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负荷分级及计算

负荷分级及计算

5.负荷分级及计算负荷分级的原则及供电要求5.1.1负荷分级的原则电力负荷应根据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及中断供电在政治、经济上所造成损失或影响的程度进行分级,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应为一级负荷:1)中断供电将造成人身伤亡时。

2)中断供电将在政治、经济上造成重大损失时。

例如:重大设备损坏、重大产品报废、用重要原料生产的产品大量报废,国民经济中重点企业的连续生产过程被打乱需要长时间才能恢复等。

3)中断供电将影响有重大政治、经济意义的用电单位的正常工作。

例如:重要交通枢纽、重要通信枢纽、重要宾馆、大型体育场馆、经常用于国际活动的大量人员集中的公共场所等用电单位中的重要电力负荷。

在一级负荷中,当中断供电将发生中毒、爆炸和火灾等情况的负荷,以及特别重要场所的不允许中断供电的负荷,应视为特别重要的负荷。

(2)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应为二级负荷:1)中断供电将在政治、经济上造成较大损失时。

例如:主要设备损坏、大量产品所废、连续生产过程被打乱需较长时间才能恢复、重点企业大量减产等。

2)中断供电将影响重要用电单位的正常工作。

例如:交通枢纽、通信枢纽等用电单位中的重要电力负荷,以及中断供电将造成大型影剧院、大型商场等较多人员集中的重要的公共场所秩序混乱。

(3)不属于一级和二级负荷者应为三级负荷。

5.1.2供电要求(1)一级负荷的供电电源应符合下列规定:1)一级负荷应由两个电源供电;当一个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个电源不应同时受到损坏。

2)一级负荷中特别重要的负荷,除由两个电源供电外,尚应增设应急电源,并严禁将其它负荷接入应急供电系统。

(2)二级负荷的供电系统,宜由两回线路供电。

在负荷较小或地区供电条件困难时,二级负荷可由一回6kV及以上专用的架空线路或电缆供电。

当采用架空线时,可为一回架空线供电;当采用电缆线路时,应采用两根电缆组成的线路供电,其每根电缆应能承受100%的二级负荷。

(3)三级负荷供电无特别要求。

注:(1)独立电源是指若干电源中,任一电源因故障而停止供电时,不影响其他电源继续供电。

同时具备下列两个条件的变电所的不同母线段均属独立电源。

①每段母线的电源来自不同的发电机;②母线段之间无联系,或虽有联系但在其中一段发生故障时,能自动断开联系,不影响其余母线段继续供电。

(2)独立电源点是指若干独立电源来自不同的地点。

任一电源点因故障而停止供电时,不影响其他电源继续供电两个发电、一个发电厂和一个地区电网或一个电力系统中的两个区域性变电所都属于两个独立电源点。

负荷的计算方法计算负荷是一个假想的持续性负荷,其热效应与同一时间内实际变动负荷所产生的最大热效应相等。

在配电设计中,通常采用30min的最大平均负荷作为按发热条件选择电器或导体的依据。

用电负荷计算的目的是为了合理选择供电系统的变压器、发电机、馈电线和开关设备等,也是计算电压水平和确定电能消耗的重要依据。

电力负荷的计算正确与否,对选择高低压供电系统的元件、有色金属的消耗及经济核算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用电负荷的计算方法有“需要系数法”、“利用系数法”、“二项式法”和“单位面积功率法”等。

由于需要系数法比较便利,因而广泛使用。

在用电负荷计算时,为了做到准确无误,先要确定用电设备的功率及单相负荷计算。

5.2.1 设备功率的确定进行负荷计算时,需将用电设备按其性质分为不同的用电设备组,然后确定设备功率。

用电设备的额定功率Pr 或额定容量Sr是指铭牌上的数据。

对于不同负载持续率下的额定功率或额定容量,应换算为统一负载持续率下的有功功率,即设备功率Pe。

(1 ) 连续工作制电动机的设备功率等于其铭牌上的额定功率。

(2 ) 短时或周期工作制电动机(负荷持续率)(如起重机用电动机等)的设备功率是指将额定功率换算为统一负载持续率下的有功功率。

当采用需要系数法和二项式法计算负荷时,应统一换算到负载持续率ε为25%下的有功功率,其换算关系如下:当采用利用系数法时,应统一换算到负载持续率ε为100%下的有功功率:式中 Pr—电动机额定功率,kW;εr—电动机额定负载持续率。

(3 ) 电焊机的设备功率是指将额定容量换算到负载持续率ε为100%时的有功功率,其换算公式为式中 Sr—电焊机的额定容量,kVA;εr—电焊机的额定负载持续率;ϕcos—额定功率因数。

(4) 整流器的设备功率是指额定直流功率。

(5) 成组用电设备的设备功率是指不包括备用设备在内的所有单个用电设备的设备功率之和。

(6) 白炽灯的设备功率为灯泡额定功率。

气体放电灯的设备功率为灯管额定功率加上镇流器的功率损耗(荧光灯加20%,荧光高压汞灯,高压钠灯及镝灯加 8%)。

5.2.2 单相负荷计算单相用电设备应均衡分配到三相上,使各相的计算负荷尽量相近。

(1)计算原则1)单相负荷与三相负荷同时存在时,应将单相负荷换算为等效三相负荷,再与三相负荷相加。

2)在进行单相负荷换算时,一般采用计算功率。

对需要系数法,计算功率即为需要功率,对利用系数法,计算功率为平均功率;当单相负荷均为同类用电设备时,则可直接采用设备功率计算。

所称单相负荷,在各个具体情况下分别代表需要功率,平均功率或设备功率。

此外,单相用电设备接于线电压或相电压时的负荷,相应地称为线间负荷和相负荷。

(2) 单相负荷换算为等效三相负荷的一般方法 对于既有线间负荷又有相负荷的情况,计算步骤如下。

1)先将线间负荷换算为相负荷,各相负荷分别为; a 相 a ca ca a ab ab a p P p P P )()(+=a ca caq a ab ab a q P q P Q )()(+= b 相 b bc bc b ab ab b p P p P P )()(+=b bc bc b ab ab b q P q P Q )()(+= c 相 c ca ca c bc bc c p P p P P )()(+=c ca ca c bc bc c q P q P Q )()(+=以上式中 P ab 、P bc 、P ca ─接于ab 、bc 、ca 线间负荷,kW ;P a 、P b 、P c ─换算为a 、b 、c 相有功负荷,kW ;Q a 、Q b 、Q c ─换算为a 、b 、c 相无功负荷,kvar ;a ab p )(、a ab q )(、……─接于ab 、……线间负荷换算为a 、……相负荷的有功及无功换算系数,见表1。

表1 线间负荷换算为相负荷的有功无功换算系数2)各相负荷分别相加,选出最大相负荷,取其3倍作为等效三相负荷。

(3) 单相负荷换算为等效三相负荷的简化方法1)只有线间负荷时,将各线间负荷相加,选取较大两项数据进行计算。

现以P ab ≥P bc ≥P ca 为例进行计算当P ab = P bc 时 ab d P P 3= 当只有P ab 时以上式中 P ab 、P bc 、P ca ─接于ab 、bc 、ca 线间负荷,kW ;P d ─等效三相负荷,kW 。

2)只有相负荷时,等效三相负荷取最大相负荷的3倍。

3)当多台单相用电设备的设备功率小于计算范围内三相负荷设备功率的15%时,按三相平衡负荷计算,不需换算。

【例】 某线路上装有单相220V 电热干燥箱40kW 2台,20kW 2台,电加热器20kW1台及单相380V自动焊接机(ε=100%)46kW 3台、51kW 2台、32kW 1台,进行负荷计算。

解首先应将单相负荷逐相分配,尽量使其平衡。

负荷计算见下表。

有单项用电设备的三相网路负荷计算()()bbc ab b eplp P P P P PP K 327.173.13++==∑∑51.06037827.19773.1763=⨯+⨯+⨯⨯=计算结果表明,最大的平均符合相为b 相,其负荷P (b )为76kW ,Q (b )为74kvar 。

可得平均利用系数5.2.3 需要系数法确定计算负荷(1)用电设备组的计算负荷 有功功率 e x js P K P = kW 无功功率 ϕtg P Q js js = kvar视在功率 22js js js Q P S += kVA(2) 配电干线或车间变电所的计算负荷 有功功率 ∑=∑)(e x p js P K K P kW 无功功率 ∑=∑)(ϕtg P K K Q e x q js kvar视在功率 22js js js Q P S += kVA以上式中 P e —用电设备组的设备功率,kW ;K x —需要系数;ϕtg —用电设备功率因数角的正切值;p K ∑、q K ∑—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同时系数,分别取0.8~0.9和0.93~0.97。

(3) 配电所或总降压变电所的计算负荷,为各车间变电所计算负荷之和再乘以同时系数K Σp 和K Σq 。

对配电所的K Σp 和K Σq 分别取~1和~l ,对总降压变电所的KΣp和K Σq 分别取~和~。

()()97.07674===b b P Q tg ϕ()72.0cos =b ϕ当简化计算时,同时系数K Σp 和K Σq 都取K Σp 值。

需要系数法确定计算负荷的系数见表2、表3。

表2 工业用电设备的K x 、 及ϕtg ϕcos① 电焊机的需要系数仅用于电子行业。

表3 民用建筑用电设备的K x 、及ϕtg ϕcos5.2.4 利用系数法确定计算负荷用利用系数法确定计算负荷时,不论计算范围大小,都必须求出该计算范围内用电设备有效台数及最大系数,而后算出结果。

(1)用电设备组在最大负荷班内的平均负荷 有功功率 e l p P K P = kW 无功功率 ϕtg P Q p p = kvar 式中 P e —用电设备组的设备功率,kW ;K l —用电设备组在最大负荷班内的利用系数; ϕtg —用电设备组的功率因数角的正切值。

用电设备组在最大负荷班内的利用系数见表4。

表4 利用系数K l 、 及ϕcos ϕtg(2)平均利用系数为式中 ΣP p —各用电设备组平均负荷的有功功率之和,kW ; ΣP e —各用电设备组的设备功率之和,kW 。

(3)用电设备的有效台数n yx ,是将不同设备功率和工作制的用电设备台数换算为相同设备功率和工作制的等效值。

故式中 P le —单个用电设备的设备功率,kW 。

使用电子计算器的统计功能,计算(ΣP e )2和ΣP le 2,求n yx 是方便的。

如果设备台数较多,还可用误差不超过±10%的下列简化方法计算。

1)当有效台数为4台及以上,且最大一台设备功率P 1e ·max 与最小一台设备功率P 1e ·min 的比值m ≤3时,取 n yx =n在确定n yx 值时,可将组内总功率不超过全组总设备功率5%的一些最小用电设备略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