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至少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2.下列属于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是()A.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B.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C.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
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D.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
3.下列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是()A.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B.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C.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D.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下列不属于探究活动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要求的是()A.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
B.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C.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D.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
5.下列不属于探究活动“交流与合作”环节的基本要求是()A.能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
B.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
C.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
D.能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
6.下列属于“提出问题”这一探究环节的是()A.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B.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C.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
D.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7.科学内容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经及能量三大部分,我们将其称为一级主题,其下又分解为二级主题。
下列各项中属于“物质”的二级主题的是()A.能量守恒B.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C.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D.新材料及其应用8.有关科学内容的二级主题,a机械运动和力;b机械能、内能、电磁能;c声和光;d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e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f能量的转化和转移;g能量守恒;h电和磁;其中属于运动和相互作用主题下的二级主题的有( ),属于能量主题下的二级主题有( )A.a、b、c、d;e、f、g、h。
B.a、c、e、h;b、d、f、g。
C.e、f、g、h ;a、b、c、d。
D.b、d、f、g;a、c、e、h。
9.下列行为动词,不是用来表示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是()A.独立操作B.领悟C.理解D.了解10.下列行为动词,不是用来表示体验性要求和目标的是()A.经历B.反应C.认识D.领悟11.在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时,主要从课前准备和教学过程中的组织教学这两个方面进行考查的是()A.教学内容B.教学方法C.教学态度D.教学效果12.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使学生“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的课程目标属于()A.过程与方法目标B.知识与技能目标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D.知识与价值观目标13.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下列科学探究能力属于猜想与假设要素的是:()A.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B.能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C.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D.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14.当前我国义务教育课程的设置应该是()A.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为主。
B.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为主。
C.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高中分科课程为主。
D.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中学分科课程为主。
15.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A.自主学习B.合作学习C.探究学习D.含A、B、C二、填空题1.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_____ 、、以及的培养。
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历。
从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物理学是研究、和的自然科学。
3.物理学由和两部分组成。
物理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学则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
4.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从、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2)通过基本与,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3)通过,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4)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力和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5)通过展示物理学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生学习一些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5.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1)注重,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2),;(3)注重,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4),关心科技发展;(5)构建。
6.《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为:。
由此,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由和组成。
7.科学探究包含、、、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评估、等要素。
科学内容含有三个主题:、、;在课程实施建议部分,分别为教师、教材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提供了教学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以及学生学习评价建议。
8.在《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向知识的转化,从学生向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9.课程资源包括各种形式的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科技图书、录像带、视听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实验室,以及校外的工厂、农村。
科研院所、科技馆、电视节目等。
可以总结为:、、、等4种形式的资源。
10.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目标,用最简单的一句话表示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诊断并提出改编建议例:声音特性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影响响度的因素,并掌握振幅与响度的具体关系。
病因诊断:“让学生”反映了目标的实施主体不是学生而是教师,没有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编制目标。
另外探究问题振幅与响度的因果关系出现颠倒。
改编建议:通过手拨钢尺等实验的探究,学生知道振幅是影响响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并认识到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知识与技能: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
2.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过程与方法目标:会设计、连接串、并联电路有画了电路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液体的压强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
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会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计算。
4.汽化和液化教学目标:体验蒸发现象,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在蒸发过程中需吸热的物理本质,了解其应用。
通过对坎儿井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
知道蒸发和沸腾统称为汽化现象,汽化时吸热;与之相反的过程称为液化,液化时放热。
了解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通过观察水的沸腾,记录数据,描绘图象,体会物理实验的魅力。
5.声音的特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能领悟声现象,培养尊重自然规律的态度;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6.液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液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五、案例分析案例一:物态变化在学习九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时,季老师根据“迷你实验室”提供的用蜡自制玩具的过程材料,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否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自制一个你喜欢的玩具?课前设计这一个问题时,他猜想学生恐怕不会做得太好,也许少数提前预习的学生能回答出用蜡自制玩具。
接着有学生说用冰做一个玩具。
听到学生这一回答他的眼睛为之一亮,因为这一想法是他课前没有料到的。
因此,他马上追问一句:“现在是初秋,你用冰怎么做?”学生回答:“放到冰箱里冻。
”季老师又追问了一句:“你是不是想冻一块冰,再雕刻成玩具?”“不,我用泡沫一个模子,把水倒进里面冻,等冻好了再拿出来修理,就像咱们学校工厂的翻砂(铸造)车间那样干。
”“你对铸造程序的了解不是一般的水平啊!”旁边有学生插话说:“他爸就是干翻砂的。
”轮到后面的班级时,我立即调整了上课计划,就自制玩具的问题展开讨论:1.所用到的物理知识;2.都准备哪些材料;3.你打算怎样做。
经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收到了比预想要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二:水资源危机与节约用水在学习水资源危机与节约用水时,教科书中介绍了用明矾粉和实验室过虑水两种净化水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季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题供学生探究:请自选器材,制造一个简易的滤水器,可画图表示并加以说明。
学生的设计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照搬实验室过滤水的方法,(见教材图11-43);另一种是从参考资料上学到的用大饮料瓶,在瓶底扎一个小孔,瓶里装有纱布、细沙和石子过虑的方法(见图一)我将两种设计画在黑板上,让学生们讨论,学生马上指出:第一种方法不实用。
第二种设计不方便,因为瓶口太小,过虑物质不好往里装,倒水时容易洒出来。
最后讨论的结果是:将饮料瓶倒过来,瓶口朝下,将底部截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既方便又实用的滤水器,同时还想到了最下层是纱布,第二层是细沙,最上面是石子的安排方法,(见图二)石子在上面能压实下面的过虑物质,过虑效果好。
就这两个案例结合物理学科的课程改革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谈一谈你的看法。
案例三:温度计在一堂“温度计”教学课堂中,付老师让学生分组实验,她是这样设计的:(1)体验自己对温度的感觉是否可靠;(2)观察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的构造并找出异同处;(3)学习用实验室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并理解操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