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国家 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
主要表现为: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起重要作用。
根据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不同方式,世界上的国家可分为三类:资源型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依附型国家,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创新型国家,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
作为创新型国家,应具备以下四个特征:
(1) 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即R&D(研究与开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2)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
(3) 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
(4) 创新产出高,是否拥有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是区分创新型国家与非创新型国家的主要标志。
人们往往用相关创新投入和产出的指标从一个侧面来衡量国家的创新程度,一般来说,创新型国家的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已经逐步成为创新型国家。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如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
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
创新最根本的动力是政府行为 而不是技术行为。
当前 中国融入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体系取得很大发展 无论愿不愿意 都要转变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最根本的是要提高能力 自主创新是经济发展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根本途径。
我们要转变发展模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去十几年国际环境面临一个根本性变化 也就是说中国目前通过那样的方式可以实现增长的国际条件逐渐在消失。
对中国而言 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转折 就是如何从追赶者变成赶超者。
由追赶者转变为赶超者 需要创新的思维模式和政策体系。
由于长期扮演追赶者角色 会发现我们整个这套思维、政策体系、体制都不适合这种新的创新。
许多领导和百姓都是追赶者的思维。
中国今天能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能不能坚定地走自主创新道路 能不能主导创新的轨道 这非常重要。
这需要政府引导 特别是新技术 很多的方面都不仅是需要研发投入 还需要政府在其他的环境下提供很多的支持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是教育。
从经济理论上说, 现代经济的竞争本质上是人力资本的竞争 而教育是人口从成本转化成资源 再从资源转化为资本的惟一途径 从社会成本上说 法治社会、和谐社会 离开育都是无本之木 从终极理念上说 人是目的 人的发展、人的全面解放 没有教育 都将成为可望不可及的海市蜃楼。
高等教育历来是传播、扩散和创造知识的重要基地,承担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双重使命 是知识创新的主要动力和源泉。
纵观高等教育的发展演变 经历了从创建之初的单纯以传授高深学问为己 发展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再拓展到利用人才、智力、设备、信息等优质资源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从一些发达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经验 以及我国几十年改革发展的实践来看 建设创新型国家 大学应有所为 必有所为 且大有作为
国际学术界把依靠科技创新技术战略,大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的国家定义为创新型国家。
美国、日本、韩国都是世界公认的创新型国家之一。
我国在创新能力在2004年时居世界第24位,缺少国际竞争优势。
针对当前的战略发展机遇,我国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
我国在科技创新发面比较落后。
从技术层面分析,中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于50%,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22%左右,从人才分布结构看,根据中国科协的调查,中国科技工作人员主要集中在中国科研事业单位,企业科研工作人员比较少,这限制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借鉴科技发达国家的
科技创新经验,研究适合中国科技发展的创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国要发展创新模式,要先完善科技政策,积极参与国际科研分工。
也就是说要加强对基础研究,尤其是提升高技术企业的核心技术开发能力;促进科研机构、企业、大学之间科研活动的高效合作,以及科学技术成果的快速转移和流通;积极参加世界主要科学的科研分工,加强国际交流。
在国际科技进程中提高我国技术。
然后就是优化创新战略,建立开放式的创新模式。
即逐步转变创新模式,使我国从以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转变为以集成创新、原始创新相结合的开放式自主创新模式。
再来就是优化创新链,形成有序的创新生态结构。
简单来说,就是使大学、科研单位和企业从事不同层次的研发工作,形成有序创新链,最终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综合创新能力。
最后就是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的合理布局。
目前我国的创新模式表现在各个领域。
在2010年的经济市场上,在全球经济震荡的持续情况下,中国的经济仍在保持增长并且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且在近期的投资案例中,我国互联网、生物技术/医疗健康、清洁技术三行业稳居前三甲。
而随着中国正逐渐由生产制造业拉动转向由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这几个鲜活的例子都说明了,具有创新性的商业模式更适合中国的市场。
所以说,中国的创新模式在发展过程中虽可能会遇到多重阻碍,可是这并不影响我国最终成为创新型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