卧位时,所采标本之测 定值有降低趋势,所以在采集标本时要注意保持 正确的体位和保持体位的一致性。
(二)抗凝剂
需用血浆或全血作为测定物的标本,应预先 加入合适的抗凝剂。 抗凝剂与血液标本量的要成一定的比例。 真空管中抗凝剂的量是一定的,所要求的血 液标本量也是已经规定好的,所以抽取标本量太 多或太少都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常用的抗凝剂有草酸盐、枸橼酸盐、EDTA、肝素 等。选择使用合适的抗凝剂十分重要,应特别注意: ①含有K+、Na+的抗凝剂不能用于测定K+、Na+的标 本; ②EDTA、氟化物、草酸盐等不能用于测定Ca2+标本, 因为Ca2+可与它们形成不溶性物质;EDTA影响血小板 聚集,不适合于作凝血象检查和血小板功能试验。 ③草酸盐、氟化物不能用于测定酶和用酶法测定的标本, 因为它们有激活或抑制某些酶活性的作用,如草酸盐可 抑制淀粉酶、酸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的活性,氟化物 则有激活尿素酶、淀粉酶的作用。 ④肝素抗凝血是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理想的抗凝剂,但 不适合血液学一般检查。
关于再离心 标本离心最好一次完成,若需再次离心, 应距上次离心相隔时间很短;对于含有分离 物质的血标本绝对不可以再离心。
离心后 (1)血清或血浆与接触的血细胞和凝块的分 离应在采血后尽快(2h内)完成。 (2)分离的血清或血浆的贮存:实验室的温 度和血清或血浆的贮存温度、时间,是分 析物稳定性和测定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参数。
同时,输液或者药物也会影响血液标 本的成分比例产生影响。 一般情况下,输入脂肪乳剂的病人应在8 小时后采血; 输入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蛋白质或电解 质的患者在1小时后采血。 应尽可能避免在输液同时取血;输液 不仅使血液稀释,而且对实验室检查结果 发生严重干扰,特别是糖和电解质。
(二)采集时的体位
标本处理
血液标本采取后应尽可能早地自然地使血清 (浆)从与血细胞接触的全血中分离出来。 一般应于采血后2h内分离出血清或血浆。全 血处理为血清或血浆分为离心前、离心中和 离心后三个阶段,对各不同阶段均有具体要 求。
(一)及时转送和尽快分离血清或血浆
取血后应尽快转送或分离血清、血浆,否则血清 与血块长时间接触可发生以下变化: (a)由于血细胞的酵解作用,血糖以每小时5%-15%的 速率降低,糖酵解产物乳酸和丙酮酸升高。 (b)由于红细胞膜通透行增加和溶血加重,红细胞内化 学成分发生转移和释放,酶活性受影响,血清无机磷、 钾、铁、乳酸脱氢酶、天冬氨酸转移酶、肌酸肌酶等升 高。 (c)由于酯酶作用,胆固醇酯因分解而减少,游离脂肪 酸增加。 (d)与空气接触,Ph和PO2、Pco2改变,影响结果的准 确性。
影响医学检验结果的因素 一、标本采集 二、标本处理 ……
标本采集
(一)采集标本的时间 (二)采集时的体位 (三)采集标本的方法
(一)采集标本的时间
• 样本采集选择时间的最佳原则
最具“代表性” 最具“代表性”的时间 检出阳性率最高的时间 诊断最有价值的时间
(一)采集标本的时间
身体血液中的许多成分在一日中会出现周期性变化, 如胆红素、血清铁浓度以清晨最高;生长激素于入 睡后会出现短时高峰;血浆蛋白则在夜间降低,血 钙往往在中午出现最低值。有的则是以月为周期的, 如女性生殖激素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胆固醇则在 经前最高,排卵时最低;纤维蛋白原在经前期最高, 血浆蛋白则在排卵时减少,而一般酶与电解质则并 无多大变化。因此,在通常情况下,为了减少由于 采血时间造成测定结果的波动,最好应在相同时间 采集标本。
(三)离心
离心时间和相对离心力( 离心时间和相对离心力(RCF) ) (1)标本的离心:离心分离血清应选择相对离 心力 RCF(1000~1200)×g,离心时间为5~ 10min。离心全血需2000g,离心时间为15min。 增加相对离心力或离心时间,将会引起溶血。 (2)溶血标本的处理:溶血可导致RBC内多种 成分的释出,引起对测定方法的干扰, Hb≥0.2g/L,肉眼可见溶血,可导致假性增高。对 于轻度溶血,可同时作血清空白对照;严重溶血, 应重留标本。
血液标本的正确处理,是检验人员给临 床提供正确辅助诊断依据的重要前提,当 我们做好了分析前与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 制,我们可以告诉医生,我们的结果是准 确的!
谢谢!
(三)采集标本的方法
在采集标本时应注意正确的方法,尤其在采集静脉血时, 许多因素可引起测定值的改变。如应用止血带的时间,止 血带的压迫可以使静脉扩张、淤血、使压迫处的液体由血 管内漏出,从而影响被测物的浓度。如BUN在系上止血带 后80秒,浓度即开始下降,120秒~200秒时可下降4%, 80 120 ~200 4% 到240秒时又会恢复正常。在系止血带3分钟后,Alb、Ca、 ALP、AST、Chol、Fe等浓度可分别升高5%~10%,其中 尤以AST最为突出,在系止血带40秒,即可上升16%,到 200秒时可上升25%。1988年有人报道,抽血用针头过细, 可使血K+浓度升高。所以在采血时,应尽量缩短系止血 带的时间,注意采血的体位、部位、针头的粗细、血液流 出的速度等等。
温度控制离心 离心时产热不利于分析物稳定,临床化学 分析血液标本离心时必须采用温度控制离 心机。一些温度依赖性分析物(如促肾上 腺皮质激素、环腺苷酸、儿茶酚胺等)应 在4℃分离;无特殊温度要求的分析物,离心 温度应设定在20℃~22℃;温度低于15℃可 以人为地使血钾测定值增高;冷藏运送的标 本必须在要求的温度下离心。
分析前质量控制: 血液标本采集与处理 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主讲:
当有医生向我们询问: 你们的结果准不准?
临床检验的目的: 临床检验的目的:为临床提供 准确可靠的实验诊断依据。
为了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在检验医学 中必须坚持全程质量控制(total quality control,TQC)。
涉及的人员
(四) 存放
标本采集后,应进行及时处理并在合适的环境中存放, 一般血液标本均应首先分离血清或血浆。有报道说,在 未分离的血液中,Glu浓度会以每小时7%的速度下降, K+、CL+浓度会随放置时间的延长而增高。分离的血清 或血浆一般应置于0~4℃的环境中,但对于多种用于酶 活性测定的标本来说应注意到它们特殊的存放条件,如 淀粉酶在25℃情况下可稳定一周,而CK在室温中4小时 则活性即可出现明显下降;冰冻可是一些酶变性, LDH3、4、5在4℃环境中保存容易失活,而在室温条 件下反而能稳定2~3天。所以一般情况下,各项测定均 应及时进行,标本不宜存放时间过长。
①于22℃~25℃血清或血浆的保存不超过8h; ②实验于8h内不能完成时,血清或血浆应置2℃~8℃保 存; ③48h内不能完成的实验项目,或分离的血清或血浆需贮 存48h以上时,应于-20℃保存; ④标本不可反复冻融(只能冻融1次),且不可贮存于无 霜冰箱(可造成样品温度变化); ⑤离心后分离凝胶(凝胶屏障)上面的血清可保存2~5天 但必须保证凝胶的完整性;但应用非凝胶分离物质时, 离心后必须立即将血清或血浆移出。 ⑥血清或血浆必须保存于密闭的试管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