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力一、力1、力的定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2、力的测量(一般用弹簧秤)力的单位: 牛顿,简称牛,符号N3.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通常用力的图示将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力的三要素决定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这种表示力的方法称为力的图示.做力的图示时,先选定一个标度,再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按力的方向画出力的作用线,将力的大小与标度比较确定线段的长度,最后加上箭头.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表示物体在该方向上受到了力4.力的分类:按力的性质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等.按力的效果分类:拉力、压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性质相同的力,作用效果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反之,作用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二、重力1、.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重力不是万有引力,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受重力的作用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垂直于水平面向下),重力大小和方向与物体运动状态无关。

3、重力的测量:使用测力计。

重力大小计算:G=mg.4、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实际上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

5、决定重心位置的因素:质量分布和物体的形状。

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在物体外。

6、悬挂法求薄板重心位置:任意选择两个不同的点,先后用选取的两个点作为悬挂点,两次悬线所在直线的的交点即为重心。

三、弹力1、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

2、弹性形变: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

3、塑性形变: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在外力停止作用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

4、形变的种类:通常有拉伸形变、压缩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等。

5、弹性限度:物体发生形变能产生弹力,但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弹性限度。

6、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受力物体是使它发生形变的物体。

7、弹力产生条件:(1)直接接触;(2)接触处发生形变.8、弹力大小与形变大小的关系:在弹性限度内,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9、弹力的方向:⑴支持面的弹力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受力物体.⑵绳对物体的拉力总是沿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⑶杆对物体的弹力不一定沿杆的方向.10、弹簧弹力大小的计算(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F 跟弹簧的形变量x成正比,即: F=kx , .k 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N/m.劲度系数由弹簧本身的因素(材料、长度、截面)确定,与F 、x 无关.四、摩擦力1. 摩擦力: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处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2.产生条件:两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接触面粗糙、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两物体间有弹力是这两物体间有摩擦力的必要条件(没有弹力不可能有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力。

方向:跟接触面相切,跟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滑动摩擦力大小:F=μF NF N 为垂直作用在接触面上的正压力,μ为动摩擦因素,是两个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与这两个物体表面间的压力的比值。

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又跟接触面的情况(如粗糙程度等)有关。

μ没有单位.5、静摩擦力:阻碍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静摩擦力。

方向:与接触面相切,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6、最大静摩擦力:物体刚要发生相对运动时的摩擦力。

一般认为: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7、静摩擦力的大小决定于外部作用力。

取值范围为:大于0而小于等于最大静摩擦力。

8、摩擦力可以是物体运动的动力,也可以是阻力五、力的合成1、 合力:如果几个力作用于同一个物体产生的作用效果跟另外的一个力作用于该物体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就把另外的这个力叫做原来那几个力的合力。

2、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

3、共点力:几个力如果作用在物体的同一个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就叫共点力。

4平行四边形定则:以表示两个共点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行,则两条有向线段之间的对角线表示这两个共点力的合力,这就叫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5、合力F 的大小跟两个分力F 1、F 2的大小关系:合力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两个被合成的力。

2121F F F F F +≤≤-6、合力F 的方向跟两个分力F 1、F 2的方向关系: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0度,小于等于180度。

合力随两分力夹角的变化而变化。

7、分力F 1、F 2同向时,F=F 1+F 2, 合力与分力方向相同,分力F 1、F 2反向时,F=F 1-F 2,合力方向与较大的那个分力方向相同。

8、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9、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

六、力的分解1、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作用效果与其它几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那个力的分力。

2、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就叫力的分解。

3、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行定则。

4、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或同时使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第二章直线运动一、几个基本概念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的位置的变化。

2、宇宙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着。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参考系: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4、同一个运动,选择的参考系不同,就有不同的观察结果及描述。

5、质点:用来代替实际物体的没有形状、大小,但具有物体全部质量的点。

6、把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物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或物体的大小形状在研究中不起作用(或影响很小)。

7、轨迹:运动的质点通过的路线。

8、直线运动:质点运动的轨迹是直线的运动。

9、曲线运动:质点运动的轨迹是曲线的运动。

10、时间和时刻: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对应数轴上的各个点,时间则对应于某一线段;时刻指过程的各瞬时,时间指两个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

11、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秒是主单位)、分、时,实验室里测量时间的仪器秒表、打点计时器。

12、位移: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13、位移的表示:位移是矢量,用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线段的长短表示位移大小,线段的指向表示位移的方向。

14、路程: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它是一个标量。

15、路程与位移的大小关系:路程≥位移。

二、位移和时间的关系1、位移和时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建立位移——时间坐标系,然后作函数图象的办法反映出来,这样作出的图象叫位移——时间图象,简称位移图象(S—t图象)。

2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发生的位移相等,这样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3、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发生的位移不相等,这样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4、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是一条直线,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是一条曲线。

三、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1.速度(v):是描述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

(变化率是表示变化的快慢,不表示变化的大小。

) 它等于位移s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

即:V=s/t速度是矢量,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2、速率:速度的大小。

3.平均速度: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不相等,比值s/t不是恒定的,由公式V= s/t求出的是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或位移s)内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4、平均速度可以粗略地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

5、平均速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6、瞬时速度(简称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它是矢量,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理解:瞬时速度能精确地描述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物体在各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各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如果各时间段取情越小,各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对物体运动情况的描述就越细致,当把时间段取极小值时,这极小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就能精确描述出运动物体各个时刻的速度,这就是瞬时速度。

7、瞬时速率(简称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

8、速度和时间的关系:(1)速度—时间图象(V —t 图象,简称速度图象 )(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速度恒定,不随时间而变化,V —t 图象为平行于t轴的一条直线。

(3)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速度随时间均匀改变,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改变相等,V —t 图象为一条倾斜的直线。

(4)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变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而变化,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改变不一定相等。

9、加速度:(1)定义:速度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它是描述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

(2)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量的多少,即a=(V t -V 0)/t(3)单位:米每二次方秒(m/s 2)。

(4)方向:与速度变化量方向相同。

物体加速时a 与V 同向,物体减速时a 与V 反向。

10、速度变化率:即速度变化的快慢,也就是加速度。

11、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即,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大小方向都不变)。

12、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方向与运动方向(速度方向)相同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13、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方向与运动方向(速度方向)相反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14、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不随时间而改变。

15、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的区别(1)加速度与速度的区别速度描述运动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加速度则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它们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速度很大的物体加速度可以很小,速度很小的物体加速度可以很大;某时刻物体的加速度为零,速度可以不为零,速度为零时加速度也可以不为零.(2)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的区别速度变化量指速度变化的多少,加速度描述的是速度变化的快慢而不是速度变化的多少.一个物体运动速度变化很大,但发生这一变化的历时很长,加速度可以很小;反之,一个物体运动速度变化虽小,但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完成了这个变化,加速度却可以很大,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而不是变化量.16、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1)速度公式:at v v t +=0(2)位移公式:2021at t v s += (3)平均速度公式:t s v =(4)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关系:20t v v v += (5)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at v t = 221at s =2t v v = 17、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推论:(1)速度与位移、加速度的关系:as v v t 2202=- (2)任意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相等,即:2at s =∆(3)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即:2t v v =(4)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推论:○1ts 末,2ts 末,3ts 末……………瞬时速度之比为: V 1: V 2 :V 3 :………V n =1:2:3:………n○2第1个ts 内,第2个ts 内,第3个ts 内………第nts 内的位移之比为: s Ⅰ:s Ⅱ:s Ⅲ:……s n =1:3:5:……(2n-1)○3ts 内,2ts 内,3ts 内………第ns 内的位移之比为: S 1:S 2:S 3:…………S n =12:22:32:……n 2○4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所用时间的比为: )1(:)23(:)12(:1:::321----=n n t t t t n18、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的下落运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