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育教学中语言艺术的魅力

体育教学中语言艺术的魅力

体育教学中语言艺术的魅力
发表时间:2011-10-12T08:51:40.010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1年第9期供稿作者:汪孟华[导读] 教师的语言艺术是创设良好情景、激活学生情绪、加速学生认识活动的重要手段。

汪孟华(濮阳市职业中专,河南濮阳457000)
语言是体育教学中组织教学、传授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简洁、明快、严谨、深刻、有激励性和感染性的语言形式,能够营造活泼愉悦的课堂氛围,感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师的语言艺术是创设良好情景、激活学生情绪、加速学生认识活动的重要手段,而且也能唤起学生取得成功的愿望和成就感,使学生乐意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学习效果也就事半功倍。

笔者就体育教学语言艺术的魅力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导入语言的艺术
成功的导入方式往往决定教学的成功与否。

教师在上课时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决定选择导入方式。

如学习单手肩上投篮动作时,用问题导入的方式进行教学。

问:“投篮方法有几种?”
通过教师语言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注意力快速转移到课堂上来。

如学习快速跑技术动作时,教师可以用新闻导入的方式进行教学,根据报刊、电视上所看到国内外重大比赛进行导入,教师讲解时声音抑扬顿挫,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到学习活动中来,以引起学生对这堂体育课的重视。

二、组织语言的艺术
组织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组织是依靠一定的教学制度规定,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而注重起来的。

体育教学课堂是一个处在动态变化的教学状态。

教师与学生都在动态变化之中,完成教与学的双边既独立又配合的这种协调过程,是通过教师的组织而实现的。

教学组织的过程主要是依靠教师的口头语言及其变化的表达而统一起来的。

队伍调动和变化指挥的口头语言的运用,如“起步———走”“,立———正”等,语调是音高节奏突出,语气较重而肯定;在练习方法、任务的布置时语音强弱适中,语气轻重要视教学情境而定,节奏要强弱交替、长短相间,寄予一定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激情,活跃课堂气氛。

三、教学语言的艺术
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要求教师应做到语言准确、精炼,富有启发性;情真辞切,真挚感人,富有情感性;生动直观,形象具体,富有趣味性;刚柔相济,顿挫有致,富有节奏性。

学生对知识的认知,首先是通过教师口头语言的描述而获得的。

在体育教学中,口头语言表达要精练,使复杂的动作技术变得简练,帮助学生学习和记忆。

如运动的挺身式跳远的空中动作,学生只通过视觉形象的接收,还是不能完全理解的。

教师口头语言的“放、摆、挺、展”四个字的精练表达,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腾空动作的认识和对技术要求的理解。

又比如侧向滑步推铅球,完整技术是较复杂的。

教师的示范在快速中完成,学生也不易看清。

所以,教师用“蹬、转、送、撑、挺、推、拨”七个字的简练口头语言描述,也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技术的理解和认识。

可见,精练的口头语言是教学艺术视觉形象的最好的直观描述。

在课堂教学中,语调的变化,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有时候,同样一句话的语调变化不同,就会引起不同的教学反应。

这是因为语调的高低、强弱变化不同、语气的轻重缓急的落脚点的变化不同,能引起学生不同的理解的结果,甚至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的高低强弱变化会影响整个教学结果。

比如学生在中长跑的过程中,亲切、关心的语调会鼓舞学生坚持下去,而最后阶段的强烈急促的语调会调动学生勇气,浑身是胆完成最后的冲刺。

长时间的过高语言会增加学生紧张不适感,师生都容易产生疲劳感;而长时间的语音过低,造成有气无力感觉,激发不了学生参与运动的激情。

因此,教学中的语调的艺术性,应表现出高低强弱变化的适应性;语气轻重缓急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四、情感语言的艺术
感情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

学生对教师语言表达中好的或不好的,正确的或是不正确的感受是深刻的。

哪怕教师的一个“好”字的表达,对学生也是极大鼓舞。

比如一句很简单的、语气和蔼可亲的问话:同学们,今天天气很热(或冷),你们怕吗?这将会激起学生的肯定回答:不怕!如此有力的情绪调动,对教学极为有利。

总之,体育教学中的语言艺术为体育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教师在使用教学语言时,一定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遵循语言规律,符合语言规范。

加强思想修养和语言修养,认真准确地掌握和运用高水平的体育教学语言,丰富语言内涵,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切实运用好语言这一艺术,改善体育教学存在的单调乏味的感觉,把体育课上得健康、活泼、有趣、有品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