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古代科举制度基本常识2013-05-30 作者:编辑:化成天下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

也是政府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

开始于隋朝(公元518年--公元618年),一直到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共延续了1000多年。

读书人要先参加"童试",参加的人不论年龄多大都叫"儒童"或"童生",考试合格被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国家按月发给粮食;二等的叫"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参加正式科举。

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

考上的叫"举人"。

考试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首都的"礼部"(政府的一个管理机构)举行,考上的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土出身",第一名称"传胪"。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一、古代考试内容在古代中国两千多年的考试史中,古人几乎尝试过各种可能想到的考试内容。

从西汉到南北朝的察举时代,以推荐为主,考试还只是一种辅助手段。

那时的考试内容有两项:读书人考试经学,在朝官吏考试章奏。

此后荐选时代的考试内容变化不多。

到了以考选为主的科举时代,旧的考试内容被逐渐丰富。

唐朝进士录取以诗赋为重,从而促成了唐诗的空前繁荣。

到了宋元两朝,经义逐渐取代诗赋成为一种主要的考试内容。

明、清科举考试分量和难度都有所增加,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的文体格式逐渐发展定型。

总之,中国古代选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不外乎经学(家法、帖经墨义,经疑、经义)与文学(诗赋)。

在察举时代,经学、文学分途;科举时代,两者渐渐合一。

二、八股文是中国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和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时期,科举考试时所采用的专门文体。

因为它要求文章中应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一共八部分,所以叫八股文。

"股"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的题目都出于中国古代的两本很古老的教科书《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论述内容以中国古代的哲学家的注解为准,结构体裁有一套硬性的规格。

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各部分组成,作用互不相同。

八股文对字数有也有一定的限制,文中要求点句、格式等都有很严格的要求。

三、各朝代情况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建立后,广大中小地主的势力得到加强,要求做官参政的愿望也愈加强烈。

科举制度不但能满足这种愿望,而且能更广泛地发掘、笼络人才,因此成为政府选拔官吏的方式之一。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科举制度开始系统和完善起来。

在政府各级学馆学习的生徒和不在学馆的普通读书人都可参加科举,此外还有现任官员参加的科考等。

科举考试中,常见的科目有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科,稍后又开设了制举和武举。

考中进士只是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下一步还要经过吏部选试合格,才被授予官职。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科举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变化、发展。

科举考试中,常见的科目有进士科、制科、词科、明经、三史、明法、童子、武举以及"三舍法"取士等。

宋朝进士、明经等科考试一般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

省试、殿试通过以后,朝廷便立即授予考生官职。

元朝(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蒙古统治者实行的科举制度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色彩。

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为乡试(行省考试)、会试(礼部考试)、御试(殿试)三级。

在乡试、会试时蒙古人和西北各少数民族只考两场,而汉人则须考三场。

御试时,虽然考生都考策问一道,但前两种人仅限五百字以上,而汉人必须在千字以上。

在考试内容上,汉人的题目也比较难。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科举考试以进士科考试最为重要。

考生通过县试和府试后称为童生,就可以参加进士科的正式考试,考试中必须用八股文作文章。

院试是国家科举正式考试的最初一级,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

院试之后是乡试,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三年考试一次,乡试取中的称举人,已经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

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

会试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第一名叫做会元。

贡士还要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出榜分三甲,其中一甲赐进士及第,就是大家熟悉的状元、榜眼、探花。

中了进士,功名就到了尽头。

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科举基本上沿袭了明朝的制度和考试程序。

在清朝,每逢遇到皇帝生日、登基等庆典时,还额外有加科乡试,叫做恩科。

二甲、三甲的进士殿试以后还要进行一次考试,叫朝考。

清朝科举考试中也必须用八股文作文章。

乾隆年间考试内容增加了诗赋,以后院试、乡试、会试都必须考诗,称为试帖诗。

篇二:浅谈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演变与当代启示研究背景与意义浅谈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演变与当代启示研究背景与意义我们不难发现,持续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曾经闪耀过璀璨的光芒。

在科举制消逝了近百年的今天,我们仍能感受到科举时代所积淀的传统文化之无处不在。

在经历了盲目而激烈的批判之后,科举制又渐渐为世人所慎思、所吸纳。

作为中国古代一种大规模的国家考试,科举以选拔优秀人才担任政府官职为鹄的,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产生过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从教育的角度看,由于深受"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影响,封建时代办学的目的是"储才以应科目",足见科举对教育的影响之大。

科举废除已近百年,其对教育的影响却弥漫并积淀为现实基因的一部分。

探讨科举制下考试与教育的关系,有利于我们今天的教育考试改革鉴古知今、趋利避害。

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通人士和官员自愿向官府报名,然后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

科举在中国古代总的来说是弊大于利的。

从制度的角度来说,科举制度确实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

一、科举的积极作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体现在文化方面。

首先,科举制度使得中国的文化精华得到传承。

作为考试内容,读书人最重要的就是学习知识,而在当时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古代文化知识。

一个书生没有饱读文化思想的精华所在何谈治国之道。

这样一来,中国文化就延绵不绝的传承下去。

其次,科举也不断发展和丰富着中国文化,如果没有科举制度也就没有,中国古代的灿烂的文化。

如诗、词、歌、赋的发展与繁荣;唐小说的兴起与发展。

如此说来,科举制度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确实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二、从科举制度对社会以及封建统治的作用来看。

科举制度是为了选拔官员而设立的。

这样的一种选官模式,一定程度上,三、从个人角度来看由此看,科举制度的实行在古代是积极的作用是主要的。

但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下,科举制度的弊端也日益突现。

一、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

八股取士,原来用意我想可能是,用固定的格式写,便于考官评分,以示"公平"。

后来却成了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压抑了那些本来不擅长科举科目的人的思想,也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

从而导致了思想上的落后,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

甚至产生像孔乙己那样的科举牺牲者。

二、科举制度也产生了家庭悲剧。

由于科举制度及第者享有丰富的优待的荣誉,而且科举也是普通人出头的重要途径,因此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

三、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

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出现了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

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

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

这就不利于国家建设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良好制度。

造成了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混乱。

四、科举制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文化心理,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

科举成为最吸引人的事业,读书成了最有意义和价值的活动,科举及第与否成为人生极喜极悲的重大因素。

相信陈世美的丑名是无人不知晓了,虽然这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当事人的思想价值观,和责任感,但是科举毕竟给了它这样一块生存的土壤。

由此,就科举制度的消极作用来说并不主要是制度本身的错误,应该承认科举是一项好的选官,选才制度。

就制度本身而言,科举不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作,在中国历史上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如同传统文化的其他精华一样,科举制度的积极部分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

浅谈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利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是我们的目的。

篇三: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通人士和官员自愿向官府报名,然后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度是唐朝开始正式实行的,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一直紧紧伴随着中华文明史,结束于清朝光绪二十七年最后一科进士考试。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经历着几个时期:隋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隋朝统一全国之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就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度代替以前的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

唐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完备时期。

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主要科目有明经、进士。

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大体有两种:一种是朝廷所设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以及各地的州、县学馆的学生,当时称为生徒。

他们在学校内考试合格之后便可以参加朝廷于尚书省举行的科举考试,也称为省试。

二是不在学馆的普通读书人,可以向所在的州、县官府报考。

地方州、县逐级对他们进行考试,合格的人被送到京城长安参加尚书省的省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