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羲之

王羲之

王羲之是1600年前我国晋朝的一位大书法家,被人们誉为“书圣”,绍兴市西街戒珠寺内有个墨池,传说就是当年王羲之洗笔的地方。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

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他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他为人写一块匾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样,送去叫人雕刻。

刻工发现字的墨渍竟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

于是人们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语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用它来比喻对事物见解、议论的深刻。

十八口大缸的故事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

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

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

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

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

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

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

“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

”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

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

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

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

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

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王羲之与兰亭序的故事公元三百五十三年的一天,兰亭这儿十分热闹,原来是王羲之邀了几位朋友在这儿聚会,饮酒作诗。

这个盛会是很有趣的,朋友们不是坐在酒席桌前,而是在清清的溪水边,浓浓的树荫下。

这儿真是美极啦。

曲水绕亭,鸟语花香,春风拂面,使人神清气爽。

当清澈的泉永载着盛满美酒的酒杯流到谁的面前,谁就端起来喝一口,可惬意了。

几杯酒下肚,人们就陶醉在酒香美景之中,接着就饱蘸墨笔,吟诗作文,互相传看,朋友们免不了评点一番,边吟边唱。

真是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王羲之觉得从来没有这么高兴。

乘着酒兴,他挥笔运气,洋洋洒洒,写了一篇记载当时盛况的文章,题目就叫《兰亭集序》。

朋友们看后,一致认为无论从文章的角度,还是从书法的角度看,都是一篇绝妙的艺术品。

对于大家的称赞,王羲之并不觉得怎么样,到了第二天,王羲之酒醒之后,再把手书的《兰亭集序》拿来仔细一看,果然比以前的书法要精彩得多,心中十分得意。

他顺手抽出笔来,照样又写了几幅,可是无论如何也赶不上第一幅写得那么好了,只得把它们都撕掉。

海门关的故事那是东晋时期,海门这个地方新修了码头,为的是水路运输的方便,好赚更多的钱。

主持这件事的,是什么人呢?大家想想,那个时候,穷人是压根儿搞不起的,当然是几个地主、渔霸。

码头修好后,他们很想请一位有名望的书法家题上“海门关”三个字,好装潢门面,附庸风雅,招装潢徕生意。

找谁呢?想来想去,还是想到了最有名望的王羲之。

于是,地主渔霸叫人抬着整猪整羊,盒子里装满了金银财宝,给王羲之送上了礼物。

王羲之听说要他干这件事,头摇得象货郎鼓。

他是个不爱虚名,不愿显耀自己的人,尤其这是给地主老财、渔霸装满门面、多赚钱的事,他怎么也不答应,叫人把礼物统统退了回去。

地主渔霸碰了一鼻子灰,又气又恼,可是又拿王羲之没办法。

还是一位摇鹅毛扇子的帐房先生有诡计。

他那双小眼睛一转,一撮黄鼠须一动一动地,向老财的耳朵叽咕了一气,弄得主人把脑袋点了又点,乐得张大了嘴巴,那嘴巴足可以填进一个拳头。

不久,一位教书先生打扮的人,渐渐地同王羲之交上了朋友。

这位老先生在风景如画的水边建了房屋亭阁,还养了一群大白鹅。

一切就绪之后,就邀王羲之来他家作客。

王羲之把他当作一位“退休”的教书先生,觉得能谈得来,就应邀而来。

不用说,他受到盛情招待。

老先生还同他乘着小船去观赏了月光水色。

他们玩得很痛快。

临走,主人还挑了一只大白鹅相送。

王羲之很高兴,可是他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还礼,很为难。

老先生了解这一情况后,哈哈一笑,说:“你毛笔字写得好,就写个字吧。

”“写什么呢?”“我喜欢大海,就写个‘海’字吧。

”于是王羲之就写了个“海”字。

不久,老先生用同样办法,请王羲之写了个“门”字。

第三次,老先生清王羲之写个“关”字。

王羲之并没有觉察这里面有什么名堂,仍旧是提笔就写。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古时候文字还没有简化。

王羲之写的“关”字是繁体字——“门”字里面放个“关”。

当王羲之刚写了“门”字时,忽然想起了地主渔霸叫他写“海门关”的事。

立即警觉起来,笔也停住了。

由帐房先生装扮成的“教书先生”一看王羲之识破了他们的计谋,很怕王羲之把刚才写的“门”字撕了,就赶紧夺过去……这样,帐房先生终于骗得了““海门关”三个字。

最后一个“门”字肚里还缺少一个“关”,只好自己摹仿王羲之的笔迹,添了上去。

摹仿毕竟是摹仿,人们只要从远一点的地方看“海门关”时,只能看到“海门门”,而那位帐房先生添上的“关”却看不到,原因不难理解:“书圣”的笔迹。

那充满铁臭的帐房先生怎能配得上呢?戒珠寺的故事王羲之有一颗心爱的明珠。

王羲之经常双手摩挲它,用来增强书写的腕力。

有一天,明珠忽然不见了,找呀找,怎么也找不到。

王羲之十分懊恼,是谁偷去了呢?经常在他身边的,除了一个寄住在他家的和尚外,再没有别的外人了……因此,他对这位和尚冷淡起来。

这位和尚发现主人对他有怀疑,就以“坐化”为名,不吃东西,饿死了。

后来,家人在宰杀白鹅时,发现明珠在大白鹅的肚子里。

原来,是大白鹅把珠子吞下去了。

事情弄清楚了,王羲之深感自己错怪了和尚,后悔不已,十分悲痛。

为了纪念这位清白的和尚,他将住房改建成“戒珠寺”,表示以失落明珠的事件为教训,对朋友应以赤诚相待。

入木三分的故事过去做生意的店家一般是有招牌的,总要将自家的店号起个吉利的名字。

单说有一家店铺生意不错,扩大了门面,增添了货物,招牌也想换个新的。

可别小看这招牌,它对生意的好坏还挺有影响。

因此,招牌一般是用好的木板做的。

这家店铺哪来的好木板?凑巧,有人给找来了一块曾经用来祭神的木板,木板上写满了祭祝的文字。

开始,人们并不在意,商店老板叫人把木板上的毛笔字洗去,好写新的内容,哪知擦洗了半夭,木板上的毛笔字不仅没有擦掉,反而更清晰了。

洗不掉,就刨,木板刨了一层,笔迹依稀可见;木板刨了两层,笔迹还能看见。

人们惊讶了:这是谁写的字,这样深刻有力,一位懂得书法的老先生来了一看,立即惊叹得叫起来。

看着他一个劲地拍案叫绝的样子,在场的人都很奇怪,纷纷围拢来看。

老先生说:“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笔迹啊!这字如此深刻有力,真是入木三分啊!”三次吃的故事王羲之是书法家,也是一位美食家。

他一生的功名成就与吃有很大关系。

这里仅说他的三次吃。

第一次吃,使他成为知名人士。

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是宰相。

王导带他去谒见尚书。

尚书知道王羲之很有才学,刮目相待。

当时的人很重视吃牛心炙,说吃了可以补心。

在座的人还未动箸,尚书便亲自挟牛心炙给王羲之吃。

同席的客人也就都十分看重他,知道他很有才学,从此成为当地知名人士。

第二次吃,使他成为太尉的女婿。

晋太尉郗鉴想选女婿。

他知道王导门下几个儿子都是俊才,欲选一个做他的快婿。

王导几个儿子都准备迎接挑选,唯有王羲之未加打扮。

选婿的人来了,只见王羲之敞坐在床上吃胡饼。

选婿的人回去如实禀报了郗鉴。

郗鉴听后高兴地说:“此正吾佳婿也!”王羲之便成为郗鉴太尉的女婿。

成语"“东床袒腹”的典故就出于此。

第三次吃,使他的书法更趋成熟。

他因特别喜爱鹅,常常观察鹅的行走姿态,并将此与书法结合起来,水平便日趋成熟。

会稽有孤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

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弭日。

山阴有一道士,为求写道德经,当举群鹅相赠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邙归,甚以为乐。

王羲之究竟还有没有戏?——与陈烈商榷薛元明唐初褚遂良和虞世南毫毫无疑问皆深受其影响。

尤其是自虞世南,以一种温文尔雅的姿态体现了唐楷风貌,有别于欧书更多地保留北碑刀凿斧削的意味;谈到唐代书史,褚和虞是不能避而不谈的。

至于怀素,以篆书笔意写在草气,摆脱王羲之风习是针对《自叙帖》等大草而言,如果留心小草《千字文》则不难发现仍具王字风韵。

在那个时代那样的潮流下是很难避免的。

宋代米带是师王而出新的典范。

米芾对王羲之是创新多于继承,骨子里是地地道道的王家风范。

同系列为宋四家的黄庭坚有一首著名的诗云:" 时人俱学兰事面,脱胎换骨无金丹。

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鸟丝栏。

" 说明当时崇王风习。

诗中所提及的杨风子,是五代时期王书承袭者,前承晋人而后开宋代尚意书风先河的大书家。

元代赵孟俯是独领风骚的人物。

宋朝尚意书风因后继者才疏学浅,恣意妄为而粗制滥造。

赵氏以复古为旗号,借古开今,宗法晋唐取法王羲之,从而繁荣了元代书法。

整个元代书坛几乎都是赵氏天下。

没有赵孟俯的元代书坛将是荒凉的沙漠。

诚如董其昌年对其平价:赵是当之无愧的大家且很难超越。

这不能不归于对王羲之的学习和领悟。

实际上,元" 尚态" 书风和宋" 尚意" 书风有本质的区别。

并非如陈氏所言,前者为后者的延续。

" 尚态" 书风是在" 尚意" 的书风穷途末路时出现的,在书法史中有一席之地。

明末王铎亦是不折不扣的王派传人。

在明清馆阁之风横行时,王铎以狂放的书风笑傲书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