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曲《闹元宵》研究摘要:河南筝曲《闹元宵》是由曹东扶先生在解放后创作的,曲子采用了河南的民间的一些民俗活动来作为题材内容,整首乐曲的旋律十分的欢快,从而反映出当地的劳动人民的幸福的生活。
这部筝曲不仅仅具有传统的韵致,而且又富有一定的时代的精神。
因此,它从诞生之日起很受到了很大的反响,并在很多地方被广为流传。
本文主要对于筝曲《闹元宵》的作者曹东扶先生的生平进行了一定的介绍,并且对于这部筝曲的创作的特点以及旋律结构的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从右手的演奏手法和左手的演奏手法两方面对于这部筝曲的演奏技巧提供了一些建议,力求能够为筝曲《闹元宵》的演奏提供一定的有价值的参考,并为河南筝曲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河南筝曲,《闹元宵》,创作特点、演奏技法Abstract:Henan zheng "Lantern Festival" by Mr. Cao Dong Fu created after liberation, Henan folk song used some folk activities as the subject matter, the whole song's melody is very cheerful, reflecting the local working people happy life. This koto music not only has the traditional charm, and also full of a certain spirit of the times. Therefore, it is the date of birth has been a great response, and in many places has been widely circulated. In this paper, for Koto "Lantern Festival" author Mr. Cao Dong Fu's life, which must be introduc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koto music creations and features melodic structure were discussed, and on this basis, from the right hand playing techniques and left hand playing techniques both for this koto music playing skills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and strive to be able to provide some valuable reference koto "Lantern Festival" performance, and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Henan zheng song plays a certain effect.Keywords: Henan zheng, "Lantern Festiv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eation, playing techniques目录1. 筝曲《闹元宵》的作者简介 (1)2. 筝曲《闹元宵》创作的特点及旋律结构的特征 (2)2.1 筝曲《闹元宵》创作的特点 (2)2.2 筝曲《闹元宵》的旋律结构的特征 (3)3. 筝曲《闹元宵》的演奏技法特点 (4)3.1 右手演奏的技法 (4)3.1.1摇指 (4)3.1.2夹弹 (4)3.2 左手演奏的技法 (4)3.2.1大颤、滑颤以及小颤 (4)3.2.2 速滑音 (5)结语 (5)致谢 (6)参考文献 (7)筝曲《闹元宵》研究古筝是我国的传统的民族乐器之一,自诞生到现在已经有了2000年的历史。
古筝因其自身的独特的特点在很多地方被广为流传,并且在流传过程中与与各地的地方音乐进行融合,从而产生了众多的流派。
其中,河南筝派是以河南的南阳为发展的中心,其流传的范围非常的广泛,并得到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其中,筝曲《闹元宵》是由曹东扶先生在解放后创作的,主要是描绘了在春节期间,在河南的各个地方都非常的热闹,到处可以看到许多人兴高采烈的举办活动,或踩高跷或者古饰等等,在正月十五的时候,各地还举办了像舞狮、旱船等活动,还有元宵节所必不可少的灯谜会以及放焰火等等的景象。
整首乐曲的旋律十分的欢快,从而反映出当地的劳动人民的幸福的生活。
这部筝曲不仅仅具有传统的韵致,而且又富有一定的时代的精神,因而被广为流传。
1. 筝曲《闹元宵》的作者简介筝曲《闹元宵》是由曹东扶进行创作形成的,他出生在河南邓县的一户贫寒的曲艺世家,由于其父亲比较擅长河南的大调曲子以及扬琴等的演奏,因此曹东扶从小就收到了曲艺的熏陶,并且在父亲的影响之下,从年龄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跟着父亲学唱。
后来,他开始拜师学艺,他在学习的时候十分的努力刻苦,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墨守陈规的学生,总是能对乐曲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能够根据乐曲的内容以及对于该乐曲的独到的见解,能够对于所学的乐曲进行二次创作。
由于自己的勤学苦练,他对于古筝演奏以及琵琶、软弓京胡等等许多种的演奏乐器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较好的把握,并且在父亲的影响之下他的大调曲子唱得也非常好。
后来,他认为板头曲的旋律过于简单,于是他就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和完善,从而使得曲子不再单调,而是变得十分的丰满,这样的改变也使得本来十分乏味无趣的曲调变得十分富有意义,并且富含了十分浓郁的韵味。
另外,由于曹东扶先生在早年的时候是处在了了一种军阀混战以及民不聊生的时期,这样的历史环境使得他内心的爱国热情以及和正义感被强烈的激发了出来。
因此,在他创作的曲子之中我们总能找到他对于中华民族的人们群众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勇敢的与命运进行抗争的精神的体现,这也成为了他创作曲子的主导的思想。
后来,在解放后,曹东扶先生由于在音乐方面的重大的作用,因而受到了当党的有关部门的器重,从此他就在我国的一个高等音乐学府进行任教。
在高等音乐学府放入新的环境之中,带给他更多的灵感,也使得他的作品增添了一些新的艺术的活力。
在这种新的环境之下,曹东扶先生创作了十几首具有非凡意义的筝曲,这些筝曲不仅仅具有传统的韵致,而且又富有时代得精神,其中就包括了本文所要论述的筝曲《闹元宵》。
2.筝曲《闹元宵》创作的特点及旋律结构的特征2.1 筝曲《闹元宵》创作的特点作者对于筝曲《闹元宵》的创作主要是采用了河南的民间的一些民俗活动来作为题材内容的。
整首乐曲所表现的是这样的一幅场景,那就是在春节期间,在河南的各个地方都非常的热闹,到处可以看到许多人兴高采烈的举办活动,或踩高跷或者古饰等等,在正月十五的时候,各地还举办了像舞狮、旱船等活动,还有元宵节所必不可少的灯谜会以及放焰火等等。
整首乐曲的旋律十分的欢快,从而反映出当地的劳动人民的幸福的生活。
筝曲《闹元宵》的引子部分的节奏十分的自由,而且明朗。
作者采用了托劈双弦以及长摇作为整首曲子的开始,然后过度到双手交替进行弹奏的大撮,作者这样的处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反映出在元宵佳节各个地方的十分热闹的气氛,从而使人的精神能够为之一振。
另外,开头采用这种由大幅度的利落的刮奏,然后接连用来几种演奏乐器的演奏技法,在整首曲子的开头就把展现出一种非常“闹”的情景。
并且在这些短小精悍的引子之中,作者采用了十分丰富的演奏的技法,虽然演奏技法十分的复杂,但是作者却把他们安排的非常合理而且简洁。
作者对引子部分的这种处理不仅能够演奏者的技术以及技巧,而且使整首曲子都带有一种非常浓郁的地方性的音乐元素。
筝曲《闹元宵》的第一段是采用了如歌的慢板来进行开场,这部分的旋律也是非常的优美,其中,作者在该部分对于左手的颤音的运用显得十分的富有特色,而且具有较强的韵味。
另外,作者在此部分运动了上下的滑音,滑音的运用使得这部分曲子就好像是乐器唢呐的演奏。
此外,在第一段中,作者采用了右手的扣指以及托等指法,而左手采用了上滑音、下滑音以及大颤等指法,并且将左手和右手进行一定的互相的配合,这种配合能够使得曲子的第一段仿佛是对唢呐的吹奏的一种模仿。
而且左手得对于各类颤音的运用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的,它能够为第一段的曲调增添了很多的韵味。
综合来讲,这首曲子的第一段的整体旋律显得十分的自然,而且让人感觉非常的优美,这段描述的是在元宵佳节这天,广大的人们互相畅谈以及叙述往事的一种非常幸福的愉快的生活。
筝曲《闹元宵》第二段中,曲子的旋律的速度有了一定的加快,这部分是整首曲子的最重要的一个段落,也是整个曲子的主体。
在这一段落中,作者对于左手的伴奏音型的处理,好似是对于锣鼓的声音的一种模仿,这种模仿主要突出的是在元宵节时,各地的一副十分欢腾而且热烈的场面。
作者对于第二段的音乐内容的取材是十分丰富的,音乐的素材不仅仅有豫剧以及曲剧,而且还有一些越调的存在,这些音乐素材都是根据河南的地方戏曲的内容,从这些吸取之中吸收一定的精华,并且将这些养分融入到了古筝的演奏之中,这种音乐素材的取材使得整首曲子的曲调显得非常的欢快且活泼,而且给人一种跌宕起伏的感觉。
筝曲《闹元宵》第三段中,作者采用的更快的速度来进行演奏,另外,为了能够与乐曲的引子部分的情绪进行呼应,作者再创作的时候把河南的曲子中的一些富有动感的节奏的旋律融入了进来,同时,在这一段中,作者采用了右手划弦以及左手和弦的演奏技法,这种技法的采用将整首音乐推向了高潮部分,同时也是的作者的情感达到了极致,而且将热闹非凡的“闹元宵”的场景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2.2 筝曲《闹元宵》的旋律结构的特征筝曲《闹元宵》的整体的结构就是以××节奏型为主的,另外,在曲子的情感比较激动或者在不同的段落之间进行过渡的时候,需要速度逐渐加快的时候用的是××,××××或者是××××,××××节奏型,或者是××××,这种节奏型是具有一定的规律的。
而在河南的其它的很多筝曲作品之中,大多数的作者在创作的时候主要采用的就是比较密集的节奏型。
例如,在筝曲《打雁》之中,曲子整体采用的就是××××的节奏型,而在筝曲《苏武思乡》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主要使用的是××××××节奏,并在在整首曲子之中连续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