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试论中国古建筑保护理念_刘乃涛
试论中国古建筑保护理念_刘乃涛
古代建筑
的修复原则和方法。这些不同的修复原则和 方法难免会产生许多有悖于古建筑修复实质 的东西,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现了修旧如新式 的修复,这对人类历史遗存势必会造成巨大 的损失。
通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相互配合,运用 各学科的知识对古建筑进行研究,有助于达 到对古代建筑保存的科学认识。古建筑作为 一定历史文化环境的艺术品,都具有一定的 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这关系到什么才是构 成它们值得保护的特别要素。它们具有的美 学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这一 过程在此被称为意义评估,针对这些价值需 要拟定不同的保护管理对策。
修复是一个评判的过程,也就是对古建 筑在修复过程中历史评判的过程,是不断反 思、观察和确定的过程。在评判的过程中,要 弄清楚是什么原因造成古建筑的病害,要分 别出病害是人为的还是自然因素造成的,而 时间通常是增加病害的一个因素。要了解古
文物春秋 2008 年第 6 期
· 43 ·
文物春秋 2008 年第 6 期
法,这就是要经常不断地进行有针对性的、不 同规模的修缮,只有经常维修,才能让古建筑 永葆健康状态。
我国的古建筑在世界建筑中独树一帜, 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科学价值。古建筑和其 他一切历史文物一样,其价值就在于它是历 史上遗留下来的东西,不可能再生产、再建 造,一经破坏就无法挽回[1]。纵或是有条件可 以重建一个,也只是一件复制品,较之原物, 其价值就一落千丈了。因为任何一座古建筑 都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产生的,所反映 的是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及科学技术 水平、工艺技巧、艺术风格、风俗习惯等等。 修缮古建筑的目的,是要以科学的方法防止 其损毁,延长其寿命,而且还必须最大限度地 保存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二、中国古建筑保护理念的发展
文物保护在我国已经有比较长的历史, 从 20 世纪 30 年代就已开始,经验比较丰富, 法制也比较健全,在大问 题上容易取 得共 识[2]。但是,保护古建筑却是一个新课题,目 前所取得的成效尚待时间检验,理论也还处 于探索阶段,法制更不健全。当前亟待解决的 问题是要从实际出发,建立科学的保护理念。
文物春秋 年第 6 期
古代建筑
试论中国古建筑保护理念
刘乃涛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 100009)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保护理念;结构;材料 【摘 要】中国古建筑在世界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科学价值,古建筑保护修缮的目的就 是要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以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工艺技术相结合,在保护古建筑本体的同 时,解决好古建筑原来的建筑形制、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以及工艺技术等问题,并在保护修缮过程中全面深入地 认知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所在。
从根本上说,文物建筑绝大多数属于纪 念型遗物,对它们的保护实际是保存,其目标 是保存实物的现状或恢复其原状。保护的手 段只限于防护加固和修整修复,迁建、重建仅 适用于极特殊的个别情况,且要履行极严格 的审批手续,而推测性重建和再创作则是绝 对不允许的。
长期以来,由于对古建筑修复的理解不 同,一直也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系统的技 术标准来予以规范、评价,修复就一直有着不 同的定义,由此也产生了不同的流派。正是这 种概念上的歧义,使得在实际操作中对修复 往往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引伸,从而导致不同 · 44 ·
作为中国的文物保护工作者,必须认真 研究中国文物古建筑的损坏特点和修缮方 法,搞清石构建筑与木构建筑的基本区别。西 方的石构建筑是刚性的,东方的木构建筑是 柔性的。石构建筑用的是无机材料,木构建筑 用的是有机材料。石构建筑的损坏主要是硬 伤、风化,木构建筑的损坏则是糟朽腐烂。中 国古建筑的损坏过程和规律完全不同于西方 的石构建筑。针对木构建筑的这些特点,我国 古代早就总结出了有效的保护措施和修缮方
从物质性方面来讲,修复只是古建筑的 物质组成部分,而不是改变古建筑本身的意 义,也就是不改变古建筑所表达的历史性和 美学性,这就是修复的界限。
古建筑作为一个实际的物体,都会涉及到 材料、自然影响和人为因素等问题。必须进行 古建筑保存状况的研究,包括对其材料的研 究,保存环境的研究等,有助于得出古建筑损 坏的原因及如何使古建筑长期保存的方法。
与西方古建筑相比,中国古建筑在材料 的选择上偏爱木材,几千年来一直如此,并以 木构架结构为主。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及 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 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这种榫 卯结合的形式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建 筑遗址中已有发现,表明它在距今 7000 多年 前就已经形成了。
一、引 言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 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 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 是认知历史、传承文明的有效载体,能否将它 们保留和继承,既关乎民族文化传承,也关乎 世界文化发展,切不可等闲视之。
东方古建筑,特别是中国古建筑,从总体 上来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 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由 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 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 下有斗拱穿插,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 筑所特有的构件。斗拱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 的梁与天花板,又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
从建筑类别上说,中国古建筑包括宫廷 府第、防御建筑、纪念性和点缀性建筑、陵墓 建筑、园囿建筑、祭祀性建筑、桥梁及水利建 筑、民居建筑、文娱建筑、宗教建筑、社交建 筑、商业建筑、生产性建筑等,每种又可细分
为若干类。分类虽繁杂,但木构建筑一直是中 国古建筑发展中的主流,亦即体现中国传统 建筑区别于西方建筑的最大不同所在。
修复人员还应利用一定的实用技术,包 括传统技术、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古建筑修复 介入。尽管这种介入经常要给古建筑的价值 带来某种损失,但是为了把古建筑保护到将 来,介入是对的。保护涉及各种不同规模和水 平强度的介入,这取决于被处理古建筑的物 质情况、变质原因及其将来的可能环境。必须 单个地和全面地考虑每一种情况,同时应把 各种因素考虑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