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东华小学赵彤管教孩子,要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进行平等沟通,让孩子在父母的正常约束中健康发展。
否则,激起孩子逆反,就真是得不偿失了。
所以,了解孩子很重要。
一、了解孩子的主要方式——沟通。
先来思考一个问题,你了解孩子吗?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可能很多父母会说,了解。
天天和孩子相处,生活,怎么会不了解呢?这话没错,但有意思的是,当孩子是小宝宝的时候,我们最了解。
我们知道宝宝何时该吃奶了,何时该拉臭臭了,甚至吃了多少,喝了多少,我们都了如之掌,而有一点点变化发生,比如吃多了,或者排便习惯改变了,我们都能马上觉察到。
而当孩子慢慢长大,上了幼儿园,上了小学,上了初中,甚至高中……一直到长大成人,身为父母会发现,孩子越来越难了解了。
这其中的困惑在于,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却不是孩子心里真正表现出的东西。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孩子长大了,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看法,而我们父母虽然与之朝夕相处,但了解的只是他们的习惯和行为,而对于孩子内心里的东西,你又知道什么呢?你知道他看过什么书?以及他完后会想了什么吗?你知道他接触过什么人,以及相互带来的影响吗?甚至,当我们炒了菜你会在意这是否适合他的口味吗?还是只是依据习惯来判断?很多很多……是否与孩子交流沟通过?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沟通是了解孩子的主要方式。
沟通,也是我们人与人之间互相了解的主要方式。
说来简单,可是,很多人却因工作的压力,情绪的多变,和日复一日的机械化生活而忽略了。
如果你常常与孩子沟通,那你可以骄傲的告诉自己,我了解孩子,我能管住孩子,他在我的监护内,可能你还会说,我喜欢他这个样子或者我为拥有他自豪。
刚才提到了监护一词,为什么呢?因为孩子是未成年人监护是父母的责任当然,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父母的期望很难与孩子的表现相持平。
所以,很多父母会试着要求或做出改变,但这一切的基础,你,要了解孩子!否则,你累,孩子累,徒劳无功,孩子开始逆反,生活开始走样。
所以,我们要常常与孩子沟通。
二、与孩子沟通,你会选择哪种方式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亲子沟通的重要性。
但面对孩子时,我们许多脱口而出的话,却导致与孩子越沟越不通,甚至彼此火气越来越大!如何才能把话说到孩子的心坎上呢?案例一:孩子放学回来,看到正在做饭的妈妈,委屈地说:“妈妈,下体育课的时候,我的帽子不见了。
”错误的沟通方式:妈妈一边炒菜一边说:“怎么回事,你去操场找了吗?到失物招领处去找了吗?跟老师说了吗?”孩子解释道:“我就放在书包旁边,一转眼就不见了……”妈妈一听,又开始好心地念叨:“跟你说过多少遍,把自己东西看好,你总是丢三落四的!”孩子生气地说:“妈妈,你别说了!”“我说你,是为了让你长个记性!”正确的沟通方式:妈妈一边做饭,一边把耳朵“伸”过来回应:“哦……”孩子继续说:“我把它放在书包旁了。
”妈妈继续炒菜,身体微微侧倾向孩子:“噢,是吧。
”“我就是怕丢了,还用书包压了一下。
要不我明天问一下看体育馆的大爷,说不定他会捡到。
”妈妈立即回应:“嗯,我觉得可以试试看。
”沟通技巧提示: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家长首先要全神贯注地聆听。
当手头有事一时停不下来时,可以用简单的“哦,噢,是吗?这样呀。
”来回应孩子,孩子就能立刻感受到被关注。
在倾诉过程中,他已经可以整理自己的思路,甚至开始寻求一些解决办法。
我们也没有因“一心二用”而错失与孩子沟通的机会。
案例二:女儿沮丧地跟爸爸说:“今天妞妞转学了,她去上国际学校了。
”错误的沟通方式:爸爸说:“哦,没关系的,你们班还那么多同学呢。
”“不嘛,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女儿开始不高兴了。
“你很快就会有新的好朋友的。
”爸爸继续试图安慰女儿。
但女儿却高兴不起来。
为什么我们越说没事、没关系,而孩子却越难过?正确的沟通方式:爸爸同情地说:“好朋友突然转学了,你很难过吧?”“是呀,她可是我在班上最好的朋友了!”爸爸接着话茬说:“我知道,你们两个挺要好的。
每天一起放学,一起上英语辅导班。
”女儿也接着说:“是呀。
看来我以后只能在上辅导班的时候,见到她了。
”爸爸点头:“是呀,你们还能一起切磋英文。
”女儿有点小兴奋地说:“那也不错,我听听她给我讲国际学校什么样子,看看她的英语是不是变厉害了。
”沟通技巧提示:当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尊重,不以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时,并能够感受他的感受,甚至描述出他的感受作为回应,孩子才能够真正得到安慰。
案例三:儿子哀求妈妈说:“妈妈,我也想要个手机。
”错误的沟通方式:妈妈回应:“小孩子要什么手机!”“我们班雷雷就有!”“那是因为他家离学校远,他妈妈用来联络他的。
”不等儿子说话,妈妈又说道:“你拿了手机就会打游戏,对眼睛不好,学校也不允许。
”儿子没有善罢甘休:“我要,我就要!”“别吵了,这个事情没商量。
”儿子生气了:“妈妈你真讨厌!”妈妈也生气:“有这么跟大人说话的吗?”正确的沟通方式:妈妈拉过孩子的手,轻轻地问:“你想要个手机呀?”儿子怯生生地说:“我们班雷雷就有,我也想要一个。
”妈妈回应道:“是呀,要是有个手机拿在手里,看上去多酷呀。
”儿子马上接茬说:“是呀,那里面还有好多游戏。
”妈妈说道:“哦,有很多游戏,要是那些游戏能玩起来不伤眼睛,老师不说就好了。
最好屏幕大得跟咱家电视一样大,而且说变大就变大,然后说变小就变小能放口袋里。
”“妈妈,我以后当发明家,就发明这东西。
”儿子脑子里已经开始构思他的新发明了。
“算了,手机我先不要了,明明的那个手机就被老师没收了。
”沟通技巧提示:在孩子提出某些“不合理”要求时,我们不要急于讲大道理,甚至言辞拒绝来建立规矩。
相反,如果满足了孩子的渴望心情,然后用幻想或夸张的描述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当孩子觉得获得了父母的理解,就会比较容易面对现实。
小贴士感受与行为直接相关,当孩子有了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
所以如果想要孩子有好的行为,需要家长学会沟通的技巧,首先学会接纳孩子的感受。
很多家长因为忙碌而敷衍应对孩子,忽略了其实平时点滴的小事处理,就是实施亲子关系搭建的最重要的工作。
案例四:与孩子沟通:平等相处小明已经5岁了,在家里,父母叫他做事情时常常会这样说,“去把杯子拿来”,“把报纸拿来”,“赶快去弹钢琴”。
虽然有时候小明很愿意去做这些事情,可是每每听到这样的话,反倒没有动力了。
沟通技巧提示:“把杯子拿来”和“帮妈妈把杯子拿来”两句话,在成人听起来差不多,但孩子的感受却会有很大的不同。
孩子虽小,但同样不喜欢命令式口吻,喜欢受人委托。
所以,每当父母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时,作为孩子的养育者,如果总是难以忘记自己“教育者”的角色,就会在和孩子沟通时难以保持平等的地位,“你要”、“你应该”、“你不能”等词语会常常挂在嘴边,其结果是家长谈得越多,就越可能说一些不该说的话,这样,孩子就渐渐失去了与家长交流的愿望。
案例五:与孩子沟通:学会倾听孩子3岁的小新是家里的小皇帝,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十分宠爱。
小新的爱好是看图画书,等爸妈回来,他就要手舞足蹈地跟父母汇报“读后感”,但由于他说话不清楚、表达吃力,爸爸往往听到一半就看报纸去了,任由小新自说自话。
沟通技巧提示: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候,往往只顾自己“畅所欲言”,这其实是在堵塞孩子的耳朵或让他们闭嘴,发展下去就会演变成为最常见的错误——说教。
孩子也有渴望交流的愿望,他们也希望自己的话能被好好倾听。
每当孩子跟父母说话时,父母应尽可能放下手头上的事情,全神贯注地听孩子说话,这能让孩子觉得父母很在意听他说话,孩子感到受到尊重和鼓励,会很愿意说出自己心里的感受。
案例五:与孩子沟通:勿以亲友做对比“你看,隔壁的小涛都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了,你还什么都不会,你怎样才能赶上人家啊?”“楼下的那个妮妮实在太不像话了,去年读一年级以来,数学从来没考及格过,将来你可别这样。
”读一年级的小菲现在最怕听到妈妈提小涛、妮妮,原来大家常常在一块玩,可是自从听了妈妈的唠叨,她都不知道自己还要不要和他们一块玩了。
沟通技巧提示:儿童由于抽象思维尚处于发展阶段,所以在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时候,不要给他们一个笼统的“好孩子”、“坏孩子”的概念,而应该具体和清楚,更多时候还需要一个样本。
不过,这个样本最好是从故事书、动画片、文学典籍中寻找,会比较稳妥。
父母若是以亲戚朋友为例,恐怕会为自己的孩子将来建立人际关系制造难题;另一方面,父母片面的评价会无形中伤害到其他人。
三、怎样进行有效的交流。
由于受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孩子与人进行沟通的水平较差,家长应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在与孩子交谈中提高孩子的沟通水平。
首先,家长应创造条件,主动、经常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在交流中家长应以身作则,遵守谈话的规则,给孩子树榜样,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在具体的语境中掌握沟通的技巧。
其次,家长应让孩子有更多说的机会。
家长可以让孩子谈一谈学校的生活,说一说今天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说一说最不愉快的事情是什么,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孩子说得好,家长就要及时给予表扬,增强他的自信心,使孩子更乐意与家长沟通。
然而,您在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是否时常会感到“牛头不对马嘴”,原本是关心孩子,可是他却不领情;想说点知心话,却发现孩子心不在焉……其实,孩子在与家长沟通时是有选择性的,如果您无法开启他的心扉,自然也就无法正确地与他进行交流,好话未必能起到好作用。
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1、关心话语:简练说场景与假设:a、您送孩子去上学,出门前,边给他整理衣服边叮嘱他:“孩子,路上要小心,过马路时要等绿灯,遇到生人别随便搭腔,遇到什么困难,记得找警察……”可您的孩子却头也不抬:“妈妈,您真烦人,每天都讲这一套!”b、您去学校接女儿回家,一路上,边给她擦汗边关切地问:“孩子,在学校听话吗?有没有人欺负你?还记得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吗?”结果,女儿给您的回答却是:“妈妈,我的耳朵都要起茧了!” 事实与结果:在这样的交流与沟通中,您越来越无法理解孩子:这孩子怎么越来越讨厌我?其实,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家长的关心和爱抚,但“小大人”意识又使他常表现出不愿接受的样子,尤其不喜欢家长“穷追猛打”式的提问和喋喋不休的说教。
可以这样做:有位聪明的妈妈曾在儿子上学前故意问:“路上应该注意什么?”儿子快乐而骄傲地回答:“注意安全!”由此可见,对于关心的话,家长干脆、简练的嘱咐会更加有效。
2、知心话语:含情说场景与假设:a、您忙了一天了,回到家还要拖着疲乏的身体做饭,可女儿偏偏有道算术题不会做,过来找您帮忙。
您心里很烦,但压住火气跟她说“知心话”:“孩子,妈妈现在忙死了,作业待会儿再做,体谅下妈妈,啊!”结果,女儿去看动画片了,您后来也忘了这事,第二天早晨醒来,女儿发现作业没写完,大哭大闹,不肯上学。
b.您发现儿子这两天心情不好,整天闷闷不乐,于是您让先生去和他说说知心话,沟通一下,可是,才9岁的儿子居然发脾气了,说爸爸侵犯他的隐私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