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程乃胜美国宪法与美国宗教信仰自由

程乃胜美国宪法与美国宗教信仰自由

美国宪法与美国宗教信仰自由程乃胜美国宪法将宗教信仰自由作为基本人权加以保护。

其《权利法案》第1条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宗教活动自由;……”。

把这一保证写入宪法是为了剥夺国会干扰个人按照自己良心支配信仰、崇拜和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力。

因为美国的开国者的认为:宗教信仰自由是人的少数几项绝对权利之一。

一个人的宗教信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任何政府都无权强迫个人接受任何教义或者检查任何教义。

政府不得强制推行一种宗教信仰,也不是因为人们有信仰或无信仰而剥夺他们的任何权利或特权。

二百多年来,虽然对宪法第1修正案(即《权利法案》第1条)的内容理解有所不同, 但总的来说, 对宗教信仰自由应包括信教自由和不得确立国教的内容没有大的分歧。

本文将从上述两方面对美国宗教信仰自由进行论述, 以就教于大家。

一、信教自由美国是一个有宗教传统的国家,信教者约占总人口的63%。

在美国的二亿多人口中,有大约2165000名专职神职人员, 全美登记注册的宗教场所有333000多处。

美国是世界上宗教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

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佛教在美国都是有影响的宗教。

影响最大的当属基督教。

在基督教的两大教派(天主教和基督新教)中, 基督新教的影响又比天主教大。

所以美国人自称他们的主体文化为WASP(WhiteAnglo-Saxon Prorestant)文化,意即白种人的、盎格鲁·撒克森的、新教的文化。

新教又分成许多教派。

早在殖民地时期, 欧洲新教中的圣公会、公理会、浸礼会、公谊会、长老会、路德会都已在北美出现,当时新教徒占全部人口的95%。

现在虽新教徒占人口的比例有所下降, 但全美仍有9000万名新教徒。

现在美国新教中最大的教派是福音派, 有信徒4000万。

此外,浸礼会、联合卫理公会、信义会等也信徒甚众。

它们由不同地区和派别组成, 仅美国浸礼会就是由27个不同地区和派别的浸礼会组成。

所以在美国,信教自由应被表述为: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信仰宗教, 也可以不信仰宗教;信仰宗教者可以信仰这一种宗教, 也可以信仰另外一种宗教;信仰某种宗教者可以信仰这一教派, 也可以信仰另一教派。

一句话:信不信由你。

美国宪法第6条第3款规定:“决不得以宗教宣誓作为担任合众国任何官职或公职的条件。

”这一规定一直被认为是不信仰宗教者的保护伞。

联邦最高法院也据此作出了一系列的司法判例。

如在“托尔卡索诉沃德金案”中,要求担任公职者公开声明信仰上帝的忠诚誓言被裁为违反信教自由。

所以,美国立国以来,从人口的比例来说,信教者不是增多了,而是减少了。

目前美国大约有37%的人不信仰任何宗教。

那么宪法的这一规定是不是意味着在美国不信教者与信教者在权利上真正平等呢?在一个新教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这几乎是一种幻想。

有的州,如宾夕法尼亚和南卡罗来纳州, 法律禁止不相信来世之说者参加选举。

芝加哥征求职员的机关,有23%公然不要犹太教徒和天主教徒。

直到今天,美国公众仍有这样的认识:不信基督者,不适宜充任总统候选人。

实际上自华盛顿以来, 还没有一位总统不是教徒。

除肯尼迪外, 他们还都是新教徒。

总统在就职时, 不是把手放在《宪法》上,而是放在《圣经》上宣誓。

在美国国会里, 参议院和众议院都设有专职的新教牧师。

每届国会开始之前,都要由牧师带领全体议员进行祈祷。

甚至在美国的军队也有随军牧师。

在这样一种新教政治文化背景下, 不信教虽然合法, 但却要丧失很多权利和机会。

一般说来, 在美国, 宗教信仰并不使一个人可以不服从有效的、一视同仁的法律。

但是美国法律更重于保护宗教信仰者的权利却是不争的事实。

联邦最高法院在“只有最高的利益和非如此即不可得的利益才可以重于宗教自由的合法权利”①的旗号下, 通过一系列的宪法性判例, 使新教徒获得了许多特权。

在“西弗吉尼亚州地方教育委员会诉巴尼特案”(1943年)中, 联邦最高法院认为:州不得要求耶和华见证会信徒参加公立学校的升旗仪式,不得要求他们展示州所发给的执照牌, 如果执照牌上有他们反对的图案的话。

因为耶和华见证会要求其信徒应戒除任何形式的政治、军事活动和其他不敬神的活动。

联邦最高法院裁定:政府不可规定在政治、民族主义、宗教或其他舆论事项上何为正统。

依照同样的原则, 对拒绝接受要求星期六工作职务的严守安息日的教徒, 各州不得拒发失业补助;对因宗教原因而离职的人,也不得拒发此种补助。

在“舍伯特诉费纳案”(1963年)中,联邦最高法院裁定不给一名基督复临会教徒发放州失业救济的规定违宪。

该教徒因拒绝在安息日(星期天)上班而失业。

联邦最高宪法认为这样的规定对该教徒的宗教信仰自由的限制是间接的,但该法律的强制性效果则是对该教徒的信仰自由施加了一种严格的限制,迫使她作出抉择:要么遵守宗教戒律而放弃福利,要么为了工作而抛弃她的宗教戒律。

与此案极为类似的是1981年“托马斯诉印第安纳州就业安全处审查委员会案”。

一名耶和华见证会教徒因认为军工生产的工作与他的宗教戒律不符而辞去了工作。

印第安纳州因而对他拒发失业救济。

伯格大法官代表最高法院认为:凡州政府将一项重要福利的接受以宗教信仰禁止的行为为条件,或者因一种宗教信仰所要求的行为而拒发这种福利,从而给一名信徒造成巨大的压力,迫使他修正自己的行为和违背自己的信仰,就存在对宗教的限制。

如果单纯地看上述判例,我们会得出如下的结论,那就是美国政府通过联邦最高法院极力维护信教者的自由和“一视同仁”的权利。

但实际上,对新教以外的宗教,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并不总是这么慷慨。

当联邦政府允许在印第安人用于宗教目的的一个国家公园中伐木和筑路时,发生了“林诉西北印第安人墓地保护协会案”(1988年)。

在此案的裁决中,联邦最高法院认为政府的行为是合法的,并未妨碍信教自由。

因为:政府行动的影响是附带性的,即使行动的后果可能使宗教活动无法进行,但政府毕竟拥有这片土地而且未直接禁止任何具体的印第安人的宗教活动。

许多印第安人在参加宗教仪式时必须服用麻醉剂佩奥特碱,这是印第安人千百年流传的传统。

联邦最高法院却认为这是“犯罪”,对因此造成的解雇州可以拒发失业补助。

同一联邦最高法院,对两种不同的宗教的态度是何等的不同!我们认为,美国通过联邦宪法和一系列的宪法性判例,从法理上确立了信教与不信教、信此教与信彼教、信此教派与信彼教派者之间的平等。

比较起中世纪和至今仍确立国教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但实际上,美国是个新教占支配地位的国家,新教对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新教徒比不信宗教者或其他教徒有更多的权利。

在美国,你的确可以不信宗教或信仰基督新教以外的宗教,但这意味着放弃,放弃许多应该得到的权利。

所以美国并未真正地做到信教自由。

也有的学者认为美国对信教自由是“承认而不执行”【1】(P.316)即在法理上完全承认,但在现实生活中则大打折扣。

我们认为这一评价是客观的。

二、政教分离政教分离是信教自由的条件,它包括宗教不得借助世俗的政权传播和宗教与世俗教育分离两个方面。

如果宗教与世俗的政权合一,宗教就会借助国家暴力强行传播,那么就不会有宗教信仰自由;如果宗教与世俗的教育结合在一起,在学校里读经、举行宗教仪式,那实际上也妨碍了学生的自由选择,尤其对未成年人来说更是如此,因而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宗教信仰自由。

所以美国宪法第1修正案第1句就强调:“国会不得制定法律规定国教”。

那么如何评判国会或各州制定的法律是否违背这一条款呢?联邦最高法院在1971年的“莱蒙诉库兹曼案”中提出了三条检验标准:第一,法律必须具有世俗的立法目的;第二,法院主要的或首要的影响必须是既不促进也不限制宗教;第三,法律不得助长“政府与宗教有过多的牵连”。

也就是说,宪法的国教条款意在防止:由国家发起、资助和积极介入宗教活动。

实际上,美国公众一方面认为他们的国家是个政教分离的国家,另一方面政府与新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政教分离”之墙只使国家在组织和机构上与教会径渭分明,而不能没有资助和牵连。

在“沃尔兹诉纽约市税务委员会案”中,联邦最高法院的裁定认为免征宗教活动场所财产税的规定是基于历史的考虑,因而这种免税的做法不是对教会的财政支持,不违反宪法的不得确立国教条款。

不管联邦最高法院找出怎样的理由,这种免税实际上就是对宗教的变相资助。

在“林奇诉唐纳利案”中,联邦最高法院认为在圣诞节展览中树立一座基督诞生的塑像不是在扩大宗教的影响, 因而并不违反宪法的国教条款。

以伯格首席大法官为代表的大多数法官认为:这种展览起到了庆祝节日和描述节日起源的世俗目的。

联邦最高法院在指出政府经常承认宗教节日和事件的同时,强调圣诞节的日益世俗化。

比较起许多公共援助计划而言,这里的宗教效果也没有更多的异乎寻常之处。

因此伯格大法官归结说,树立基督诞生塑像对宗教的任何好处都是“间接的、遥远的和附带的”。

但是如果将一座基督诞生的塑像放置在政府机关的建筑上,则违反了国教条款。

在“阿勒格尼县诉美国公民自由协会案”中,布莱克门大法官代表联邦最高法院解释道:基督诞生塑像单独摆在那里,旁边没有其他节假日的世俗象征。

因此该县“发出了一个明白无误的信息:它支持和提倡基督教对上帝的赞扬。

这就是基督诞生塑像的宗教信息。

”所以这样的放置是不能允许的。

政教分离最重要、也最直接地体现在宗教与教育的关系上。

不得强迫公民接受某种宗教教育是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要求。

在美国,在这一问题上也充满了矛盾。

关于祈祷。

由于有国教条款,政府机构(包括校区)便不得将任何一种祈祷仪式引入公立学校的课程表内。

因此,祈祷式地诵读《圣经》、背诵主祷文》,在学校里张贴《十戒》,都在禁止之列。

但是,如果在公立学校里的祈祷纯粹是个人的行为,那将是另外一回事。

联邦最高法院认为并不违宪,违宪的是学校当局的发起或鼓励祈祷。

在“恩格尔诉维塔尔案”中,联邦最高法院废止了校务委员会背诵祈祷文的规定。

因为政府份内的工作不包括为任何一个群体的美国人创作官方祈祷文,作为政府推行的宗教计划的一部分供他们背诵。

在“阿宾顿学区诉谢普案”中,联邦最高法院将禁止的范围扩大到禁止朗读《圣经》和《主祷文》。

并要求:政府应保持严格的中立,既不支持宗教,也不反对宗教。

只要不举行宗教仪式,联邦最高法院认为宪法并未禁止公立学校把学习《圣经》或宗教作为世俗教学大纲的一部分。

在“威德玛诉文森特案”中,联邦最高法院认为基督教学生社团利用公立学校设施从事宗教礼拜和教学活动是合宪的。

因为一项平等利用的政策才符合促进在公共论坛上自由交流思想的世俗目的。

它不会产生促进宗教的基本影响,因为不存在州对宗教信息的象征性认可,而且设施使用权面向所有的团体,世俗的和教派的都在内。

在此基础上,1984年国会制定了《平等使用法》。

该法允许宗教团体平等使用学校设施,认为这不违反不得确立国教条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