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彬县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彬县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彬县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目录1、总则1.1 编制目的1.2 编制依据1.3 编制原则1.4 适用范围1.5 编制单位和审批权限2、基本情况2.1 自然情况2.2 经济社会情况2.3 山洪灾害概况2.4 山洪灾害防御现状3、危险区、安全区的划分3.1 划分原则3.2 危险区及安全区划定4、组织指挥体系4.1 县级组织指挥机构与职责4.2 镇(办)组织指挥机构与职责4.3 村级组织指挥机构与职责4.4 组级分工职责4.5 住户任务及职责5、监测预警5.1 山洪灾害雨量、水位预警指标5.2 实时监测5.3 通信5.4 预报预警6、转移安置6.1 转移安置6.2 转移安置纪律7、抢险救灾7.1 抢险救灾准备7.2 抢险、救灾8、保障措施8.1 汛前检查8.2 宣传教育及演练8.3 纪律8.4 预案管理8.5 预案解释8.6 预案实施时间彬县山洪灾害防御预案1 总则1.1 编制目的山洪灾害是指山区丘岭由于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

为规范山洪灾害防御预案,以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避免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彬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彬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彬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防洪标准》等国家有关灾害救助工作方针、政策和原则。

1.3 编制原则1.3.1 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1.3.2 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1.3.3 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管理责任制、分部门责任制、技术人员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1.3.4 因地制宜,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1.4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全县范围内山洪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置。

1.5 编制单位和审批权限1.5.1县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由县级防汛指挥部办公室负责组织编制,由县防汛指挥部审批,并报市防汛指挥部备案。

1.5.2镇(办)、村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由镇人民政府负责编制,由镇(办)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县防汛指挥部备案。

县防汛指挥部办公室负责镇(办)、村两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的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

2 基本情况2.1 自然情况2.1.1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彬县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西北部,泾河中游,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正写的“人”字,位于东经107°49′-108°22′,北纬34°51′-35°17。

东连旬邑、淳化,西靠长武、甘肃灵台,南邻永寿、麟游,北与甘肃正宁接壤。

南北宽49.5km,东西长50.6km。

总面积1185km2。

东北和西南是黄土塬区,中间是泾河谷地,总地势是南北高,中部低。

彬县属于渭北旱塬沟壑区,泾河自西向东斜贯其中,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平均海拔1108m,年平均气温11.5度,年平均降水量579mm,无霜期180天。

全县共有大小河流12条,水资源总量19亿m3。

泾河是最大的一条河流,县境内河长104km,河道宽度1.5 km至2.8km。

其他11条河流均属泾河支流,北岸有四郎河、红岩河、百子沟、泾河,南岸有磨子河、安华河、西沟、太峪河、孙家河。

这此支流多发源于境外,其中以三水河最长,总长度1220.6km(县内11 km),流域面积1319 km2(县内39.16 km2)。

彬县位于鄂尔多斯地台南缘、祁(连山)吕(梁山)贺兰山“山”字形构造前绵东翼内侧,在单斜面上有为数不多的、方向单一的宽缓褶曲,地层倾角不小于9度,构造简单,南翼倾角平缓。

一般1度—2度,北翼较陡,从西到东由4度陡增至9度。

两翼跨度8km,北翼起伏幅度300m,起伏一般为80 m。

彬县境内所见到的地层从三叠纪开始,有侏罗纪、白垩纪、第三纪和第四纪层,特别是有巨厚的第四纪黄土堆积。

为化北地台中生代凹陷,地貌上属黄土高原南部.地表分布着厚达百余米的的黄土层,山、梁、峁普遍由强度低、抗侵蚀力弱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风成黄土、坡积黄土或更新世砂、砾层)所构成。

由于晚更新世以来地壳抬升,地表径流侵蚀、切割作用强烈,重力侵蚀作用不断加剧。

黄土高原区正经历着被流水进一步支解,地形由残塬、梁、峁向丘陵、山地转化阶段。

致使该区域内水土流失严重,泾河两侧谷坡及残塬边部土质滑坡和崩塌灾害发育。

地下矿藏丰富,主要以煤炭、天然气、石油、陶土,石英砂等10多种。

2.1.2小流域概况全县8个镇1个街道办,247个行政村,划定山洪灾害危险区91处,涉及全县6镇1个街道办103个自然村,人口13.69万人,面积422.75km2,涉及,分别为水帘河、南沟、西沟、太峪河、百子沟、红岩河、三水河等7条小流域。

2.1.3水文气象彬县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雨热同季、寒暑极端、四季分明的特点。

冬季降水稀少,寒冷干燥且较漫长,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增多。

夏季气候较热多雷阵雨,并伴有大风或冰雹,夏末常有伏旱.秋季多连阴雨,气候凉爽湿润,但霜冻为害。

川道年平均气温11.1℃。

1月最低,平均-2.9℃,极端最低气温-22.5℃。

最热月为7月,平均所温24.4℃,平均极端最高气温40℃。

平均气温的年差31.5℃,初霜期始于10月中旬,终霜期在4月下旬,全年无霜期平均175.6天,川道无霜期177天,年日照充足,河谷川道为2125.4小时。

川道多年平均降水量558mm。

年最大降水量797 mm (1983),最小降水量320.3 mm(1979)年。

年际相差476.7 mm,变率2.39。

多年平均日照数每年2125.4。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2.5%。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547 mm,远大于年降水量。

2.2 经济社会情况2.2.1 区域内行政区划情况、人口数量及分布情况;彬县辖8个镇1个街道办247个行政村,总面积1185km2,总人口35.5万人.其中县城城区辖1街道办24 村,总人口9.6 万人,有党政企事业单位、工矿企业、医院、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工业园及居农民区住宅区,312国道、福银高速、西平铁路穿城而过,县城区内有城隍庙、大佛寺、水帘洞等旅游景点,是彬县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中心。

2.2.2 区域内耕地面积、产业结构;县城城区有耕地面积 2.2 万亩,农作物以小麦为主,经济作物有蔬菜、水果、药材等。

工业主要有煤炭、化工、陶瓷、电力等产业,全县已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贸、工农并举,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相结合,内外贸相配套的经济格局。

2.3 山洪灾害概况山洪灾害类型:(1)溪河洪水:暴雨引起山区溪河洪水迅速上涨,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山洪表现形式。

(2)泥石流: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3)滑坡:土体、岩块或残坡积物在重力作用下沿软弱贯通的滑动面发生滑动现象。

山洪灾害成因:(1)短历时强降雨是引发山洪灾害的最直接因素。

(2)陡峭的地形地势是导致山洪灾害的基础因素。

(3)复杂的地质条件是加剧山洪灾害的内部因素(4)不合理人类活动是加剧山洪灾害的重要因素。

2.4 山洪灾害防御现状2.4.1 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现状彬县2012年实施完成了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项目,主要内容包括:1、雨水情监测系统。

建成自动雨量站9处,自动水位站14处,简易雨量站91处,简易水位站13处,视频监控站3处。

2、监测预警平台。

建成硬件和软件及会商室改造三部分。

硬件设备主要有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服务器、计算机、大屏显示器、视频会商等硬件设备;软件主要有操作系统、数据库、杀毒软件、数据接收处理、数据整合预警、预警调度等软件新建机房会商室185平方米。

3、信息共享平台。

建成水情分中心信息共享、市级信息共享和省级信息共享。

4、气象监测信息共享系统。

建成通信网络建设和平台应用软件及强降水短时临近预报。

5、预警系统。

建成6镇1办视频会商、传真、无线广播等预警系统设备以及89个村无线预警广播、铜锣、口哨、手摇报警器等预警设备。

6、群策群防体系建设。

完成山洪灾害普查、危险区划定、预警指标确定、县镇(办)村预案编制、宣传、培训和演练等工作。

2.4.2 山洪灾害工程措施防御现状彬县山洪灾害工程措施主要为南山防洪工程,2011年,县政府投资5000万元,在原南山防洪渠的基础上,东西延伸新建长5.6km浆砌石排洪渠(截洪沟),并对原南山排洪渠进行修复,形成了东至城关镇鸣玉池村,西至城关镇刘家湾村的排洪体系,基本解决南山洪水对县城的威胁。

在建设排洪工程的同时,县上积极争取资金,对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对崩塌区进行复绿种植水保林并加筑石坝或挡土墙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对山上取土严格监管,严防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2.4.3存在问题通过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的建设,我县山洪灾害防御能力明显增强,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宣传和执法力度不够,群众法律观念较为淡薄,在河道行洪范围内还存在随意设障、倾倒渣土、乱采乱挖现象。

二是防汛物资储备不足,山洪灾害防御面广量大,需要各级政府在资金上给予保证,储备一定数量的防汛抢险物资。

三是我县气候决定了持续暴雨和秋淋是山洪灾害发生的诱因,支离破碎的地形地貌是山洪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需要继续加大工程措施及非工程措施建设力度,形成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转群相结合,各级联动的山洪灾害防御体系。

3 危险区、安全区的划分3.1 划分原则危险区是指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区域,一旦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将直接造成区内人员伤亡以及房屋、设施的破坏。

危险区一般处在河谷口、沟口、河滩两岸、陡坡下、低洼处和不稳定的山下。

安全区是指不受山洪、泥石流、滑坡威胁,地质结构比较稳定,可安全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区域。

安全区是危险区人员避灾场所。

避灾场所选在地势较高,平坦或地势较缓的地方,避开河道、沟口、陡坡、低洼地带。

3.2 危险区及安全区划定根据彬县地形地貌,在调查历史山洪灾害发生区域的基础上,合理划分危险区、安全区。

1、危险区:划定山洪灾害危险区91处,主要集中在水帘河小流域、南沟小流域、太峪河小流域、百子沟小流域、红岩河小流域、三水河小流域,共涉及城关、水口、新民(炭店、小章)、太峪、义门、北极、龙高6个镇1个街道办103个自然村,3670户,人口13.69万人,面积422.75km2,占全县总面积的35.7%。

2、安全区:主要集中在龙高、香庙、新民、永乐、底店、韩家6个镇。

4—2彬县山洪灾害基本情况分小流域统计表4 组织指挥体系4.1 县级组织指挥机构与职责4.1.1组织指挥机构县政府成立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

统一领导和组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由县长任总指挥,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主管副县长、人武部部长、公安局长任副总指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