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化学衔接
• 2.知识体系的差别 • 从上述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教学目标可 以清楚地认识到:初中化学知识体系和高 中化学的知识体系一定有着很大差别。准 确把握初中化学知识体系和高中化学的知 识体系将有利于高中化学的学习。 • 初中化学主要是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 对日常遇到的一些化学现象进行学习与探 究;通过化学实验手段对学生进行化学基 础知识的学习,因此初中化学的知识体系 不是很系统和完善的。教材着重于从感性 认识到总结归纳到理性认识这一条构建初 中化学知识体系。
• 【例15】“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在初中、 高一、高二、高三不同阶段多次出现。因 此在学完所有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 后,我们有必要进行归纳,使整个“氧化 还原反应”的知识规律化和系统化。
原电池
电解池
电极 正极 氧化剂参与正极 判别 反应 负极 还原剂参与负极 反应 电子 正极 得到电子 得失 负极 失去电子 反应 正极 还原反应 类型 负极 氧化反应
• 【例13】 4.0克+2价金属的氧化物与足量的稀盐 酸反应后,完全转化为氯化物,测得氯化物的质 量为9.5克,通过计算指出该金属的名称。 • 解析:反应后物质质量增加是由于参加反应氧化 物的质量小于生成氯化物的质量。设金属氧化物 化学式为RO,式量为m, • 则RO → RCl2 质量增加 • m 55 • 4.0克 (9.5-4.0)克 • m=40。故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16=24,属 于镁元素。
• 【例9】我们熟悉的氢元素有三种不同的氢原子, 它们分别是,这是因为这三种氢原子中 (质 子数、中子数、电子数)不同引起的。这种同一 种元素有多种不同的原子的现象,叫做同位素现 象。而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如就 是氢元素的三种同位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 (1)在互为同位素的两种原子中:质子数 (相同、不同),中子数 (相同、不同)。 • (2)(2009年广东高考卷1题)我国富有大量稀土 元素. 下列有关稀土元素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 A. 与互为同位素 B. 与的质量数相同 • C. 与是同一种核素 D. 与的核外电子数和 中子数均为62
• 高中化学则以实验为基础,以基础化学理论为指 导,加强对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探究化学的基 本规律与方法,加强了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 时,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寻求解决实际生产、 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的方法。教材着重于从“生活 实际→化学实验→化学原理→问题探究方法→化 学规律”来构建高中化学知识体系。 • 我研究初高中化学教材发现:高中化学对初中化 学知识进行了合理的延伸与拓展,对初中化学教 材许多之处进行很好的衔接,但是也发现存在一 些盲点区
(五)化学实验方法的继承与延伸点的衔接
• 【例10】(2008· 湖北宜昌中考4)下列实 验操作正确的是 ( D ) A.熄灭酒精灯 B.倾倒液体 C.气体验满 D.液体过滤火柴熄灭
• 【例11】实验室用氯酸钾固体与少量二氧化锰粉 末混合加热制取O2的发生装置图如右图所示。若 实验室利用氯化铵固体和消石灰粉末混合加热制 取氨气的。问: • (1)能否用右图装置制取氨气呢? (填 “能”、“不能”)。 • (2)若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且极容易溶于水, 则应该采用的收集方法是 • 。
三、高中化学学习方法的衔接与指导
•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和简 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 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改进学习 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是决定 能否学好高中化学的重要课题。我在这里 将如何学好高中化学的几个基本的学习方 法加以介绍,但愿你能从中得到点滴启迪。
• 【例7】位于金属活动顺序表前的活泼金属(除K、 Ca、Na外)可以从含后面不活泼金属盐溶液中置 换出不活泼的金属。即“金属性强的金属可置换 出金属性弱的金属”这是众所周知的化学反应规 律。 • 那么,已知几种非金属的活动顺序为:Cl2>Br2 >I2>S,现有下列反应: • ①Cl2+2NaBr=2NaCl+Br2 ② I2+2NaBr=2NaI+Br2 • ③Br2+Na2S=2NaBr+S ④ Cl2+2NaI=2NaCl+I2 • (1)能够发生的化学反应 是 ; • (2)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 是 。
• 【例14】在初中我们知道: Na2O+CO2=Na2CO3是能够发生的化学反 应。 若“Na2S”与“Na2O”、“CO2”与 “CS2”结构和性质分别相似。请 • 写出下列反应:Na2S+CS2=
3.归纳法
• 学习高中化学要善于利用“归纳法”使所 学知识规律化和系统化。这样才不会使学 生感觉到化学知识紊乱,也会使高中化学 知识有序地储存在大脑中。 • 某些化学知识在初中化学中已经学习过, 但是在高中化学中还要进一步学习。甚至 某些重点和难点的知识将在高中不同阶段 多次学习,这样分散重点和难点,便于学 生的学习与理解。
• 【例4】对于如下反应: Fe2O3+3CO2=2Fe+3CO2 • (1)从初中学习过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分析此反应属于其中哪个吗? • (2)从初中得氧与失氧分析, Fe2O3→Fe 属于 反应,CO→CO2属于 反应,整个反应Fe2O3+3CO2=2Fe+3CO2 属于 反应
(二)物质的反应类型初高中盲点区与延伸点的衔接
二、初高中化学教材的盲点区与延伸点的衔接
• (一)物质分类方法的初高中盲点区与延伸点的衔接
• 【例1】(1)什么是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 化物? • (2)(提升)下列氧化物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 , 碱性氧化物的是 ,两性氧化物的是 ,不属于上 述三种类型的氧化物是 。 • A.CuO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 • B.Al2O3既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又能与 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 • C.P2O5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生成磷酸钠和水 • D.CO、NO既不能与盐酸反应,又不能与NaOH溶液反 应生成盐和水 • E.Na2O2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氧气、和水
课前预习的 不预习的 学生 学生 时间短 时间长
早 迟
重点知识的注意力
接触难点知识 对难点知识的理解 思维总容量 学习效果
集中
快 透彻 大 好
分散
慢 模糊 小 差
2.类比法
•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接触的知识面是非常 有限的。而在高中阶段随着知识面的扩大, 我们会遇到很多结构相似和性质相似的新 物质,因此学习这些新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时,可以寻找一定的内在变化规律,可以 采用“类比法”来学习的。
• 【例2】(1)什么是含氧酸和无氧酸?一 元酸和多元酸? • (2)(提升)下列属于含氧酸的是 , 属于无氧酸的是 ,属于一元酸的 是 ,属于二元酸的是 ,既属于 含氧酸又属于二元酸的是 。 • A.H2SO4 B.H2S C.HCl D.H2CO3 E.HNO3 F.H3PO4
• 【例3】(1)盐类的 分类方法很多。从组成上分, 可分为正盐、酸式盐、碱式盐和复盐,什么是正 盐、酸式盐、碱式盐和复盐?从酸根离子分,可 分为无氧酸盐和含氧酸盐;从酸和碱的强弱分, 可分为强酸弱碱盐、弱酸强碱盐、弱酸弱碱盐 等。…… • (2) (提升)下列既属于正盐又属于含氧酸盐的 是 ,属于含氧酸的酸式盐的是 ,属 于强酸强碱盐的是 ,属于弱酸的酸式盐的 是 ,属于复盐的是 。 • A.Na2SO4 B.NaHCO3 C.NaHSO4 D.KAl(SO4)2 E.CaCO3 F.NaCl
• 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 有机地贯通,对氧化还原反应加深理解, 还必须归纳如下
(三)化学反应规律的继承与延伸点的衔接
• 【例6】通过复分解反应发生的三个条件进行分析, 你认为下列化学反应规律成立吗?正确的在( ) 内打“√”,错误的打“×”。 • ①微溶于水的盐可制取难溶于水的盐;如 Ag2SO4+2NaCl=2AgCl+Na2SO4 ( ) • ②难挥发的强酸可制取易挥发的酸;如 2NaCl+H2SO4(浓)=Na2SO4+2HCl↑( ) • ③强酸可制取弱酸;如 HCl+CH3COONa=NaCl+CH3COOH ( ) • ④强碱可制取弱碱;如 NaOH+NH4Cl=NaCl+NH3· 2O ( ) H
1.预习法
• 预习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学生通过预 习,初步感受新知。从“构建理论”和 “前发展区”理论来看,预习和不预习在 接受新知时所得到的学习感受差异很大。 • 从表二可知:预习是学习高中化学的重要 环节。
•
从表二Biblioteka 同一个学生课前预习比不预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感受的比较
学习感受
感性认识阶段进入到理性认 识阶段 接触重点知识
• 【例12】(2009· 上海高考10)右图是一个 一次性加热杯的示意图。当水袋破裂时, 水与固体碎块混和,杯内食物温度逐渐上 升。制造此加热杯可选用的固体碎块是 ( B ) • A.硝酸铵 B.生石灰 C.氯化镁 D.食盐
(六)化学计算方法的继承与延伸点的衔接
• 【例12】某种含有MgBr2和MgO的混合物,经分 析测得Mg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8.4%,求溴(Br) 元素的质量分数。 • 解析:在混合物中,元素的正价总数=元素的负 价总数,因此,Mg原子数×Mg元素的化合价数 值=Br原子数×Br元素的化合价数值+O原子数 ×O元素的化合价数值。 • 设混合物的质量为100克,其中Br元素的质量为a 克,则 • 38.4 a 100 38.4 a 2 1 2 a 40 (克) • 24 80 16 • 故Br%=40%。
(四)物质结构知识的继承与延伸点的衔接
•
• • • • • • • •
• • • •
【例8】已知原子的基本结构如图,质子是正电荷的基本单位,电子是负电 荷的基本单位。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H+就是质子? (2)为什么在原子中存在下列关系: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一个质子的质量近似等于一个中子 的质量,都是一个电子质量的1836倍。请你理解回答: ①为什么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②为什么在化学反应中,电子的得失在化学计算中不必考虑原子的相对质量 变化?例如我们认为钠原子(Na)与钠离子(Na+)的相对质量都为23。 (4)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的相对质量都为1,那么一个原子的近似相对质量, 又称质量数(A)。即:质量数(A)=原子的近似相对质量。质量数(A)与质 子数(Z)和中子数(N)存在什么关系? (5)为了用一种符号表示某元素的某一种原子,通常的做法是: ①用元素符号代表此元素; ②在元素符号的左下方标出质子数; ③在元素符号的左上方标出质量数。 某一个钠原子中含有11个质子和12个中子,请你写出这个钠原子的原子符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