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9月第11卷第5期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 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ep.,2004V ol.11 N o.5收稿日期:2003-09-03作者简介:黄德林(1980- ),男,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英美文学专业2002级硕士研究生。
5失乐园6中撒旦形象的重新审视黄 德 林(上海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200436)摘要:长时期以来,5失乐园6中的撒旦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其形象的复杂性激发人们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
我们认为,对撒旦形象的阐释要基于一个前提条件:撒旦究其本质是/恶棍0形象,这一点在诗中是不曾改变的;同时又进一步对撒旦形象的复杂性作了心理解读,认为它是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相结合的产物,是诗人无意识中倾吐了自己和广大人们的苦闷、渴望和追求的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所致。
关键词:弥尔顿;撒旦;恶棍英雄;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中图分类号:I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522(2004)05-0047-06弥尔顿(John M ilton,1608-1674)的诗作5失乐园6(Paradise Lost,1667)之所以被视为英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堪与荷马的5伊利亚特6、但丁的5神曲6相媲美,显然与作品中对主角撒旦形象的成功刻画是分不开的。
撒旦形象多年来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焦点,他的形象的复杂性激发人们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诠释。
当前西方有三大流派:/撒旦主义派0、正统派和调和派。
他们不是片面夸大了撒旦形象的革命性质,就是片面夸大了撒旦形象的宗教性质,实难令人心悦诚服。
长期以来,我国有不少人把5失乐园6看作一首披着宗教外衣的革命史诗,至于三卷后撒旦逐渐堕落,他们认为那里撒旦是代表失败了的王党,虽较西方/撒旦主义派0的观点前进了一大步,但关于撒旦形象前后重大转变的原因却难以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如殷宝书、肖明翰和张伯香等人从情欲、自由意志的角度直接或间接地对撒旦形象作了重新定位与评价,为解开撒旦之谜开辟了新的视野。
为了进一步再现诗人的创作意图,还撒旦以本来面目,笔者这里想就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弥氏笔下的撒旦是/恶棍英雄0(villain )hero)形象,/恶棍0是其本质,其/恶棍0本质不因时空的变化而变化;二、至于撒旦形象的复杂性,那是因为撒旦与诗人的经历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似点,唤起了他内心深处的无意识,引起了他心灵的共鸣,同时也无意中触动了悠久的文化积淀)))集体无意识,为诗人倾吐自己和英国广大人们的苦闷和对自由的不懈追求找到了很好的寄托,因而,被罩上了一抹英雄主义的色彩。
一、对撒旦的界定及其缘由被逐出天堂、打入地狱火湖中的撒旦似乎雄风不减当年,依然高呼:/我们损失了什么?并非什么都丢失:不挠的意志,热切的复仇心,不灭的憎恨,以及永不屈服,永不退让的勇气,还有什么比这些更难战胜的呢?0[1](P8)随后又提出/宁可在地狱为王,也不愿在天上称臣0。
[1](P15)这一切足以使无数身陷逆境、为自由而战的人们如遇佳音,深受鼓舞。
因而,西方催生了撒旦派;即便在我国,长期以来评论界也往往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倾向于从政治的角度解读5失乐园6,视其为一首革命史诗,甚至还有人误认为弥尔顿对5圣经6故事作了改头换面,主人公撒旦才是全诗当之无愧的英雄。
其实,这是对诗人本意的曲解,诗人压根就没准备把撒旦塑造成一位大英雄,事实上,撒旦自始至终都是以反面人物的角色出现的。
可以肯定地说,弥尔顿笔下的撒旦与5圣经6中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撒旦是魔鬼的化身、上帝和世人的敌对者、教唆人们犯罪的元凶,两者只是在具体表现上有所区别。
我们接下来从诗人的创作目的和思想、个性的连贯性,更重要的是从对文本的具体分析来逐一剥去撒旦身上的层层伪装,使其重现/恶棍0本质。
从创作目的来看,弥尔顿曾经说过/想给后世留下他们不忍使之泯灭的篇章0。
他在政论小册里作了更为详细的说明,他写道:/我要写一首伟大诗篇,不是一般粗鄙的恋爱诗人或舞文弄墨的江湖之辈,在酒酣耳热之余所写的狂言乱语。
0/我坚决相信一个人要想真写出好人好事,他自己就得先是好人,象一首好诗,成为最高贵的品质所组成的美丽图案。
0[2](P2)为了切实把握诗人的思想,我们应注意他一生中两件最重要的经历:一件是诗人从早年起,就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
人文主义反对禁欲主义、肯定人生及其享受,但在享受人生的同时,还要对情欲有所控制,这种控制、这种思想反映在他早期和晚期的诗歌里。
弥尔顿本人也主张,无论天使还是人类,在合乎自然和人情的前提下,都必须遵循理性的原则,所以,他始终没有让撒旦和人类(情欲)超越上帝(理智)的控制。
5失乐园6的中心思想,而且是弥尔顿一切作品的中心思想,即是/理智的至高无上论,真正的自由和服从理智与良知应是一致的。
0[2](P233)另一件是诗人从中期开始,便投身到民族自由解放的伟大的事业中去,虽然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视力和青春年华,却无怨无悔。
弥尔顿在解释自己为什么暂时放弃写一部宏伟的诗作而投身革命事业时说过/当时上帝的教会在她盛气凌人的敌人的脚下受蹂躏0,在那岌岌可危的紧要关头,他别无选择。
他晚年也是在革命付诸东流的特定环境下,被迫拿起诗笔以隐蔽的方式继续与专制抗争、为自由呐喊。
可见,他是一名为上帝的自由事业而奋斗不息的忠贞勇士,而不是名称的奴隶。
所以,尽管他当初拥戴克伦威尔,但对克氏后期专断独行的做法还是有保留意见的,因为自由才是他一生的导航、他的生命。
弥尔顿曾说:/谁侵犯他人的自由,自己便首先失去自由,变成一个奴隶。
0而撒旦把人类作为他复仇的工具,也就是说他为了自私的目的而毁灭了他人。
因此,撒旦将永远是自己的罪恶的奴隶,他面对的必然是永恒的地狱。
弥尔顿研究专家约翰#贝里有一句话,/无论我在罗马、日内瓦或伦敦,无论我写5科玛斯6、5快乐的人6或5失乐园6。
我总是那个不变的约翰#弥尔顿。
0[2](P192)马克#帕蒂森在5弥尔顿传略6中也认为弥尔顿的思想从青年到老年/浑然一体,天衣无缝0。
[4]马克思称赞他/行动光明磊落0。
所以,他决不允许恶魔撒旦(情欲)无法无天,摆脱上帝(理智)的控制。
正如绍拉所说,撒旦的背后主角是弥尔顿本人,/打败撒旦的不是上帝,不是神之子,而是弥尔顿这位伟大诗人。
0[2](P232)作为一位一以贯之的清教诗人,弥尔顿始终认为上帝是正义的,他决不容许自己对上帝有不敬的言行。
同时,从更深层的角度来看,/那种由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给人们的行为规范、思维方式造成的深层的心理定势,或者说/集体无意识0经常对他的创作起作用0。
[5]17世纪的英国人长期受基督教文化耳濡目染,对亵渎上帝的行为是难以接受的,自然会无形中对诗人的创作产生影响。
因而,撒旦也就不可能被塑造成一位大英雄。
另外,从选材来看,由于受上帝造人说这一固有材料的限制,诗人也很难随意发挥。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前两卷恶魔撒旦那/慷慨激昂0的言辞的确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这可以说是他的狡诈和伪善的外在表现。
但即便在这里,细心的读者也会发现:诗人为了丑化撒旦也是煞费苦心的。
例如,诗人让撒旦在开场不久便自我暴露:/无论做事或受苦,但这一条是明确的:行善决不是我们的任务,作恶才是我们唯一的乐事,,0[1](P10)他又特意设置了撒旦与家人见面的情节。
另外,他还安排了众恶魔在地狱的万魔殿开会的场面,除了撒旦和他的几个主要成员保留原形外,那些无名之辈都缩成侏儒,因为宫殿再大也容不下原形庞大的千万恶魔,实在令人可笑。
法国文学泰斗伏尔泰认为/这些恶魔都变成了矮子这件事与假英雄的主题是一致的0。
[2](P37)从第三卷撒旦准备嫁祸人类开始,他那邪恶的本质便昭然若揭。
同时,他那/英雄0的形象也急转直下:从伟岸的天使长一步步堕落为地狱中的魔王、潜入园中鬼鬼祟祟的密探、卑鄙的窥视者、丑陋的蟾蜍,直至最后败北,被贬为令人生厌的蛇,在火海中满嘴嚼着苦灰。
具体来说,天庭反叛的惨败使身在地狱的撒旦意识到自己远非上帝的对手,因而决定通过诱惑人类来发泄胸中无限的仇恨,还不忘美其名曰/开拓新领域0。
诗人紧接着虚构了两个人物/罪0与/死0,还有意安排了撒旦在地狱门前与他们见面的情节,目的之一就是要贬损撒旦的形象:/罪0是撒旦所生,他因见女儿出落得楚楚动人,顿生邪念,与之乱伦,还生下了一个充满淫欲愤怒的怪物/死0,而/死0又无意中仿效其父,多次强行与其母交媾,生出无数条蛇,这是多么令人作呕的一幕!撒旦的/威严0也因此大打折扣。
这里用外表道貌岸然、内里却龌龊不堪的恶魔来形容撒旦决不为过。
他随后潜入园中,还偷看亚当和夏娃的隐私;接着,又变成蟾蜍蹲伏在夏娃耳边准备下手,被看守天使当场抓住,灰溜溜地逃走;后来,为了实施阴谋,曾显赫一时的撒旦不得不屈身蛇体。
阴谋得逞后,担心当面被上帝抓住受到重惩,偷偷地逃回地狱。
显然,这个貌似强大勇猛的恶魔已从本质上化为一个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小人。
他虽然还在其徒众面前耀武扬威,自吹自擂,却在喝彩声中瘫倒成蛇,吃着苦涩的灰土,这就是撒旦堕落的全过程。
作者还就撒旦准备对人类下手前复杂的内心进行了细微的刻画,这对我们了解撒旦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第四卷的独白中,撒旦自言道,/他(上帝)放逐、摈弃我们,代以他的新欢,人类,为他创造了这个世界。
0[1](P132)接着他又说,/恶呀,你来作我的善;依靠你,我至少要和天帝平分国土,,。
0[1](P132)在第九卷中,他自言自语道,/一切的善,在我都变成了恶毒0,[1](P317)他后来又说,/复仇在开始时虽美,不久就自食苦果,反跳回原处。
0[1](P319)这里作者既描写了撒旦对上帝的仇恨激情,对人类的无限妒忌,也刻画了他内心的痛苦和悔恨。
不论他内心是多么痛苦乃至悔恨,也不论他内心掀起了一场怎样的风暴,这一切决不会影响、更不会使他作恶的本性减半分。
痛苦只会燃起他更大的复仇怒火,片刻的悔恨也只不过是他走向沦落之路的一个小小的插曲,接踵而至的是他疯狂进行复仇的行动风暴。
另外,诗人还在文本中穿插了撒旦在天上叛乱的情节:他因妒忌上帝任命神子为众神之长而发动叛变。
其实,上帝是在统观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前提下做出了神子即位的决定的,我们从后来神子甘愿为人类赎罪可以看出,他是堪当此重任的。
而撒旦为一己私欲挑起天庭纷争,其卑劣的人格从中可见一斑。
撒旦在反叛前声称:/,,我们的名号理应治人而不是治于人!0[1](P207)这暴露了他那不可一世的狂妄。
他在举起所谓/自由0大旗的同时,又说/地位和等级跟自由不相矛盾0,[1](P207)前后冲突的言词背后是他要成为宇宙新暴君的险恶企图。
第五卷末的撒旦作为一个反叛恶魔的形象就更加明显,这里只有上帝的忠实追随者亚必迭独面千万叛军,是名副其实的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