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程课程总结ppt
次级代谢:把一些没有明确的生理功能,不是维 持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物质的代谢过程。其产物称 为次级代谢产物,如某些色素、抗生素、毒素、 生物碱等。
代谢过程错综复杂,但受体内调 节系统严格控制,并按照顺序、协调 有效地进行,维持体内代谢平衡。
对微生物而言:
代谢过程----细胞内自我调节
微生物代谢调节方式:
③生长繁殖能力强,生长速率快。
④能够高效地将原料转化为产品。 ⑤有广泛利用不同来源原材料的能力,
并对发酵原料成分波动敏感性较小。 ⑥对需要添加的前体物质有耐受能力,
并且不能将这些前体物质作为一般碳 源利用。
⑦发酵过程中产生泡沫要少。 ⑧具有抗噬菌体感染能力。 ⑨遗传特性稳定,保证发酵过程能够长
期、稳定地进行,同时有利于实施最 佳工艺控制。
发酵工业:
传统发酵(也称酿造,如醋、酱、酒等) 近代发酵工业(如酒精、乳酸等) 现代发酵工业(抗生素、氨基酸、酶制 剂等)
发酵工程:
是指具有工程技术的微生物学在 工、农、医等领域应用,而形成的一 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
实现发酵工程,必备条件:
①某种功能的微生物; ②控制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各种条件; ③微生物发酵设备; ④发酵产物提取、精制的条件和设备。
微生物发酵动力学
是研究各种环境因素与微生物代谢 活动之间相互作用随时间而变化-- 即生物反应速度的规律。
研究方法:
是用数学模型定量地描述发酵过 程中细胞生长速率、基质利用速率和 产物生成速度等因素的变化,以达到 对发酵过程有效的控制,从而提高产 品的产率及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发酵动力学模型:
发酵动力学模型,是为了描述菌体 生长、碳源利用与代谢产物形成速度 变化,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动力学关 系。目前有多种动力学分型。
pH影响结果
1.菌体大小、长度缩短、直径和数量。
2.pH影响细胞膜的电荷状态,进而引起 膜的渗透性发生改变,再进而影响菌体对 营养物质吸收和代谢产物的形成。对产物 的稳定性同样有影响。
连续培养动力学
连续培养或连续发酵是指在培养过程 中,连续地向发酵罐中加人培养基,同时 以相同流速从发酵罐中排出含有产品的培 养基。一般连续培养方式可归纳为两种基 本方式:一种是罐式或搅拌发酵罐,另一 种是管式反应器。
微生物发酵营养基质控制
营养物质:能够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 和各种生理活动所需的物质。
生产菌种选育方法:
自然选育、诱变选育、抗噬菌体菌 种选育、杂交育种、原生质体融合技 术、基因工程技术等。
自然选育: 不经人工处理,利用微生物自然突变进
行菌种选育的过程。 自然突变原因:
1.多因素低剂量的诱变效应, 2.互变异构效应。
自然选育程序:
取样→菌悬液→稀释→平板分离→单菌 落→能力检测→菌种。
诱变育种: 是利用物理、化学诱变剂处理微生物
细胞,提高基因突变频率,再通过适当的 筛选方法获得所需要的高产优质菌种的育 种方法。
常用的诱变剂--物理、化学和生物 的三大类。
诱变育种基本方法
诱变育种----诱变和筛选 诱变----包括出发菌株选择、诱变剂种
类和剂量选择,以及合理使用方法。 筛选----初筛和复筛,测定菌种的生产
发酵工程概图
微生物特点:
①微生物比表面积大;
②转化能力强; ③敏殖速度快; ④变异率高; ⑤分布范围广泛。
发酵:
是指利用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 下的生命活动,来制备微生物菌体本 身或其代谢产物的过程。
发酵工业 是指利用微生物生命活动产生的
酶,对无机或有机原料进行酶加工获 得产品的工业。
其主体是利用微生物酶进行生化 反应的工业。
碳源利用与产物形成速度的关系动力 学分型,它将发酵过程分成了三个类型。 1)Ⅰ型——产物直接与碳源利用有关; 2)Ⅱ型——产物间接与碳源利用有关; 3)Ⅲ型——产物表面与碳源利用无关。
பைடு நூலகம்
分批发酵动力学
分批培养: 是一次投料,一次接种,一次收获的间
歇培养方式。
这种培养方式操作简单,发酵液中细 胞浓度、基质浓度和产物浓度均随时间而 不断变化。就细胞浓度变化而言,在分批 培养中要经历延迟期、对数生长期、减速 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图4-2)。
微生物代谢
代谢:生物体内所进行的全部化学反应 的总和。
代谢----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酶);
物质代谢--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酶); 能量代谢--产生、储运和利用(酶)。
微生物代谢:
初级代谢:一般把具有明确的生理功能,对维持 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代谢过程。其产物称为 初级代谢产物,如氨基酸、核苷酸、糖、脂肪酸 和维生素等。
能力。
诱变剂的使用方法
诱变的方法:单一诱变和复合诱变。 单一诱变:指只用一种诱变剂处理菌种。 复合诱变:指两种以上诱变剂处理菌种。 复合诱变处理包括同一诱变剂多次处理、
两种以上诱变剂同时、先后处理或多次 处理。
杂交育种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基因工程技术 菌种保藏的原理和方法
发酵类型:
1.分批发酵 2.补料分批发酵 3.半连续发酵 4.连续发酵 5.细胞高浓度发酵
1.细胞透性调节; 2.代谢途径调节; 3.代谢流向调节; 4.代谢速度调节(酶活性或酶数量)。
发酵工程生产水平由生产菌种性能、 发酵条件、提取工艺和生产设备。
其中生产菌种是最重要的,生产菌 种最初都来源于自然界。
优良的生产菌种应具备基本特性:
①具有在较短的发酵周期内产生大量发 酵产物的能力。
②在发酵过程中不产生或少产生与目标 产品性质相近的副产物及其他产物。
生长因子种类:
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和嘧啶、 卟啉及其衍生物、固醇、胺类、C2~ C6直链或分支脂肪酸等,还有一些特 殊的辅酶。
能提供生长因子的天然物质有酵母 膏、蛋白胨、麦芽汁、玉米浆、动植 物组织或细胞浸液以及微生物生长环 境的提取液等。
微生物发酵pH控制
发酵液pH变化,与发酵关系极为密切, 对菌体生长繁殖和产物积累影响极大,因 此是一项重点检测的发酵参数。
发酵工业大致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1.自然发酵阶段 2.纯培养技术的建立 3.通气搅拌发酵技术的建立 4.代谢控制发酵技术 5.开拓发酵原料时期 6.基因工程阶段
发酵工程的范围
1、微生物菌体发酵 2.微生物酶发酵 3.代谢产物发酵 4.微生物的生物转化发酵 5.微生物特殊机能的利用
发酵工程的未来
1.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菌种 2.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 3.固定化酶或细胞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