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0324注塑-产品变形翘曲原因分析及管控
0324注塑-产品变形翘曲原因分析及管控
改善措施
• 優化工藝,適當降低充模壓力、充模時間。 • 調節模具溫度,使用前後模溫差。
• 適當提升料溫,增加流動性。 • 修改澆口位置及產品結構,消除內應力 集中點。 • 薄壁產品,盡量采用性能優良的高速機 生產。
三、外力作用變形
• 粘模 • 脫模不平衡 • 產品遭受擠壓
外力作用變形原因
• 模面粗糙度不一致或有倒扣,開模時拉變形。 • 頂出機構不合理,產品脫模時不平衡而變形。 • 包裝方式不合理,產品擠壓而變形。
导致成型收缩不均的主要原因
1)成型品厚度不均,冷卻收縮速度不一致。 2)模具温度,冷卻收縮速度不一致。 3)因流动方向而产生的收缩率异向性
4)材料的收縮率太大。
5)成型工藝不合理,冷卻時間過短。
收縮變形的改善方案
•修改產品結構,盡量使產品各部位膠位厚度均 勻。 •加強模具泠卻系統,保證產品泠卻均勻 •修正澆口大小形狀及位置。 •更換低收縮率、低翹曲的材料。 •優化工藝,適當延長冷卻時間,使冷卻收縮 (結晶)盡可能在模腔內完成。
一、收縮變形
收 縮
•塑膠料為高分子材料。在成型時受熱膨脹,分 子間距離遠遠大於其分子鍵長度,成型冷卻後, 由於分子間引力,產生收縮。 •後收縮 成型完成後,產品內分子間距仍大於分子鍵, 存在引力 (或結晶仍未完成),收縮仍在繼續。
收縮變形
• 收縮變形
成型品各部分收缩不均时,就會产生变形 /翹曲。换言之,如果成型品收缩均匀, 就不会发生变形。
外力作用變形改善措施
• 拋光模具 • 修正脫模方式 • 改用合理的包裝方式
具體案例分析
•L形變形 •平板型變形 •箱形變形
L形變形
L形成型品一般产生向内侧的倾倒变形。
其原因有: L部分的成型品在向模具放热过程中,内侧比外侧差,相应地, 内侧比外侧冷却慢。因此,内侧比外侧的成型收缩率大,产生 向内侧的倾倒变形。
二、內應力變形
內應力
成型時充填過度,分子間距小於分子鍵長,分 子間存在排斥力。 產品離開模腔後,內應力釋放引起變形/翹曲。
產生內應力的原因
• 充填過度 充模壓力過大,時間過長,導致內應力過大。 • 模溫過低 膠料流動時阻力大,充模壓力需求增大,強行充填, 導致內應力過大。 • 料溫過低 膠料流動時阻力大,充模壓力需求增大,強行充填, 導致內應力過大。 • 澆口位置不合差異過大,產生應力集中 點 • 成型機射速不夠 薄壁產品,冷卻快,需要較高射速。
(1)非增强品种
(2)玻璃纤维增强等品种
•
L形的变形对策 L形的内侧倾倒变形对策如下:
改善對策
减少拐角内侧材料 通过拐角内侧的减料,非增强品种及玻璃纤维增强品种的内侧倾倒变形均得到大幅度改善。
改变浇口位置 通过浇口位置的改变,使内侧倾倒发生改变。特别是在玻璃纤维增强品种中,从拐角处设置浇口后,内侧倾 倒变形得到改善。
產品變形/翹曲原因分析及管控
注塑課:伍先武
080328
產品變形/翹曲
隨著SMT貼裝技術的使用越來越廣泛,對 塑膠產品的平整度要求也越來越高。
變形/翹曲的分類
• 收縮變形 • 內應力變形 • 外力作用變形
變形易產生位置
• • • • 塑膠產品熔結痕部位 產品膠位不均勻的地方,特別薄片結構產品 遠膠口部位 應力集中的部位
改变无浇口侧的厚度 在非增强品种中,通过反浇口侧的厚度变薄,使内侧倾倒变形得到改善。薄部位与厚部位之比小于1/2时, 变为向外侧倾倒。 但是,在玻璃纤维增强品种中没有此效果。 在拐角的内侧与外侧之间设置模具温度差 如图2-3-4所示,通过拐角内侧模具的充分冷却,可使非增强品种的内侧倾倒变形得到改善。但是我们看到, 要使倾倒角度接近0度,温度差需要达到20℃以上。如果模具结构比较简单,可只对拐角内侧进行局部冷却 时,则没有问题。但如果模具的结构比较复杂,由于温度差增大会对模具的啮合产生影响,需要注意。 另外,在玻璃纤维增强品种中几乎没有此效果。 在拐角的内侧设置三角肋条 此手法最为有效,非增强品种及玻璃纤维增强品种的内侧倾倒变形均可得到大幅度改善。三角肋条必须从 尽可能高的位置设置才有好的效果。其厚度设定为L形厚度的1/3~1/2,由此还可防止产生凹痕。但是,由 于受到部件性能上的制约,有时不能设置肋条,因此需要充分的注意和确认。
箱形變形
平板型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