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
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
四、将“课堂”还给学生
无论是整个学期的教学,还是每节课的学习,在开始之前老师都要 给学生一张清晰的“地图”,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起始位置在哪里,要达到 的位置在那里。每学年、每学期、每节课,学生都应该明确知道本学科对 自己的预期目标是什么。要唤醒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让他们知道自己在 什么地方,也应该激发对新知的学习欲望,明确自己要去什么地方。然而, 老师往往担心自己讲解不够详细,担心学生学不好。其实老师越怕孩子吃 亏,讲解越详细,孩子越吃亏,因为时间被老师占用了,学生没时间了。 只有学生自愿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烟台读者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 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 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 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学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阅读是个人成 长的必要途径。对 于教师而言,读书 不仅是精神生活的 重要内容,更是专 业发展的一条捷径。 漫长的阅读之旅, 是一段艰苦而欢喜 的修行。
内容简介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
该书从“要读书”这一本原视角出 发,通过作者的工作体会与阅读之间结合 而得出的思索体悟,使得读者明了自己与 书籍之间就应达成一种精神的契合,通过 用心阅读与吸收书中智慧,结合自己的教 学实践进行思索,从而架起读书与教育相 接的那座桥梁。
内容简介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
二、“了解”是教育的基本前提
没有了解,就没有有效沟通;没有有效沟通,就没有理解;没有理 解,就没有教育。 正如《麦考特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中写道:“有的 时候,自己就像是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将自己的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 来,像小丑一样在讲台前拙劣地表演”。其实孩子身上的很多问题,都可 以在成人身上、教育者身上找到答案。教师和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 是互相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成人只有放下架子,怀一颗 真诚的心,才能走进孩子,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教师蹲下身子,就像一 堵墙,为学生遮挡风雨;教师弯下腰来,就像一座桥,引领学生走向智慧 彼岸;教师挺直腰板儿,就像一把梯子,引导学生攀登科学高峰。 当师生融为一体时,教育真的是一种幸福,教育真的会变得简单、轻 松而有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该书的另一个难得之处,在于作者的阅读 与感悟并非“散射式”的,而是经过精心汇集 的“阶梯式”的思考,从第一辑的“教学即创 造”,到最后一辑的“变革即未来”,呈现了 一种着眼当下,又聚焦未来的教育观。在为其 一篇篇微言大义的“读后感”打动之余,更是 被作者这种分类分层的阅读习惯所感动。
。
一、不断提升师德修养是教师永恒的追求
各位老师,让我们捧起书 本,再当一回渴望求知的学生!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
作者十多年来,坚持每周读一本书,写一 篇读后感,至今已经积累了近200万字,完成了 500多本书的阅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 一书,就是作者从读过的500多本书的读后感中, 精选出来的50篇文章,从不同层面向大家介绍了 一批中外教师在教学一线的教学革新,在教育和 社会的关系上所做出的有价值的探索,在学校自 身建设上如何遵循规律办出自己的特色,在教育 的诸环节如何关注理念为实践插上飞翔的翅膀, 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如何把握变革的机会等。
河南武陟人,上海市物理特级教师,2017年 3月,任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荣获“全国教育改革 创新管理贡献奖”、《中国教师报》2011年度全国十大最 具思想力教育局长、《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推动读书十 大人物等荣誉和称号。《中国教育报》《上海教育》等报 刊专栏作者,《教师博览》签约作者。
内容简介
五、让孩子爱上阅读
《第56号教室的文化场》中写道:如果孩子们不能学着好好读书 并且喜欢阅读,那么这个孩子在其他方面发现成功和幸福的机会就很 小。 一个人的读写能力不仅仅决定学业成功与否,还决定着未来的 生活质量。家长和老师如果携手把孩子培养成终身热爱阅读的人,家 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用“信任”将教师和学生凝聚在一起
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是能力有问题,而是尚未培养出思想上的韧 性,以及孜孜不倦、不屈不挠克服苦难的精神。我们常常将学生成绩的不 尽人意归结于学生的无能,事实上,这些孩子并不是智商低,而是情商低。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最主要的取决于情商而不是智商。情商培养应该成为学 校教育重要的一部分,然而,目前急功近利的教育忽视了对孩子情商的关 注与培养。 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是能力有问题,而是尚未培养出思想上的韧 性,以及孜孜不倦、不屈不挠克服苦难的精神。 ——第56号教室的文化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恪守作为教师的一份本真善良,是成就 学生、成就教育的重要基础。这种善良不单指做一个好人,而是既要把这 种善良内化为对教育工作的丰沛热情与精进钻研的精神,努力把“教师” 从一种普通的职业定位上升到事业奉献的高度;又要内化为对于学生在学 习、做人上的关爱指导,使其真切地感受到那种“春风化雨”般的人格魅 力! 正如于漪老师在自传《岁月如歌》中写到:即使是在群魔乱舞的 “文革”时期,回想当初自己给患肺结核病的学生买药、给骨折又无钱的 学生付医药费、给没钱的近视学生配眼镜等等以至于家境拮据,她依然没 有后悔——“这样做图的什么?我从未张扬过,也从未想到要得到什么, 只不过人心都是肉做的,看到这些孩子那么困难,我心里难过,故而想方 设法帮助。”这虽不是在课堂上的授课,但这种实实在在的关爱,是人情 淡漠的冰窟里那束最温暖的光芒。 作为教师,我们努力提升师德素养,使教育有“爱”,无论是教学 还是平日生活,都会带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感动与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