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市场经济体制及其改革

日本市场经济体制及其改革


7.就业制度
“终身雇用制”和“年功工资制”已不能适应 信息化社会和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正在成为导 致企业失去活力和市场机制僵化的重要原因。因为 在经济低速增长的条件下,由于企业拥有过剩的劳 动力,而工资作为固定成本成为企业沉重的负担, 因而使企业的经常收益下降。而且,在这种雇佣体 制下,企业内部职工的老龄化速度快于整个人口的 老龄化速度,实行“年功工资制”又会使企业的总 工资成本上升,给企业经营造成很大的压力。
3.财政制度
日本政府通过较高的个人及法人所得税率对国 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并通过财政投资及融资的方式, 直接参与市场的投资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 经济主体正常的投资选择,使市场失去活力。而且, 由于行政体制上的条块分割,公共投资缺乏应有的 效率,因此削弱了扩大公共投资对刺激经济的作用。
4.产业的组织形态
5.企业分工与系列化
日本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如关联承包制、多 层次分包结构、企业间的长期和连续交易等,在相 当程度上阻碍了新企业的加入,容易形成垄断。特 别是日本的流通系列有更多的非竞争性因素,并孕 育着产生卡特尔的危险。如流通系列中制造企业与 销售企业之间长期及连续的交易关系,特别是专卖 店制,使处于竞争关系中的其他制造企业难以获得 销售对象,从而成为新参与的障碍。
日本以大银行为核心的企业集团在内部实行相 互持股,排斥私人股东的力量,并授予经营者过大 的决策权和利润分配权,而在制度上又缺乏必要的 监督机制,因而常常导致长期决策的失误。“泡沫 经济”时代日本企业不切实际的长期设备投资,正 是导致目前设备过剩的主要原因。此外,集团内银 行的系列融资、集团内企业的相互交易,在一定程 度上妨碍了企业间的自由竞争,导致资源配置的扭 曲,结果保护了衰退企业,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2.财政制度改革
改变以往公共投资主要用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 的做法,将重点用于充实信息通信、社会福利、环 境保护等新社会资本;实施永久性减税,把个人所 得税的最高税率和法人实际税率降至欧美国家的水 平。“小泉改革”的核心是,削减传统的公共事业 费,将资源优先配置给科学技术、职业培训及城市 再开发等部门。
3.企业组织改革
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一环,日本正在促进外国 资本的参与,调整所有权结构,解除相互持股,以 加强股东的力量,使企业内部形成有制约机制的决 策体系。相互持股被看作是剥夺股东权利、忽视所 有者对企业经营的约束及扭曲股价的元凶。银行拥 有企业的股权,不仅使银行的经营不稳定,而且还 剥夺企业经营者的独立性,降低淘汰低效率企业的 市场机能。同时,引进合并报表、时价主义的新会 计制度,并将资源集中投入到盈利部门,提高企业 的资本效率,从产业和金融.金融体制改革
着力进行金融体制的调整和重组,如允许银 行和证券公司业务的相互参与,鼓励金融机构的 合并等,以期尽早解决不良资产问题,恢复银行 的金融中介职能。同时,把从间接金融转向直接 金融作为投资结构改革的中心课题,并建立由民 间金融机构出资为主体、政府提供信用的股票收 购机构,将金融机构持有的企业股票从银行转移 至私人。此外,要求改革现有邮政储蓄制度(把 巨额的国民储蓄投入非效率的公共部门的问题) 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日本式市场经济体制及其改革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
陈建安
一.日本式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及作用
1.日本式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
(1)宏观层面: 主要包括政府的经济计划与产业政策、财政 和金融制度以及政府的“行政指导”等; (2)中观层面: 主要包括产业的组织形态、企业的分工体系 及市场竞争结构等; (3)微观层面: 主要包括劳动力市场与就业制度、企业的经 营方式及决策机制等。
8.企业的决策体系
日本企业在董事会内决策和执行的一元化、决 策过程自下而上、迂回反复的决策体系,由于其本 身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缺乏时效性、整体性和战略性 等缺陷,所以,常常与信息化社会的要求相悖。因 为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企业的最高经营者 作出迅速和果断的决策,尤其是战略性决策,要求 企业的最高经营者具备出色的先见性和勇于承担风 险的素质。而日本企业管理组织过于细分,管理范 围过于狭小,使经营人员的权限与责任变得暧昧, 结果导致整个组织效率下降,甚至延误重大的经营 决策。
2.金融体制
日本政府一方面对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设置许 多规制,限制金融机构正常业务的展开,另一方面 又对金融机构实行过度的保护,阻碍国内金融机构 之间及与国外金融机构的有效竞争,使金融机构在 组织上缺乏效率。“泡沫经济”的形成及崩溃后日 本大金融机构坏帐高筑、纷纷倒闭,正是这种制度 缺陷的集中表现。
二.日本式市场经济体制的弊端
1.政府的经济计划与产业政策
1980年代以来,日本没能提出有现实性的和 理想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政府应采取的政策以 及向企业与国民提示明确的行动方向,而力图停 留在原有产业及制度内部谋求发展,忽视确定和 建立新的主导产业,未能实现进一步的技术创新 和制度创新,因而无法借助于新技术的开发而建 立起1990年代的主导产业。
2.日本式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
(1)使战败后的日本在1950年代迅速地实现了经 济复兴,并在60年代创造了高速经济增长的奇迹; (2)使日本在1970至1980年代成功地摆脱了石油 危机和日元升值造成的困境,维持了较高的经济增 长率,成为发达国家中经济发展的“优等生”; (3)使日本在1980年代下半期实现了“平成景 气”。
6.劳动力市场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生产的机械化、 自动化、电子化和信息化进展迅速,因而使年功序 列与技能序列日益缺乏整合性。日本企业将劳动力 市场“内部化”及培养职工的“企业特殊熟练”的 方式,正与日新月异的全球化及信息化趋势发生激 烈的冲突。生产和管理技术的高度发展使生产活动 更加需要掌握现代化技术和富有创意的年轻人,这 客观上不仅要求职工在企业内部流动,而且需要在 企业间、甚至在产业间流动。因此,企业特殊熟练 的意义正在缩小,能力主义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