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规范第一节技术标准一、《都市规划差不多术语标准》(GB/T 50280--98)为了科学地统一和规范都市规划术语,建设部于1998年8月批准公布了举荐性国家标准《都市规划差不多术语标准》,自1999年2月1日起施行。
1、适用范畴适用于都市规划的设计、治理、教学、科研及其他有关领域。
2、差不多内容正文共列出151条差不多术语,分为五部分:总则、都市和都市化、都市规划概述、都市规划编制(又分十七项内容:进展战略、都市人口、都市用地、都市总体布局、居住区规划、都市道路交通、都市给水工程、都市排水工程、都市电力工程、都市通信工程、都市供热工程、都市燃气工程、都市绿地系统、都市环境爱护、都市历史文化地区爱护、都市防灾、竖向规划和工程管线综合)和都市规划治理。
3、附录。
附有汉语拼音对比索引、附加讲明。
二、《都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为统一全国都市用地分类,科学地编制、审批、实施都市规划,合理经济使用土地,保证都市正常进展,建设部组织编制并于1990年7月颁布《都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为国家标准,自1991年3月1日起施行。
1、适用范畴设市都市的总体规划工作和都市用地统计工作。
2、都市用地分类都市用地按土地使用的要紧性质进行分类,采纳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其中大类共分为:居住用地(R)、公共设施用地(C)、工业用地(M)、仓储用地(W)、对外交通用地(T)、道路广场用地(S)、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G)、专门用地(D)及水域和其他用地(E)10大类。
在大类下,又按照土地的不同使用用途和使用功能条件划分了46个中类、73个小类,并在大类下,按照阿拉伯数字代码,以表明其中类、小类的具体类不。
如Rll表示一类居住用地中的住宅用地等。
都市用地分类代号用于都市规划的图纸和文件。
3、都市用地运算原则在运算都市现状和规划的用地时,应统一以都市总体规划用地的范畴为界进行汇总统计。
都市用地按平面投影面积运算,其计量单位应为万平方米(公顷),总体规划用地应采纳1/10000或1/5000比例尺的图纸,分区规划应采纳1/5000或1/2000比例尺的图纸进行分类运算,现状和规划的用地运算应采纳同一比例尺的图纸。
4、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划建设用地的标准的内容应包括: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和规划建设用地结构三部分。
编制和修订都市总体规划应同时符合本标准规定的上述三部分指标操纵要求。
都市建设用地除水域和其他用地(E)类外应包括九大类用地。
在运算建设用地标准时,人口运算范畴必须与用地运算范畴相一致,人口数宜以非农业人口数为准。
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分为I~Ⅳ四级(用地指标数为60.1~120.0m2/人),现有都市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确定,应按照其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水平,同时采纳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级不提升和承诺调整用地幅度双因子的限制,关于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中地多人少的都市,可按照实际情形确定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但不得大于1 50m2/人。
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关于居住、工业、道路广场、绿地四大类要紧用地,本标准还规定了其单项建设用地规划指标,分不为:居住用地18.0~28.0m2/人(其中采纳I级用地标准的都市不得少于16.0m 2/人),工业用地10.0~25.0m2/人(其中有大中型工业项目的中、小工矿都市不宜大于30.0m2/人),道路广场用地7.0~15.0m2/人,绿地≥9.0m2(其中公共绿地≥7.0m2/人,对采纳I级用地标准的都市不得小于5.0m2/人)。
(8)规划建设用地结构。
编制和修订都市总体规划时,居住、工业、道路广场和绿地四大类用地其占都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应符合以下规定:居住用地20%一32%、工业用地15%~25%(对设有大中型工业项目的中小工矿都市,其比例不宜超过30%)、道路广场用地8%一15%、绿地8%~15%(风景旅行都市及绿化条件较好的都市比例可大于15%)。
三、《防洪标准》(GB 50201--94)建设部在1994年6月批准并公布了《防洪标准》,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1、适用范畴适用于都市、乡村、工矿企业、交通运输设施、水利水电工程、动力设施、通信设施、文物古迹和旅行设施等防护对象,防备暴雨洪水、融雪洪水、雨雪混合洪水和海岸、河口地区防备潮水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治理工作。
2、防洪标准的确定(1)防护对象的防洪标准应以防备的洪水或潮水的重现期表示;对专门重要的防护对象,可采纳可能最大洪水表示。
按照防护对象的不同需要,其防洪标准可采纳设计一级或设计、校核两级。
(2)下述防护对象的防洪标准应按下列规定确定:①当防护区内有两种以上的防护对象,又不能分不进行防护时,该防护区的防洪标准,应按防护区和要紧防护对象两者要求的防洪标准中较高者确定;②关于阻碍公共防洪安全的防护对象,应按自身和公共防洪安全两者要求的防洪标准中较高者确定;③兼有防洪作用的路基、围墙等建筑群、构筑物,其防洪标准应按防护区和该建筑物、构筑物的防洪标准中较高者确定;④遭受洪灾或失事后缺失庞大,阻碍十分严峻的防护对象,可采纳高于本标准规定的防洪标准;⑤遭受洪灾或失事后缺失及阻碍均较小或使用期限较短及临时性的防护对象,可采纳低于本标准规定的防洪标准。
3、都市防洪标准都市按照其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或非农业人口的数量分为四个等级:大于等于150万人的专门重要的都市,防洪标准重现期为大于等于200年;在50万至150万人的重要都市,防洪标准重现期为100~200年;在20万至50万人的中等都市,防洪标准重现期为50~100年;小于等于20万人的一样城镇,防洪标准重现期为20~50年。
4、其他规定本标准对乡村、工矿企业、铁路、公路、航运、民用机场、管道工程、木材水运工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水库和水电站工程、灌溉、治涝和供水工程、堤防工程、动力设施、通信设施、文物古迹和旅行设施的等级和防洪标准作了规定。
第二节技术规范一、《都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CJJ 57--94)为在都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中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使用、确保质量,建设部公布《都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为行业标准,自1994年11月1日起施行。
1、适用范畴本规范适用于各类都市规划的工程地质勘察。
2、一样规定①都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时期应与规划时期相适应。
分为总体规划勘察时期和详细规划勘察时期②都市规划内的各场地,应按照其场地条件和地基的复杂程度分为I、Ⅱ、Ⅲ三类。
③详细规划勘查时期,近期建设区内的拟建工程的等级,应按照地基损坏造成工程破坏的后果的严峻性分为:一级,专门严峻(重大工程,2 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等);二级,严峻;三级,不严峻。
3、总体规划时期①总体规划勘察应对规划区内各场地的稳固性和工程建设适宜性作出评判,并为确定都市的性质、进展规模、都市各项用地的合理选择、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以及编制各项专业总体规划提供工程地质依据,还应研究和推测规划实施过程及远景进展中,对地质环境阻碍的变化趋势和可能发生的环境地质咨询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防治计策。
②关于地震区的都市,应调查了解规划区的地震地质背景和地震差不多烈度,对地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7度的规划区,尚应判定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③在规划实施过程及远景进展中,应调查研究并推测地质条件变化或然率活动引起的环境地质咨询题。
④总体规划勘察报告:应综合分析规划区内各场地工程地质(地势、岩土性质、地下水、动力地质作用及地质灾难等)的特性及与工程建设的相互关系,按场地特性、稳固性、工程建设适宜性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并紧密结合任务要求,进行土地利用操纵分析,编制都市总体规划勘察报告。
4、详细规划时期详细规划勘察应对规划区内各建筑地段稳固性作出工程地质评判,为确定规划区内近期房屋建筑、市政工程、公用事业、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及其他公共设施的总平面布置,以及拟建的重大工程地基基础设计和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等提供工程地质依据、建议及其他技术经济论证依据。
5、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勘察前的有关规定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勘察前,必须取得都市规划部门下达的勘察任务书及地势图等文件。
6、勘察报告勘察报告包括勘察报告正文和工程地质图系两部分,应永久存档或输入地质数据库。
二、《都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年版)为确保居民差不多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提升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建设部组织编制并于1993年7月颁布《都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为强制性国家标准。
自1994年2月1日起施行。
建设部于2002年3月11日公布对本规范局部修订的条文,并于2 002年4月1日起施行。
其中有些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1、适用范畴适用于都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2、规划设计差不多要求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其操纵规模为:居住区(10000—16000户,30000~50000人)、小区(3000—5000户,10000—15000人)、组团(300—1000户,1000~3000人);其规划布局形式可按照不同情形,采纳多种组合形式。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的差不多原则:①应符合都市总体规划(含分区规划)的要求;②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③应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治理要求,制造安全、卫生、方便、舒服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④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3、用地、建筑与规划布局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应包括居住区用地和其他用地两类。
其中居住区用地(R)分为:住宅用地(R01)、公建用地(R02)、道路用地(R03)、公共绿地(R04)等四类。
本规范还规定了规定了不同等级居住区的用地结构操纵指标和不同规模都市、不同等级居住区、不同层数居住建筑的人均居住用地操纵指标。
居住区内建筑,应包括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两部分;在居住区规划用地内的其他建筑的设置,应符合无污染不扰民的要求。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
4、住宅住宅建筑的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用地条件、选型、朝向、间距、绿地、层数与密度、布置方式、群体组合、空间环境和不同使用者的要求等。
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针对我国I一Ⅶ类建筑气候区,分为大都市及中小都市,提出了住宅日照标准规定,对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可酌情降低,但不宜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对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