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浅谈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 Sci. Bull.2011,17(02) 6浅谈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代春云(冠县辛集乡政府,山东冠县252514)摘 要:分析了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提高认识,加大对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培育土地流转服务中介组织,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31(2011)02-006-002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完善,以分散经营为主要特征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另一面即分散性已越来越无法适应以市场化、规模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实践证明,农村土地流转是我国现阶段农村发展现状的必然结果和现实需要,是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科技水平以及土地产出率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加快,土地流转成效初显,但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 存在的主要问题1.1 土地流转政策宣传不到位部分干部在思想上对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在工作上缺乏重视,对土地流转工作热情不高,积极性、主动性差,缺乏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和引导。

许多农民群众对土地流转的含义感到陌生,大多农户对土地流转相关法规、规章、政策和知识缺乏了解,导致对土地流转政策的认识存在偏差,部分农民甚至认为土地流转就是对承包地的重新调整,担心土地流转后失去承包权。

1.2 土地流转程序尚不规范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不断加大、流转的形式日益多样化,土地流转中出现的纠纷也日渐增多。

主要表现在:1.2.1 流转合同不规范,纠纷隐患多 当前,土地流转大多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多为亲戚朋友和农户之间的流转,这就导致了承包经营权在流转时大都采取口头协议的形式,很少通过签订合同来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即使有书面合同的,大多也只填写了流转双方姓名、面积、田块座落,没有填写流转土地用途、流转价款、双方权利义务、违约责任及解决纠纷方式等主要条款,内容过于简单,特别是双方责任、权力、义务不明确。

不规范的流转和承包合同存在大量的纠纷隐患,加之针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条文比较模糊,难以界定,一旦发生纠纷和矛盾,难以得到解决,由此引发的民事矛盾较多。

1.2.2 土地流转的主体错位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一些地方的村组织主导、行政推动,代替农民进行土地流转,有的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代替农民自愿原则进行流转。

这种做法既是政府行为的错位,同时又忽视了农户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造成农民在流转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利益得不到保障,一旦发生自然或市场风险,容易产生纠纷。

1.3 土地流转机构不够健全许多地方土地流转尚处于自发阶段,缺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总体上缺少由上而下的网络状、多功能的服务体系,使得供求双方信息辐射面窄,流动不畅,而要想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形成大量流转必须具备及时有效的供求信息。

土地流转机制的不健全,不仅使土地流转受到局限,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也使土地流转的交易成本提高。

一些区(县)、镇(乡)、村虽然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机构,但由于工作难度大,很多管理流于形式,无力对土地流转合同进行指导和管理,影响了土地流转的规模和效益。

1.4 失地农民保障问题较为突出在当前以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土地承担着农民就业保障和伤病养老保险功能,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讲,土地仍然是安身立命之本,农民不愿放弃土地,宁可粗放经营,甚至荒芜弃耕,也不愿轻易转包。

在土地的这种生存保障功能没有改变之前,土地流转是难以真正实现的。

农民离土有后顾之忧,也不会轻易流转土地。

尽管《土地管理法》提高了征地补偿标准,但征地中仍然没有体现市场经济原则,导致征地范围宽,征地程序不规范,补偿标准较低且不到位等情形大量存在,(下转31页)收稿日期:2010-12-01第17卷02期31养蟹要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

铒料要新鲜适口,不要过少,也不要过量,过少不够吃,过量污染水体,造成浪费。

前期投铒以青、粗、精为主,青料(水草之类)占30%,粗料(糠麸粮食)占40%,精料(杂鱼及动物下角料)占30%,促进河蟹体积增长。

后期投铒以精、粗、青为主,即精料占60%,粗、青各20%左右,促进河蟹肝脏积累及体重的增长。

4.2 水质、水位调节水质引用应做到卫生、无污染、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溶氧充足、透明度在30cm以上。

保持适当水位水量,池塘养蟹要不断加注新水,以满足河蟹对水体活动空间的要求,促进生长。

4.3 防病河蟹的疾病不多,最主要是蜕壳不遂症。

池塘养蟹要注意铒料的新鲜适口,保证铒料的营养质量。

定期改善水质,增施钙肥,增加水中钙离子含量。

夏秋季节,20d左右用1次生石灰,使用量15kg/667m2左右,溶化后向全池泼洒。

4.4 防逃、防害、防偷认真搞好防逃、防害、防偷管理,平时要加强看管,不时检查维修防逃设施。

不管使用何种材料防逃,要确保河蟹逃不出去。

在搞好防逃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防害工作,要设法消灭水旱老鼠,驱赶水鸟、黄鼠狼等。

水旱老鼠,投药杀之,注意投药要在离水面远些的岸边,以防河蟹误食造成死亡。

4.5 适时捕捞成蟹捕捞方法多种多样,有加水干塘法(适合池塘养殖捕获)蟹簖、地龙(大水面捕获)。

不管用何种方法,要抓住季节,不失时机地将所有成蟹收获起来,提高效益。

5 结语以上几点是河蟹养殖的基本要点,归纳起来就是四句话:“水域是条件、苗种是关键、防逃是根本、管理是保证。

”只要紧紧围绕这几方面认真去做,一般都会取得很好的效益。

(张宏民编、校)(上接6页)致使失地农民的就业和长远生计难以得到保障。

2 对策建议2.1 提高认识,加大对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首先,各级政府及部门要提高认识,把土地流转当作一项中心工作来完成,当作一件关系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大事来抓。

要认识到土地不仅仅是农民就业和生存手段,更是一笔庞大的资产,加快土地流转正是合理利用这一资产,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

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的正确引导和服务,既要克服利用土地所有权属强制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错位行为,又要克服对违规流转放任自流,缺乏服务规范机制的缺位行为。

其次,要进一步加大对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增加收入等好的典型和成功经验的宣传力度,让农民熟悉政策,打消顾虑,积极投身土地流转。

2.2 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土地流转涉及土地所有者、土地经营者等多方面的利益,流转必须按规范的操作程序进行。

在进行土地流转时,必须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明确流转的形式、数量、年限、条件及双方的权利、责任、义务等,合同需经过农业部门的鉴证。

县、乡、村三级都应建立健全合同管理机构,全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登记制,加快构建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步伐,明确各级职责,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在办理土地流转合同备案时,应认真审核合同的真实性、可行性和合法性,对违背农民意愿或损害集体利益的问题要依法纠正。

2.3 培育土地流转服务中介组织,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化流动制度是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必然趋势,而完善的中介服务组织是农村土地市场化的关键。

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及农业部规定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负责农村土地承包及承包合同管理工作的要求,可依靠县乡经营管理部门的力量组建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市场。

因此,应积极培育以乡镇农经管理部门为主体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农地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之间的媒介和桥梁作用,如土地流转规划、土地供求信息、土地流转程序等,进而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和产业化经营。

2.4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多层次的农村保障体系,包括农村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以及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养老保险补贴和土地承包权换城镇社保政策,使得长期流出土地的农户获得的利益不亚于土地被征用的农户,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功能,解除土地流出者的后顾之忧,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

此外,政府部门应积极为农民群众开拓新的就业途径与就业岗位,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有层次地引导非农产业载体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使离开土地的农民有业可就,有钱可挣。

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EB/OL].http: //,2008,10,19.[2]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Z].北京:中国 农业出版社,2002.[3]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4.[5]吴郁玲,曲福田.土地流转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农村经济,2006, 3.[6]印 华.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和农业发展模式的思考[J].财经 研究,2001,2.(张宏民编、校)吕文军 浅谈河蟹养殖技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