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型大学师德建设对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影响-教育文档

研究型大学师德建设对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影响-教育文档

研究型大学师德建设对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影响大学生是社会新思想、新技术的先进群体,是国家重点培养的社会人才,他们是祖国未来建设和发展的坚实砥柱。

因此党的十六大提出科学发展观,明确培养高素质人才、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总体目标。

首当其冲的就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教师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者,是优良教风、学风、校风的建设者和示范者[1] 。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的形成期,教师自身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与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自身的修养具有启迪和熏陶作用,大学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决定性作用,崇高的师德既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言传身教、以身立教的作用,高校教师对学生的爱心是师德的灵魂,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1] 。

因此,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师德决定教风,教风决定学风,所以,师德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点工程,只有加强高等学校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才能培养高素质人才。

、国内外师德建设探究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就展开了传统的大学师德建设对学生素质影响的调研工作。

美国著名品德学家哈桑与梅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做了关于高校教师品德与学生素质关系的研究工作,从那以后关于这方面的调查研究越来越深入具体。

在日本,战后十分重视对大学教师和大学生的道德培养,并对大学教师对学生的道德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将道德教育作为大学教师培养学生的重中之重。

在英国等其他国家,也将教师的师德的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重中之重。

在国内对师德对大学生素质影响的研究起步较晚,比较典型的有以下成果:沈大光、马永庆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及对策》、马爱云、谢政才的《高校师德现状调查与思考》、余双好的《台湾地区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与特点分析》[2] 。

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来看,师德建设的理论研究还是深入、具体的,但还存在着某些方面的不足,比如研究力度不细,对某些问题如大学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教师行为的正反面影响等的研究都还处在初级阶段。

二、师德与大学生素质培养随着我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标的进一步明确。

师德建设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起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从研究型大学的社会职能、组织目标和办学水平来看,研究型大学是以创新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为培养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生产、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国家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3] 。

在研究型大学中,学生的学术研究讨论活动更加丰富,老师与学生的接触更加频繁,这就对研究型大学教师的师德师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当代大学生都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民族的未来,他们有着自己鲜明的时代特征。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当代大学生是一群即将步入社会的有为青年,但是他们对社会认识还有待提高。

他们缺乏辩证思考的能力,对改革开放这一复杂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各种问题的错误认识使他们饱受心理困惑、缺乏对改革开放的信心。

2)当代大学生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有机的结合起来。

更强调个人奋斗对实现理想的重大作用。

但是在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义与利之间的选择上他们更加强调后者。

3)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新的特点。

改革开放深刻的影响着我国的现在与未来。

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极大地解放,市场经济提升了我国的经济。

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

他们开始摒弃盲目的接受某种既定的价值观,开始用自己的视角审视、比较、思索、选择。

同时,他们不再认同以往错误的形式主义和本本主义,追求自我,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关心时事,关注环境。

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些负面影响:赞美高尚却不想拥有高尚,更看重“关系”、享乐、金钱、地位等等。

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有着很强的可塑性。

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依然是积极健康的。

他们拥护党、热爱祖国、关心集体、立足奉献。

这为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客观的环境条件。

社会的复杂性影响着大学生,这给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大学生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顺应社会潮流,引领当代大学生向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迈进已然成为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如何用深厚的师德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迈进是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要方向。

二)以人为本在师德中的体现作为新时代的高校人民教师,首先就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高校人民教师的师德不仅要符合新时代的时代特征和国家与民族的要求,更要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大学教育者培养和引领一代青少年进入人类优秀的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浓厚的精神氛围中生活、交流、学习。

从而为社会精神文明的提升贡献出无限的师德硕果。

以人为本要求教师做到两点:(1)用师爱来贯穿教育教学过程,以尊重和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

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爱更是做好人类工程师的基石。

在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是无处不在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才有了今天的和谐美好。

教师作为人与人之间依赖关系的纽带,更应该以爱为核心,倾注教育对象无限的关爱与希望。

以爱为驱动力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任务中去,就是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尊重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只有这样,“教”与“学”才能真正交织与升华,师德的爱”点亮了教师生命价值这盏明灯。

(2)开拓未来,以创新理念充实师德建设。

马克思论及职业时强调:“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4] 。

新世纪新形势下,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已经成为一个民族自我强大的内在驱动力。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社会输送着珍贵的人才资源。

所以新时代下创新精神已然成为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本质要求。

离开了创新精神和创新理念,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失去了方向,而离开了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内容,创新也就没有了根基。

三)大学师德对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大学教师在学生全部受教生涯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他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重大责任,更肩负着学生思想建设的崇高使命。

因此,教师的职业素质高低间接影响着社会建设和社会和谐。

兴教的关键是兴师.兴师的关键是抓好师德建设[4] 。

1.用崇高的师德影响学生新时代的时代特点更加明显、社会复杂性更加突出。

一些诸如城乡和地区差异加大、腐败现象渐多等诸多不和谐因素深刻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大学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隔离社会上不良思潮对学生的影响,而这种使命就落在了与学生交流最为频繁的群体- 大学教师肩上。

大学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的判断力产生深远影响。

大学教师应以严谨的学风、爱岗敬业、甘于奉献、自觉抵制来自市场经济的冲击,为学生做好表率作用。

大学教师,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教师要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用高尚的道德素质和个人魅力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学生在这种师德的影响下就会自觉提高自身素养,积极地接受教育。

大学生正处在思想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对社会认识的缺乏很容使他们脱离实际,走向偏激和极端。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互相信任与尊重的基础上的。

教师要以一颗满怀师德”的爱心去爱护每一位学生[5] 。

一个备受学生尊重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会更加深远,那么教师平时要多听取学生的批评和建议,努力改正自身存在的缺点,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更多学生的尊重,才能发挥师德的力量积极地影响学生,在学习、思想、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向乐观进取的方向前行。

2.大学师德影响力应突出重点大学师德影响应当突出以下几方面:(1)知识的培养和人的培养相结合。

大学的职责是传道授业,把自然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使他们能够用理性的思维去工作。

但这仅仅是第一步,平时还要注重人的培养,哲学、历j K史、文学、艺术等学科应当成为大学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部分,只有这样,学生的思想境界才能提高,更加理解合作、和谐的重要作用。

我们教育的目的不但是为社会培养出科学知识丰富、专业能力过硬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各方面素质,使他们有充分的信息和心态去融入社会。

(2)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蔡元培先生在任北大校长期间提出了“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观,“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

勿宁尚自然。

与其求划,勿宁展个性。

”,形成了北大全新的治学空气,造就了一大批具有真才实学、创新精种和创造能力的大师[5] 。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尊重个体差异,并平衡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不能偏颇。

既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又要积极的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表达力、自信心等等。

(3)注重实践环节。

国外高度重视教学实践,引领大学生投身到国家重点项目的开发,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和创新精神, 这一点我们高校的相关工作还有待提高。

实践不仅能够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创新的重要源头,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是新技术新方法的来源。

同时实践涉及到的问题远远复杂于书本,这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并且提高他们的材料搜集能力。

我校举办的“五四杯大学生科学技术竞赛”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相长的例子。

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研立项,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了提高,教师科研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三、师德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的研究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在深入学习研究型大学理念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研究型大学师德建设对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影响”的课题。

一)研究内容1)明确师德所包括的内容。

如自身的业务能力、廉洁自律、亲和力、领导能力、思想素养、与学生的沟通能力、深入学生群体交流等等,只有明确师德所涵盖的范围才能从各个方面来综合评价老师的师德。

2)当前教师队伍的状况。

如敬业精神、教学精力的投入,师德修养的高低。

目前评价高校教师主要是从教学和科研两方面,在职称评审、教学名师评选、学科带头人评选考核评价体系中占有主要权重部分,而在教师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方面考虑较少,因此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评价当前教师队伍的状况。

3)大学生自身的素质。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不仅要求本身的学习、研究取得一定的成绩,还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大学生基本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体素质几个方面[6] 。

4)当代大学生总体素质水平和影响其形成的原因。

对比当代大学生与八十年达、九十年代大学生,比较他们在政治态度、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状况、学习、就业和心理等方面的异同。

5)与高校不同角色的师生探讨目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收集他们提供的关于改进师德建设的优秀策略,如从本科生、研究生、青年教师、中年教师、以工程项目为主的教师、领导层、博士导师角度提供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二)研究方法1、通过问卷调查、座谈和个别访谈等形式对学校部分教师 和大学生进行调查, 就调查反馈信息作一次综合分析, 参照提出几点加强与改进教师师德和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应对措 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