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
互感耦合所致。
(2) 共模干扰:是由网络对地电位变化所引起的干扰,即对地干扰。 35、 抑制干扰源影响的屏蔽措施: (1) 一次设备与自动化系统输入、输出的连接采用带有金属外皮的控 制电缆,电缆的屏蔽层两端接地。
(2) 测量和微机保护或自控装置采用的各类中间互感器的一、二次绕 组之间加设屏蔽层。
(3) 机箱或机柜的输入端子对地接一耐高压的小电容,可抑制外部高 频干扰。
自功能的共存状态。
32、 电磁干扰的三要素:干扰源、传播途径和电磁敏感设备。 33、 解决电磁干扰问题的方法: (1) 抑制干扰源产生的电磁干扰(滤波、屏蔽和接地); (2) 切断干扰的传播途径; (3) 提高敏感设备抗电磁干扰的能力(降低对干扰的敏感度)。 34、 干扰分类: (1) 差模干扰:是串联于信号源回路中的干扰,主要由长线路传输的
电机输出的电磁功率保持平衡,则发电机的转速将保持不变,电力系统
所有发电机输出的有功功率的总和,在任何时刻都将等于此系统包括各
种用电设备所需的有功功率和网络的有功损耗的总和。但由于有功负荷
经常变化,其任何变动都将立刻引起发电机输出电磁功率的变化,而原
动机输入功率由于调节系统的滞后,不能立即随负荷波动而作相应的变
第一章
1、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将变电站的二次设备经过功能的组合和优化 设全变电站的主要设备和输、配电线路的自动监视、测量、自
动控制和微机保护,以及与调度通信等综合性的自动化功能。
2、传统变电站的缺点: (1) 安全性、可靠性不能满足现代电力系统高可靠性的要求。 (2) 供电质量缺乏科学的保证。 (3) 占地面积大,增加了征地投资。 (4) 不适应电力系统快速计算和实时控制的要求。 (5) 维护工作量大,设备可靠性差,不利于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和自动 化水平。
(6) 在DMA传送结束以后,能发出DMA结束信号,释放总线使CPU 恢复正常工作状态。
18、光电耦合器工作原理及原理图。[P62内详] 第五章
19、 D/A转换器的工作原理、关系式、权电阻输入网络。[P67内详] 20、 绝对精度和相对精度。[P74内详] 第六章
21、 交流采样法:是直接对经过装置内部小TA,小TV转换后形成的交 流电压信号进行采样,保持和A/D转换,然后在软件中通过各种算法计 算出所需电量。
(4) 系统的机柜和机箱采用铁质材料。
他正常工作的电源自动投入工作,使原来工作电源被断开的用户能迅速
恢复供电的一种自动控制装置。
13、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特点: (1) 功能综合化 (2) 分级分布式、微机化的系统结构 (3) 测量显示数字化 (4) 操作监视屏幕化 (5) 运行管理智能化 第三章
14、光电传感器的优越性: (1) 优良的绝缘性能,造价低、体积小、质量轻。 (2) 不含铁心,消除了磁饱和、铁磁谐振等问题。 (3) 动态范围大,测量精度高。 (4) 频率范围宽。 (5) 抗干扰能力强。 第四章
(3) 系统频率长期处于49.5Hz或49Hz以下时,会降低各用户的生产 率。
12、 明备用和暗备用的原理和图。[P33内详] 系统正常运行时,备用电源不工作的称明备用。系统正常运行时,备用
电源也投入运行的,称为暗备用。
备用电源自投(BZT)的作用:备用电源自投装置是因为电力系统故 障或其他原因使工作电源被断开后,能迅速将备用电源或备用设备或其
输到接收端,接收端则按约定的规则对所收到的码进行检验。
30、几种常用的监督码构成方法:奇偶校验、纵向冗余校验和循环冗 余校验CRC。 第九章
31、 电磁兼容意义:电气或电子设备或系统能够在规定的电磁环境下 不因电磁干扰而降低工作性能,它们本身发射电磁量不影响其他的设备
或系统正常工作,从而达到互不干扰,在共同的电磁环境下一起执行各
第七章
22、 小波分析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中的应用前景。[P103内详] 第八章
23、变电站内的信息传输: (1) 设备层与间隔层(单元层)间信息交换 (2) 单元层内部的信息交换 (3) 单元层之间的通信 (4) 单元层和变电站层的通信 (5) 变电站层的内部通信 24、变电站通信网络的要求:快速的实时响应能力,很高的可靠性,优 良的电磁兼容性能,分层式结构。
8、并联、串联有源电力滤波器的不同点及示意图。[P17内详] 9、电力系统的电压、无功综合控制的方式:集中控制、分散控制和关 联分散控制。[P27内详] 10、电力系统频率偏移的原因:电力系统的频率与发电机的转速有着 严格的对应关系,而发电机的转速是由作用在机组转轴上的转矩决定
的,原动机输入的功率如果在扣除了励磁损耗和各种机械损耗后能与发
15、输入/输出的传送方式:并行和串行传送方式。 16、CPU对输入/输出的控制方式:同步传送方式、查询传送方式、中 断控制输入/输出方式和直接存储器访问方式(DMA)[P50内详] 17、DMA控制器必须具备的功能: (1) 能接受外设的请求,向CPU发出总线请求信号HOLD; (2) 当CPU发出总线请求认可信号HLDA后,接管对地址线、数据线 和控制线的控制,进入DMA方式; (3) 发出地址信息,能对存储器寻址及能修改地址指针; (4) 能向存储器和外设发出读或写等控制信号; (5) 能控制传送的字节数及判断DMA传送是否结束;
化,此时发电机转轴上的转矩平衡被打破,发电机的转速将发生变化,
系统的频率随之发生偏移。
11、电力系统频率降低的危害: (1) 系统的频率下降,使发电厂的厂用机械出力大为下降,结果必然 影响发电设备的正常工作,使发电机的有功出力减少,导致系统频率的
进一步降低。
(2) 系统频率降低,励磁机的转速也相应降低,当励磁电流一定时, 励磁机发出的无功功率就会减少。
3、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过程。[P5内详] 第二章
4、二次设备的组成部分:继电保护、自动装置、测量仪表、操作控制 屏和中央信号屏以及远动装置。
5、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优越性: (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利用当代计算机的技术和通信技术,提供 了先进技术的设备,改变了传统的二次设备模式,信息共享,简化了系
(5) 采用无人值班管理模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人为误报操作的 可能。
(6) 全面提高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6、变电站的数据包括:模拟量、开关量和电能量。 7、直流采样:即将交流电压、电流等信号经变送器转换为适合于A/D 转换器输入电平的直流信号。交流采样:指输入给A/D转换器的是与变 电站的电压、电流成比例关系的交流电压信号。
25、数据通信的传输的方式:并行数据通信和串行数据传输。 26、数据通信系统的工作方式: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和全双工通 信。原理及图示[P119内详] 27、网络的拓扑结构:点对点结构、星型结构、总线结构和环形结构。 28、移频键控原理。[P131内详] 29、差错检测技术:就是采用有效编码方法对咬传输信息进行编码,并 按约定的规则附上若干码元(称监督码),作为信息编码的一部分,传
统,减少了连接电缆,减少占地面积,降低造价,改变了变电站的面
貌。
(2) 提高了自动化水平,减轻了值班员的操作量,减少了维修工作 量。
(3) 随着电网复杂程度的增加,各级调度中心要求各变电站能提供更 多的信息,以便及时掌握电网及变电站的运行情况。
(4) 提高变电站的可控性,要求更多地采用远方集中控制、操作、反 事故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