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教学法
——低年级品生课的“法宝”
一、游戏教学原则与特点
游戏教学法贯彻了"寓教于乐"的教育原则,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所以大部分教师都使用了这种教学方法。
"寓教于乐"不仅是一种先进的和人性化的教育理念,而且也是教师致力的一个方向。
它的基本要求,是对"教"和"乐"的严格界定。
教,必须是各科教材中的内容,不能脱离原有的教育材料,尤其是其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乐,必须有比较成熟的游戏法则,有很强的竞赛性和极大的趣味性,在一定的前提下,给学生较大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莫过于游戏。
在游戏教学法中,教师融合特定的教学内容于游戏中,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有效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
二、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与特点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课程特点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
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
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
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
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
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
意与表现。
三、课堂教学游戏实录
(一)击鼓传花找朋友
一年级品生课第一单元《我上学了》第三课《新朋友、新伙伴》。
活动目的:
1.通过游戏熟悉老师和同学。
2.能大大方方、有礼有节的与人交往,消除与人交往的陌生
感和羞怯感,感受到拥有朋友的快乐,产生结交朋友的愿望。
3.在游戏中锻炼孩子的口头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从而表现
一种对老师,同学的喜爱之情。
学生特点:
一年级学生由于从幼儿园或者学前班上来,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少数条件不好直接上学的孩子则只有很一般的说的能力,其他更弱。
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很重,好玩好动。
有一定的自我表现欲,需要被肯定和鼓励。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找朋友》歌曲录音。
2.学生准备:准备一份能表现自己特长的礼物(比如:绘画、
手工、歌曲等)。
活动内容及步骤:
一、我认识你──游戏:“叫名字”
师:我们小朋友在一起学习生活了将近一个月了,老师把每个小朋友的名字都记在了心里,我能报出班上所有小朋友的名字,而且闭上眼睛脑中就能浮出他可爱的模样。
你能把小朋友的名字报出来吗?让我们做个游戏。
接下来小组进行比赛,由小组长负责指派一人数数,评选出叫的最多的小朋友。
生:……
(通过统计,最多的小朋友基本上能叫出全班同学的名字,对于他们老师授予其“亲和天使”的称号,而个别小朋友却只能叫出1、2个人名,这些都是比较孤僻内向的孩子。
)
二、击鼓传花,说出好朋友
伴随着音乐的暂停与播放,传递的物品到哪个孩子手中,由这位学生在讲台上进行介绍自己和自己的好朋友,并说出自己和好朋友是怎么认识的。
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大家各自寻找朋友,老师也积极参与。
注意那些害羞的孩子,老师要帮助他们也同样参与活动,并找到朋友。
音并把你的礼物送给对方。
(游戏中要注意文明礼貌。
)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教材,通过游戏,交流,讨论激发学生自主交流的欲望,润物无声,不着痕迹地引导他们在交往过程中得到实际交往的能力。
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始终是积极、和谐的,很好的达到了活动的目的。
三、课堂反思
师生间的融洽关系意味着师生生命的相遇与共融,每一个眼
神与动作都潜藏着彼此的心意于情意,把这种和谐的融洽带进课堂,让学生感觉到课堂就像温暖的家,轻松自如,自由发挥,从而去创造高效的学习氛围。
四、教学游戏与课堂结合的反思
运用游戏教学法,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学会了知识,同时又充分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能够帮助一些学生克服"羞于启齿"、"消极"、"自卑"等一些不良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改变自己的性格弱点。
同时,也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提高教学效果。
在游戏训练中指导者应是游戏的组织者、旁观者和协助者。
在游戏过程中指导员应把握参与游戏的“度”,既不能对游戏方法不闻不问,又不能过分热情地参与游戏。
这是由于指导员在游戏中还有其它职责,他除了让游戏顺利开展外,还应注意现场状况,掌握各种情况的变化。
同时,指导者除对游戏方法、规则有充分的了解外,还应了解游戏的目的,更要有洞察团体及个人为含义的能力。
达到游戏的目的后,就应适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