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抱负,然而每一个人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拥有实现自己理想的所有资源。
这就需要我们获取他人的帮助,借用外界的资源。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凡是善于运用“借”字的人,均可事半功倍地达成自己的目的:圣者,善假于物也古人云:“圣者,非能也,善假于物也。
”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就是善于制造并使用工具,假物借力。
人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是十分有限的,我们不能做到万事俱备,而我们的理想和事业却在等待着我们去完成,这就需要我们寻求他人的帮助,并借用外界的资源去完成自己的目标,甚至还可以直接借他人的成功来打开自己的胜利之门。
资源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包括时间、空间、金钱、财物、技术、信息、人力、智慧、情谊等等。
善借者,世上所有的资源都可以为己所用,在某种程度上,“物尽其用”是他们的一大策略。
我们来看一个事例。
历史上,汉高祖刘邦率领大军与匈奴交战,刘邦求胜心切,带领一小股骑兵追击匈奴人,不料中了敌人的埋伏,被困白登山。
此时,汉军的后续部队已被匈奴人阻挡在各要关路口,无法前去解围,形势万分危急。
到了第四天,被困汉军的粮草越来越少,刘邦坐立不安,手足无措。
谋士陈平灵机一一动,想出了一条借匈奴单于夫人阏氏脱身的计谋。
刘邦大喜,就派一名使者带着一批珍宝和一幅美女画秘密会见了阏氏,使者奉上珍宝,对阏氏说道:“这些珍宝是大汉皇帝送给您的,大汉想要和匈奴和好,特奉上这些珍宝,请您务必收下,在单于面前美言几句。
”阏氏无动于衷,使者又献上那幅画,说:“大汉皇帝怕单于不答应讲和的条件,准备把中原的头号美女欹给他,这是她的画像,请您先过目。
”阏氏接过画像一看,果然是一个貌似天仙的美女,心想:如果丈夫得到她,还有心思宠爱我吗?于是,当下说道:“珍宝我留下了,美女就不用了,我请求单于退兵就是。
”汉军使者走后,阏氏立即去见单于,说:“听说汉朝的援军就要到了,到那时候我们就被动了,不如现在接受汉朝皇帝的讲和要求,乘机向他们多索取一些财物。
”单于经过反复考虑,觉得夫人的话很有道理,于是答应了汉军的讲和。
后来,单于得到了一大批珍宝和财物,放走了刘邦君臣。
珍宝和财物并不能打动单于夫人的心,但借用一幅美女图,利用女人善妒的心理,利用单于夫人,使刘邦转危为安,这就是善借的力量。
我们手中财物有限,甚至我们的智慧有限,但是我们可以说,虽然拥有的资源有限,但我们拥有“借用”这一无限资源。
其实心胸放得更宽一点的话,所谓的拥有也不过是能用而已。
如果放在角落一直不用,那又如何算得上是拥有?只要自己能够使用,那东西是不是自己的、放在什么位置就都是次要的。
所以从这一点上说,只要我们有心,有自己远大的目标,真正明白了“借”字的含义,就可以借用身边环境的优势,成就自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个人只要善于“借物”,你的人脉网能够为你提供足够的资源和力量。
你所交往的人们,包括你的亲人和朋友,都是你潜在的资源和能量。
有心人大都精通借助他人的智慧和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而不善用心的人只知道凭借一己之力,纵是废寝忘食、竭尽全力,也只能守住自己一方小小的地盘。
历史上,那些雄才大略、富藏心机的人,无一不是将借人智慧和力量发挥到极致的智者。
三国时期,袁绍死后,朝政由妻子刘氏及谋士审配、逢幻操纵,他们立三子袁尚为大司马将军,统领冀、青、幽、并四州之地。
袁绍长子袁谭对此深为不满,要和袁尚争夺天下。
恰在此时,曹操进攻黎阳,袁谭大败,只好向袁尚求援,而袁尚只拨五千兵马相助,在半路上却被曹军全部截杀。
此后,袁尚不再增派援军,意欲借曹操之手除掉袁谭。
袁谭大怒,便欲投奔曹操,消息传到冀州,袁尚担心其兄投降曹操后并力来攻,便亲自率领大军前去黎阳增援,袁谭闻讯大喜,打消了投降的念头。
不久,袁熙、高干也领兵前来,四支兵马并在一处,但仍然不是曹操的对手。
袁氏兄弟与高干弃城逃走,退人冀州坚守。
曹操连日攻打冀州,一时难以奏效,这时,谋士郭嘉向曹操献“隔岸观火”之计,说:“袁绍废长立幼,而袁谭、袁尚势力相当,各树党羽,互相争斗,如果进攻太急,他们就会团结起来顽强抵抗;如果暂缓攻击,他们之间就会相互争斗火并,我们不如举兵南下,作出南征刘表的姿态,等待其内部发生变乱。
”曹操认为很有道理,便亲率大军向荆州进兵。
事情果然不出郭嘉所料,曹操撤军后不久,袁谭与袁尚大动干戈,袁谭敌不过袁尚,便向曹操求救,曹操乘机挥军北上,首先打败袁尚、袁熙,后又消灭了袁谭和高干,从而一举平定了河北。
这样,曹操不费一兵一卒,巧用“隔岸观火”的计谋,除掉了袁氏兄弟,坐收渔利。
乱世时代,有野心大志者无不图谋借助他人的智慧和力量,成就自己的事业,上面的这个故事将这一点演绎得极为精彩,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
一天,一个小男孩在他的玩具沙箱里玩耍,沙箱里有他的一些玩具:小汽车、敞篷货车、塑料小桶和一把塑料铲子。
在松软的沙堆上修筑公路和隧道时,他在沙箱的中部发现了一块巨大的岩石。
小家伙开始挖掘岩石周围的沙子,很快岩石便被他连推带滚弄到了沙箱的边缘。
不过,这时他才发现,他无法把岩石向上滚动,翻过沙箱边墙。
小男孩下定决心,一次又一次向岩石发起冲击,可是每当他刚刚觉得取得了一些进展的时候,岩石便滚落下来,重新掉进沙箱里。
最后,他伤心地哭起来。
整个过程,男孩的父亲在屋子里看得一清二楚,他来到男孩的面前,说道:“儿子,你为什么不用上所有的力量呢?”垂头丧气的小男孩抽泣着说:“我已经尽了全力了,我用尽了所有的力量!”“不对,儿子,”父亲亲切地纠正道,“你并没有用尽所有力量,你还没有清求我的帮助。
”说完,父亲弯下腰,抱起岩石,把岩石搬出了沙箱。
当今时代,竞争激烈,正是有志者大显身手的最好机会,当然也是充分发挥他人智慧和力量的最好时候。
这就需要我们有宽广的胸怀,做到知人善用、任人唯贤,要做到求贤不求全,邀请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善于刊用有特殊专才的人士,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人的作用。
名正言顺,师出有名自古以来,军队出师要有名,如果师出无名,即使兴师动众,也必定无功而返。
正如老子所说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者才能得天下,要得道,必先得“名”,就是要有一个好名义。
但凡有大智慧的人都善于在“名”上下功夫,已有‘名”者大张旗鼓,本无“名”者也会想尽办法借一个“名”来,然后才可以名正言顺地大干一场,我们来看看拿破仑的做法。
拿破仑的军事天才令世人叹服,而在善用“名”方面,也是他统帅军队的一大绝招。
他定制了15000枚荣誉勋章,颁发给部下,又把18个将军升为“法国元帅”,此外,他更是称自己的军队为“无敌陆军”。
当有人批评他,说他用玩具摆布饱受战争洗礼的士兵时,拿破仑直言不讳地说:“人就是被玩具所统领的。
”虽然有人或许对此有所微词,但是又有哪一个在战场上出生人死的军官、士兵,不喜欢在胸前多挂上几个荣誉勋章呢?拿破仑正是抓住了手下的将领士兵对“名”的渴望,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将战争上升到了同家的高度,以国家的名义来激发全军的士气,所以拿破仑在前期的战役中无往不利,所向披靡。
让我们再来看看中围历史中的一个故事。
齐桓公的夫人蔡姬是蔡穆公的妹妹。
一天,齐桓公和蔡姬乘坐小船外出游玩。
途中,蔡姬与齐桓公开玩笑,向齐桓公身上泼水,齐桓公惊惶失措,一怒之下派竖刁把蔡姬送回国去。
蔡姬回到蔡国,见到兄长蔡穆公,诉说了事情的经过。
蔡穆公听完,感觉颜面大失,对齐桓公的做法大为恼火,于是自作主张,把妹妹改嫁到楚国,做了楚成王的夫人。
过了一段时间,齐桓公火气消了,想去把蔡姬接回来,却听说蔡姬已经嫁到楚国去了,不禁大怒,当下打算向蔡国发动进攻。
管仲劝诫道:“大王,仅仅因为一个妇人,还不足以向别国发动战争,师出无名,就难以建功立业。
大王如果非要攻打蔡国不可的话,必须另外想办法。
楚国应该每年都向天子进贡,到现在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进贡了,主公不如联合诸侯,借周天子的名义,兴兵向楚国进攻,楚国必会降服,那时我们再回过头来袭击蔡国,主公可以说:‘我为天子进攻楚国,而蔡国却不肯派兵支援,可见二者沆瀣一气。
’这样一来,大王就可以兴师灭掉蔡国了。
”齐桓公听了很高兴,便-依计而行,后来的结局也在意料之中,齐国降服了楚国,灭了蔡国。
齐桓公身为一国之君,倘若只因为蔡姬戏水而闹成的夫妻吵架,便进攻其他的国家,这实在是师出无名,难以激励士气,战争结局难测;而一旦假借天子的名义,责人以不进贡之名,情形局势就大为不同了,结果也就自然有异了。
同样一种目的和行为,只因为采用不同的理由,便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甚至会分落出失败与成功的两端,这是做人做事中的一条重量级规则。
巧借对手的智慧和力量在一个人的成长之路上,竞争对手是始终存在的。
,对手的存在不仅证明了-_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同时也是互相竞争互相刺激发展的重要力量。
有心的人,不但善于把对手的攻势、竞争转化为动力,有时候他们还善于直接或间接利用对手的智慧和力量,发展自己的事业。
多年来,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麦当劳和肯德基,柯达和富士,微软和suN,这些世界上最著名的公司,似乎一刻也没有停止过竞争,竞争的客观效果之一,就是将全世界的目光都吸引到了他们那里。
同时,他们都将对方的进步和发展视为自己前进的动力,从而实现了更大的飞跃。
一个真正相配的对手,是一种非常难得的资源,因此,不要把自己的对手仅仅当作芒刺和敌人,倘若对手没有一丝力量,又怎么能成为我们的对手呢?针锋相对,只能走向狭隘;放开胸襟,正面较量,才是自信的表现,我们来看一个事例。
海湾战争之后,美军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战争状态下士兵的“生存能力”比“作战能力”更为重要。
于是,研制世界上最坚固的MIA2坦克防护装甲,被列为改进美军装备的当务之急。
乔治·巴顿中校是美国陆军中最优秀的坦克防护装甲专家之一,他接受了研制MIA2的任务后,立即请来一位“天敌”一一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著名破坏力专家麦克·马茨工程师。
两个人各带着一个研究小组开始工作,所不同的是,巴顿的研究小组负责研制防护装甲,麦克·马茨则是专门负责摧毁巴顿研制的防护装甲。
刚开始的时候,马茨总能轻而易举地摧毁巴顿研制的装甲,随着时间的推移,巴顿一次次地更换材料,修改设计方案,终于有一天,马茨使出浑身解数也没能奏效。
这样,一种世界上最坚固的坦克防护装甲在这种近乎疯狂的“破坏”与“反破坏”的反复试验中诞生了。
这种被称为“艾布拉姆”的MIA2型坦克,其防护装甲可以承受时速超过4500公里、单位破坏力超过1.35万公斤的打击力量,这在当时已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装备了。
因此,巴顿和马茨这两个技术上的“冤家对手”,同时荣获了紫心勋章。
事后,巴顿深有感触地说:“事实上,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问题在哪里。
我们请马茨作为对手,就是想请他帮助我们寻找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这方面他做得很好,帮了我们的大忙。