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免疫细胞分型-T细胞

免疫细胞分型-T细胞

免疫细胞分型常见标志物大串烧(一)——T细胞分型标志物
免疫分型(immunophenotyping)是指根据存在于细胞表面、核或细胞质中的标记物或抗原的类型,利用基于抗体的对异质细胞群进行分析,以鉴定多种目标细胞群的存在及比例。

通过使用特异性识别不同细胞类型标记物或抗原的抗体,从而帮助鉴定细胞的谱系。

例如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浸润免疫细胞的分析、白血病的诊断等。

免疫分型可以利用组织切片(新鲜或固定组织)通过免疫组化方法以及利用细胞悬液通过流式细胞术进行分析。

流式细胞术可以说是用于探测人类免疫表型的首选技术,特别是由于它可以在诸如血液的复杂混合物中通过测量许多单个细胞上的多个参数,从而鉴定和分析包括稀有亚群在内的许多细胞亚群。

并且由于可用的抗体试剂的扩大和实验方案的不断调整,流式细胞术不仅可用于评估细胞表面蛋白的表达,还可以用于评估胞内蛋白的表达或修饰水平以及细胞因子的水平。

使用细胞表面标记的特定组合对免疫细胞亚群进行定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特别是那些高频研究的细胞类型。

这些类型包括调节性T细胞(Treg)、分泌IL-17的T辅助细胞(Th17)、树突状细胞(DC)和自然杀伤细胞(NK)。

尽管新标记的发现和新的细胞子集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下去,然而,我们还是希望细胞免疫学领域具有足够的成熟程度,以达到对大多数共同研究的免疫细胞亚群的定义达成共识。

换句话说,应当能够定义一种相对稳定的标记集合,其描绘T细胞、B细胞、NK细胞、单核细胞和DC细胞等主要类型。

因此,我们通过总结文献确定各个细胞类型的关键分化标记,并且总结目前用于人体免疫监测的标准化免疫表型分型组合。

T细胞
T淋巴细胞可在CD3表达的基础上被免疫表型化,随后进一步细分(如CD8+杀伤性T细胞和CD4+辅助性T细胞)。

此外,T细胞表型是灵活的,可以随不同的微环境发生变化;表
型也可能重叠在多个T细胞群体之间。

此外,T细胞亚群的分类还可能是根据响应某些刺激或磷酸化免疫信号蛋白(如STAT蛋白)而分泌的特定细胞因子水平来确定。

●杀伤性T细胞(又被称作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D8+)能识别抗原,这些抗原是由感染
因子释放的,并与宿主细胞结合。

杀伤性T细胞能够识别多种细胞类型和病原体并与之相互作用。

T细胞受体与外源抗原结合,触发细胞毒素向受感染细胞释放,导致细胞死亡。

杀伤性T细胞的主要鉴定标志物就是CD8+,但是如果需要根据不同生理状态下对杀伤性T细胞进行功能鉴定,还可以进一步增加其他标志物形成标志物组合。

比如,对杀伤性T细胞进一步定义幼稚、中央记忆性、效应记忆性和效应T细胞亚群的经典标志物是基于趋化因子受体7(CCR7;也称为CD197)和CD45RA(或CD45RO)的表达情况;对杀伤性T细胞进一步分析其活化状态是基于HLA-DR和CD38的表达情况1-3。

●辅助性T细胞(即Th1、Th2、Th9、Th17和Tfh细胞等)具有很少的细胞毒性活性并且
分泌对其它白细胞(例如B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起作用以清除病原体的细胞因子。

除了CD4这一共有标志物,不同辅助性T细胞还有各自的常用鉴定标志物组合,如下图所示:
●调节性T细胞(即Treg)在维持免疫稳态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也与许多自身免疫性
疾病有关4。

迄今为止,已确定了两种主要类别的CD4+Treg:组成型表达CD25和
FoxP3的天然Tregs(nTreg)以及诱导后激活表达CD25和FoxP3的诱导型Tregs(iTreg)5。

人和小鼠Treg的CD25表达情况不同。

在小鼠中,所有CD25+细胞都被认为是Treg;而在人的免疫系统,只有那些高水平表达CD25的细胞被认为是Treg6。

iTreg来源于胸腺,在某些抗原和专门的免疫调节细胞因子(如TGF-1、IL-10和IL-2)的刺激下,由单阳性CD4细胞分化为表达CD25和Foxp3的Tregs6。

还报告了iTreg 群体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可以转化为其他T细胞亚型,例如Th1和Th17细胞6。

目前,FOXP3是Treg的最明确的标记,尽管有报道发现少数Treg亚群是FOXP3-7。

转录因子Foxp3作为Tregs的标志又进一步推动了其他的Treg标记的发现,包括CD127。

若干已发表的报告证明CD127表达与Foxp3呈负相关8。

比如,利用CD4+、CD25+和CD127-组合分选策略,可用于获得体外可扩增的Treg细胞。

具有丰富的T细胞分型相关产品
参考文献
1.Sallusto F,et al.Nature.1999;401:708–71
2.
2.Tussey L,et al.Eur.J.Immunol.2000;30:1823–1829.
3.Appay V,et al.Nature Med.2002;8:379–385.
4.Cools N,et al.Clin Dev Immunol.2007;891-89
5.
5.Chatenoud L,Bach JF.J Clin Invest.2006;116:2325-2327.
6.Schmetterer,Klaus G.et al.The FASEB Journal.26(6):2253–2276.
7.Otsubo K,et al.Clin Immunol.2011Oct;141(1):111-20.
8.Liu W,et al.J Exp Med.2006;203:1701-17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